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溶茶以其便捷性、多功能性和适用性,几乎可以满足茶叶在各种场景下的应用需求,从日常饮用到食品加工,从传统茶饮到新式茶饮,速溶茶都能轻松应对。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速溶茶。
(AI作图,仅供参考)
速溶茶生产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经过多年的试制和开发生产,已成为市场上重要的茶饮料类产品,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速溶茶生产国和消费国。共研网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24年,全球速溶茶市场规模已达到16.24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速溶茶市场规模将攀升至23.09亿美元。
一、什么是速溶茶?
速溶茶又名萃取茶,是以成品茶或鲜叶为原料,通过提取、浓缩、杀菌和干燥等工序加工成的一种冲水即溶的粉状、片状或颗粒状产品。
二、速溶茶是怎么制成的?
01原料选择
速溶茶的原料主要包括茶叶和鲜叶。丰富的茶叶原料赋予了速溶茶各种独特风味和营养成分。根据加工原料的不同,速溶茶可分为速溶绿茶、速溶红茶、速溶乌龙茶、速溶黑茶(含普洱茶)、速溶白茶、速溶黄茶、速溶茉莉花茶等。
02提取
将茶叶进行浸泡或萃取,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水中。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热水浸泡、超声波萃取、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等多种方式实现。
03过滤
过滤目的是去除提取液中的细微颗粒、悬浮杂质或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浑浊沉淀物质。过滤方法包括离心沉降过滤、碟片离心分离、高速管式离心分离及膜过滤等。
04浓缩
将提取后的茶提取液进行浓缩,去除多余的水分,获得高浓度的茶提取液。浓缩的方法有蒸发浓缩、反渗透浓缩等。浓缩后的茶提取液浓度增加,为后续的干燥步骤做好准备。
05干燥
将浓缩后的茶提取液进行干燥,目的是去除浓缩液中的水分、塑造外形、固定品质、获得速溶茶产品。干燥后的速溶茶,其含水量一般要求低于4%。常见的干燥方法有喷雾干燥、冷冻干燥。
三、技术创新:速溶茶生产的现代工艺革新
在传统制作流程基础上,速溶茶产业正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品质与效率。- 低温提取技术,如脉冲电场、微波辅助提取、超高压提取等,能够更大程度保留茶叶中的多酚和挥发性香气成分,避免高温导致的香气成分损失。
超声波辅助提取通过空化作用高效破坏茶叶细胞壁,使多酚提取率**提升20%以上。
在浓缩环节,多级冷冻浓缩(-25℃)在保持浓缩液抗氧化活性的同时,将儿茶素保留水平提高了4.5倍,而酶辅助加工(如单宁酶水解酯型儿茶素)能够显著降低茶汤涩味,使甜醇感提升30%。
微生物发酵技术利用黑曲霉、冠突散囊菌等菌种处理茶或茶浓缩液,转化糖和茶多酚,从而改善其风味和营养价值。
低温大气等离子体与超高压灭菌替代传统高温灭菌,可以减少维生素C等热敏成分流失。
(AI作图,仅供参考)
四、速溶茶有什么用途?
01制茶饮料
速溶茶可以作为茶饮料加工原料。速溶茶粉是天然、健康的茶叶原料,可作为茶饮料主要用茶原料,也可作为新式茶饮中的茶底,与牛奶、水果、坚果等组合。
02冲泡饮品
速溶茶可直接用热水或冷水进行冲泡,从而得到一杯保持原有茶叶风味品质的茶饮。在冲泡时,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牛奶、果汁或糖等进行调味,使得茶汤的风味更加丰富。
(AI作图,仅供参考)
03制茶食品
速溶茶的颗粒状或粉末状形式使其能够快速溶解、均匀分布。速溶茶粉可在制作糕点时加入,制成茶饼干、茶蛋糕,也可与巧克力、糖浆混合,制成茶味糖果,还可与果酱、沙拉酱混合制成茶味酱料。
五、未来趋势:从便捷到功能化的产业升级
功能化:定向加工富含不同功能性成分的茶饮料,如利用合成生物学改造微生物,生产γ-氨基丁酸(GABA)等特定功能成分,开发助眠、降压型速溶茶。
绿色化:微波辅助提取、超高压灭菌等非热提取和灭菌等技术替代高温工艺,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近红外实时监测生产线,在线监测实现多酚含量与水分活度实时调控,确保每批茶粉品质稳定。
速溶茶的出现,让喝茶变得更简单方便。无论是直接冲泡,还是用来做饮料、甜点,速溶茶都能轻松解锁,玩出新花样。未来,这位茶叶界的多面手,会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成为茶在新时代的另一种精彩表达。
参考文献
1.夏涛. 制茶学[M]第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6: 351-358.
2.罗龙新.全球速溶茶和茶浓缩汁的生产和应用及发展趋势[J].中国茶叶加工,2019,(04):5-9+20.
3.尹军峰.我国速溶茶产业创新发展趋势与主要技术需求[J].中国茶叶加工,2019,(04):10-13+49.
4.李培红,何群仙,许益娟,等.速溶茶提香保香技术研究进展[J].饮料工业,2024,27(03):6-10.5.Liang, S., Granato, D., Zou, C., Gao, Y., Zhu, Y., Zhang, L., Yin, J., Zhou, W., & Xu, Y. (2021).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for manufacturing tea beverages: From traditional to advanced hybrid processes.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118, 431-446.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许勇泉研究员
审稿: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 刘政权教授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