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18日,“熊猫之乡”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
150多年前,大熊猫在四川被发现并命名,这一隐匿深山中的珍稀生灵迅速一跃成为世界民众最喜爱的动物之一。20世纪70年代,系统性的大熊猫科学研究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扎根,这片占地二十万公顷的区域,因大熊猫保护成就而声名远扬,其地理位置赫然标注于世界版图之上。大熊猫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标志及全球自然保护领域的象征,而卧龙则晋升为顶尖的大熊猫科研保护基地,吸引着全球生物学家的目光。
1978年3月18日,标志着大熊猫保护新纪元的野外生态观测站在四川卧龙正式成立,成为中外科学家携手探索大熊猫奥秘的起点。
跑到保护区营地的大熊猫
保护性科研,追踪和监测大熊猫
地处邛崃山系心脏地带的卧龙,是横断山脉中峡谷切割最深之处,堪称中国野外科考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1978年3月,一支由我国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率领的大熊猫保护科研先驱队伍,在牛头山海拔2500余米处,冷箭竹与拐棍竹分布的交界地带,选定了一处开阔且邻近水源的地点,搭起简易木棚并挖掘了51级通往营地的台阶,此地遂被命名为“五一棚”。
科研团队历经风霜雨雪,穿越齐腰深的西河,面对迷路及粮食短缺的挑战,忍受严寒侵袭与蛇虫侵扰。历经八年艰辛,他们在35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内建立了七条观测线路,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规律进行了深入追踪,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生物学资料。
他们通过测量大熊猫足迹、粪便,统计食竹量,以及收集并分析粪便样本,掌握了野外大熊猫种群现状及栖息地信息。同时,无线电颈圈定位技术为揭示大熊猫的取食、发情、求偶、生育及病理行为等习性提供了关键数据。
此次研究标志着对大熊猫生物学、生态学、种群结构及繁殖等多个领域进行了首次系统性基础研究,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确立了卧龙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与科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
红外线相机首次拍摄的野外大熊猫双胞胎
攻克三难,拥有全球最多的圈养熊猫
1980年,中国政府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创立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旨在通过迁地保护措施,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并开展了一系列人工繁育与野化培训工作,以期最终将人工培育的大熊猫安全放归自然,保障这一珍稀物种的繁衍。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时任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张和民率领一支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的科研团队,历经重重挑战,成功突破了圈养大熊猫繁殖领域的三大世界性难题: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及幼崽成活难。他们不仅革新了大熊猫的人工繁育技术,还构建了系统的饲养繁育理论体系,进而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结构最为合理的大熊猫圈养种群,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与可持续发展。如今,该研究中心每年都迎来众多新生大熊猫幼崽,为大熊猫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圈养繁殖仅是保护大熊猫策略的一环,最终目标是实现大熊猫的野外回归。为此,卧龙自然保护区已持续开展大熊猫野外培训项目十余年,成功实现了大熊猫从野外至圈养、再由圈养重返自然的历史性跨越。其中,“淘淘”与“张想”等大熊猫便是成功回归森林的典范。将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放归自然,不仅能够补充野外种群数量,还能增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这是濒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关键目标之一,也是确保小种群长期存续最为有效的手段。
动态监测,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横断山脉复杂地区中的卧龙,因地形优势躲避了冰川侵袭,成为知名的动植物避难所,并作为南北生物交流的走廊,被列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卧龙区域植被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被誉为珍贵的广谱基因库和天然动植物园。得益于大熊猫的“伞保护效应”,这里众多物种得以有效保护。
四十多年来,卧龙保护区的守护者经过专业训练,展现出坚韧与专业素养,每年超过200天在野外执行巡护与科研任务。目前,已有100余名野外巡护队员参与98条大熊猫监测线路的工作,配备远红外相机、GPS定位系统等现代设备,完善了大熊猫栖息地监测体系,建立了基于DNA信息的野生大熊猫个体识别系统和数据库,实现了野生大熊猫的精细化管理。
2005年 首张红外线相机拍摄的大熊猫胶片照
据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卧龙拥有138只野生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自2018年起,新一轮大规模调查展开,覆盖1032平方公里的大熊猫潜在及实际栖息地,每2平方公里设置一个调查网格,共收集到183份野生大熊猫(10天内)的新鲜粪便样品。
此外,卧龙保护区还是首个对全区野生大熊猫新鲜粪便进行DNA个体识别与性别建档的保护区。专家指出,这些粪便等DNA提取材料,不仅能丰富卧龙野生大熊猫的DNA档案,还能通过分子水平分析实现个体识别,追踪同一只大熊猫在不同季节、年份的活动范围变化,从而了解种群扩散机制,科学划定巢域。
参考来源:中国绿色时报、四川省林草局官网、光明日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