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将密集迎来3个“小伙伴”,各有看点

月球将密集迎来3个“小伙伴”,各有看点

编者的话:随着美国萤火虫航天公司的“蓝色幽灵”探测器2日在月球表面成功降落,世界迎来今年的探月热潮——继“蓝色幽灵”之后,美国“直觉机器”公司的“雅典娜”探测器3月6日落月,日本ispace公司的“坚韧”月球探测器则在数月后尝试降落。今年年底前,“直觉机器”公司的另一个探测器、航天机器人技术公司的“格里芬”探测器、蓝色起源公司的“蓝月亮”着陆器等都将开启月球之旅。

“蓝色幽灵”探测器2日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图为其阴影映在月球表面的照片。(视觉中国)

“首个成功落月的私营月球探测器”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3月2日称,“蓝色幽灵”探测器携带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多种科研设备,于北京时间2日16时34分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据介绍,“蓝色幽灵”探测器于今年1月15日搭乘“猎鹰9”号运载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经历漫长的飞行后顺利进入环月轨道。在落月过程中,它从100公里高的月球轨道借助精密的自动驾驶仪缓慢下降,最终成功降落在月球东北部名为“危海”的地区。

美联社称,“蓝色幽灵”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稳定着陆,使萤火虫航天公司成为第一个将探测器送上月球且没有坠毁或翻倒的私营公司。报道称,即使是很多国家机构研制的月球探测器在降落过程中也步履蹒跚,此前只有5个国家成功落月。去年2月,美国“直觉机器”公司的 “奥德修斯”探测器在月球着陆,成为自1972年“阿波罗17”号登月以来首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美国航天器,但“奥德修斯”在降落时侧翻,导致任务提前终止。萤火虫航天公司将“蓝色幽灵”形容为该公司首个“完全成功着陆月球”的探测器,“在月球上的一小步代表着商业探索的一大步”。

萤火虫航天公司称,“蓝色幽灵”探测器总质量约1300公斤、高约2米,宽3.5米,这种低矮的四足外形设计提供额外的稳定性。它汲取了之前“奥德修斯”降落时侧翻的经验教训,重新优化了下降时的自主探测和控制程序,最终实现安全着陆。

美联社称,NASA为“蓝色幽灵”任务支付1.01亿美元,并提供了价值4400万美元的科学仪器。“蓝色幽灵”将在月球表面持续运行14天,直至进入月夜。它将使用NASA提供的10台科学仪器,开展月球地下钻探、风化层样本采集、X射线成像、耐辐射计算等多项任务。

“蓝色幽灵”着陆的危海地区是一个宽达340英里的盆地,由远古小行星撞击而成。“这里的月球地形被认为与美国宇航员在‘阿波罗’登月计划期间访问的大多数着陆点不同,但更能代表月表特征。”NASA科学任务局负责人福克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一个具有科学战略意义且富有成效的地点,我们把目光投向了这里,是因为我们未来的宇航员将从这里收集具有科学意义的月球样本并带回地球。”

“蓝色幽灵”此行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为NASA未来“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验证相关技术,包括研究着陆羽流对月壤的影响,保障未来着陆安全;同时测试地球GPS和“伽利略”卫星信号在月面导航的可行性;“风化层黏附特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材料样品在月球表面的性能;“电动防尘罩”则将测试如何防止月表风化层的有害微粒在敏感设备表面堆积。美国“太空”网站描述称,在降落期间,“蓝色幽灵”搭载的用于月球羽流表面研究的立体相机就已经开始工作。月球表面的风化层是一层粉末状细沙,但显微镜显示它们有着非常锋利的边缘,具备令人难以置信的破坏能力,让当年“阿波罗”任务的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吃尽苦头。“当年,穿过扬起的月表风化层尘埃后,宇航员们发现细沙遮住了头盔面罩,损坏宇航服关节部位,甚至渗入航天器内部、破坏真空密封。”由于无法在地球上模拟月球低重力环境下的尘埃运动,此前研究人员只能从“阿波罗”计划中的少量模糊资料提取数据。有了这次任务获得的新数据,将为“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任务的改进提供支持。

紧随其后的“雅典娜”

美联社称,在“蓝色幽灵”探测器成功降落后,“直觉机器”公司的“雅典娜”探测器紧随其后,也于6日在月球表面降落,它的目标是月球南极的蒙斯·穆顿高原,“成为降落点最靠近月球南极的月球探测器”。“太空”网站称,“雅典娜”探测器选择了更直接的飞行轨道,从2月26日升空,仅用不到10天就尝试在月球表面降落。相比之下,“蓝色幽灵”探测器用了近50天,而日本“坚韧”月球探测器则需数月。

报道称,此前“直觉机器”公司的“奥德修斯”探测器虽然率先在月球软着陆,但在降落过程中因为激光测距系统故障,在月面着陆时发生侧翻。“雅典娜”探测器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改进,该公司高级副总裁特伦特·马丁表示,“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次我们希望能更精准地着陆。”

