合理使用AED 把握“黄金4分钟”

     作为急救过程中的“神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地铁、公交、机场等公共场合。

    AED是一种可由非专业人员使用,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因其便携、易操作、效果好而被誉为“救命神器”。在公共场所广泛配置、普及使用AED,是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方式。

合理使用AED 把握“黄金4分钟”

AED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量发生在医院之外。当遇到有人心脏骤停时,可以通过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来判断其是否属于心脏骤停。70%以上心脏骤停的病人都是心脏室颤造成的,而处理室颤最重要的方法是除颤。

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副主任医师张然告诉科普时报记者,AED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AED能够快速识别患者的心脏状况,通过分析心脏的电活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电击除颤。一旦确定需要电击,AED会给出明确指示,操作人员只需按照指示操作即可。”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也是目前被公认的院前控制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方法。配合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单纯的徒手心肺复苏。

张然表示,“心脏骤停的人生存率以分钟为单位递减,病人出现突发性心脏骤停症状的前4分钟被称为‘黄金4分钟’。如果AED在‘黄金4分钟’内配合心肺复苏术使用,就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正确使用AED只需四步

AED便于携带,操作简单,非专业医疗人员经过简单培训也能够正确使用。

一是打开AED的电源开关,仪器会发出语音指导操作。

二是将电极片粘贴在患者胸部,一个放在右上胸壁、另外一个放在左乳头外侧。

三是将电极片插头插入AED主机插孔,开始分析心律,需5-15秒。

四是如果机器建议除颤,确保无人接触患者,按下电极键。一次除颤后,应立即继续心肺复苏,重复上述操作至急救人员到场。如果机器分析不用除颤,则继续心肺复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文字亦包括在内)为网络用户上传并发布,不代表参考消息网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侵权直接联系Q-30513-26917。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98212.html

(0)
参考消息网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9月23日 下午2:09
下一篇 2024年9月23日 下午2:12

相关推荐

  • 《黑神话:悟空》大火!悟空“真身”竟是他!动捕有多神奇?

    8月20日上午,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发售,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对山西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浙江时思寺等全国多处名胜古迹进行实景扫描……这些带有浓烈中国文化特色的尝试,让这款3A游戏产品承载了超乎预想的关注。 为了还原游戏最真实人物角色的部分,《黑神话:悟空》运用了大量动作捕捉技术,以及专业的动捕演员。在这部游戏的动捕工作…

    2024年9月13日
    6900
  • 朱雀三号试验箭试验成功,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水平如何?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回收试验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这是自2024年1月,朱雀三号VTVL-1验证火箭成功完成测试后又一个里程碑。 朱雀三号是我国民营运载火箭企业蓝箭航天的产品,是朱雀系列火箭的最新型号。蓝箭航天在2018年开始测试朱雀一号,发展到如今的朱雀三号VTVL-1验证火箭,这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

    2024年9月20日
    14700
  • 人老矮三分,“身高缩水”正常吗?

    俗话说,“人老矮三分”。人的身高为什么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缩水”? 近日,美国一项研究称,这是骨骼“自我消耗”、软骨变薄和肌肉萎缩共同作用的结果。 “缩个儿”从30岁开始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宏其介绍,人的身高在一生中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儿童期和青春期,人的身高快速增长。第二阶段成年期,身高基本保持稳定。第三阶段老年期,随着年龄的…

    2024年9月20日
    12700
  • 为什么一个字看久了,突然就不认识了?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长时间盯着某个字看或者重复写某个字,就会觉得这个字越看越不对劲—— “这字念啥?”“我咋不认识啦!!!” 图源:百度图片 “语义饱和”现象 为什么某个字或词频繁出现,盯着它看久了,突然间感觉这个字变得陌生。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图源:科普中国 其实,这是一种被称为“语义饱和”的心理现象。当你对一个字进行持续的注视或者反复的读写,…

    2024年9月19日
    5800
  • 选择观看电影类型或能窥见情绪变化

    当观看电影时,无论是紧张刺激的动作片,还是轻松愉快的喜剧片,或是引人入胜的纪录片,我们往往只关注银幕上的故事情节,然而此时可能忽略这样一个问题:你选择观看的电影类型正是大脑处理情绪刺激的体现。近日,德国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这一有趣现象。 研究团队将电影偏好数据与约260人的大脑活动记录进行了比较,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来分析他们…

    2024年9月23日
    1050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参考消息网-关注有参考的新闻,传递有温度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