据介绍,“雅典娜”探测器与“蓝色幽灵”探测器类似,同样搭载了10台NASA的科研仪器,但研究项目存在显著差异。该探测器的主要科学任务是在月球上找水。

“太空”网站称,月球南极地区终年不见阳光的陨石坑和火山口内部可能隐藏有大量水冰资源,可以供未来宇航员在月球长期驻留使用,甚至可以从中提取火箭燃料。为此,“雅典娜”探测器配备了钻探仪器,将深入月壤深达1米处采集样本,并分析其中的水沉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同时它还携带了一个独特的“跳跃”机器人,将落入月表深坑的永久阴影区内展开扫描,从而获得这些可能隐藏水冰区域的第一手资料。此外,按照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的设想,未来在月球修建基础设施需要遵循“月球原位开发”的原则,更强调“就地取材”,“雅典娜”探测器还将收集月球岩石样本,以了解月球岩石特性。

求稳的日本“坚韧”号

相比你追我赶的美国月球探测器,日本ispace公司的“坚韧”月球探测器的飞行路线设计显得更为从容。“太空”网站称,日本在月球探测方面的经验积累明显偏少,尤其是作为私营航天企业的ispace公司,在此方面无法与美国同行相比。因此“坚韧”探测器将延续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于2024年首次成功登月的SLIM探测器的飞行路线,依靠地球和月球的引力设计一系列复杂的飞行路线实现加速,最终在数月之后抵达月球轨道。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选择了一条低能耗的轨道,但这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可以在漫长的旅途中检验多个系统。”此后,ispace还将花费两周左右的时间为着陆做好准备,最终将选择在月球北半球的冷海地区降落。

据介绍,“坚韧”是ispace公司的第二次登月尝试。2023年,该公司“白兔-R”着陆器第一次登月以失败告终,当时该探测器对降落高度的判断出现错误,导致燃料耗尽坠毁在月球表面。按计划,“坚韧”探测器在着陆成功后将释放一辆微型月球车收集月壤并展开分析。同时该探测器还搭载有多种科研设备,例如水电解槽实验设备将试图证明从月球水资源中生产氧气和氢气的可行性。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环球时报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811.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上午10:01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上午10:01

相关推荐

  • 大灭绝后悄然登上海洋“舞台”,它名字带"鳄",却是鱼龙的近亲!

    海生爬行动物在三叠纪时期类群十分庞大,鱼龙类、海龙类和鳍龙类等海生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快速演化,并在全球广泛分布。但是有一类神秘的海生爬行动物仅在南漳—远安地区被发现,这也就意味着这种生物仅生活在华南特定地区的早三叠世,它就是湖北鳄。 湖北鳄是种已灭绝海生爬行动物,由杨钟健先生研究命名的,其具有较为独特的特征,身长在1米左右,身体呈纺锤形,吻部细长,不发育牙齿,…

    2025年2月27日
    8600
  • 新研究:每天喝的代糖饮料,竟在“攻击”血管?

    在当今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中,代糖已成为许多注重健康人士的首选。阿斯巴甜,作为市面上最常见的代糖之一,因其几乎不含热量而备受青睐。但是近年来,关于阿斯巴甜的健康争议不断,尤其是其与代谢疾病之间的关联。 近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与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团队针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了阿斯巴甜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旨在揭示这一广泛使用的代糖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风险。 研…

    2025年2月26日
    7600
  • 下水口被头发堵满了?自己到底是不是在脱发,教你3个判断技巧

    洗澡让人放松 但洗头让人焦虑 毕竟抓抓抓搓搓搓 手里就可能多了一把无家可归的头发 看着排水口的头发团团 很多人心里都咯噔一下 “我是不是在脱发了?” 别慌,真不一定。 头发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头发大约85%-90%处于生长期,这个阶段可持续2-6年,头发不断生长变长;1%处于退行期,为期…

    2025年3月22日
    3600
  • 《哪吒2》里的土拨鼠太萌了?请勿靠近!它们也能传播鼠疫

    最近,电影《哪吒2》中的土拨鼠家族凭借其憨态可掬的形象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甚至引发了“全民养土拨鼠”的热潮。然而,就在大家纷纷被土拨鼠的可爱所吸引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疾控局却紧急提醒:土拨鼠是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与土拨鼠亲密接触存在巨大的健康风险。 土拨鼠与鼠疫的关系 土拨鼠,学名旱獭,是一种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大型啮齿类动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

    2025年2月26日
    9200
  • 号称“菌王”的鸡枞菌,让徐霞客、李时珍都念念不忘!

    鸡枞菌(拉丁学名为Termitomyces albuminosus)是与白蚁共生的真菌,作为可食用的野生菌之一,主要生长在海拔1000-3000米的山区,常见于针阔叶林中地上、荒地上、玉米地中等,被誉为“菌中之王”。在中国,鸡枞菌的记载与文化渊源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本文将带你穿越古今,探索鸡枞菌在不同时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两千多年前,《庄子》书中记载: “…

    2025年3月19日
    37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