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周洪直 北京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 硕士生导师
看手机时间长了,眼睛酸痛难受?你知道吗,不同型号的手机,其屏幕发光原理有所区别,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机屏幕,才能更有效地保护眼睛。
智能手机更新迭代,智能手机屏幕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刷新率、分辨率、调光等维度的升级,不断优化手机显示体验。你知道不同手机屏幕有什么区别吗?快来看看你的手机属于哪一种!
01常见手机显示屏面板种类
当前主流手机屏幕主要分为两大类,每类下包含多个细分技术:
LCD 屏幕:液晶显示屏
OLED 屏幕:有机发光二极管
LCD 屏幕
LCD屏幕采用液晶分子与背光层组合的显示原理。它的像素本身不发光,而是依赖背光照射,通过液晶分子旋转角度控制光线通过量,配合彩色滤光片形成颜色变化。
此类屏幕结构稳定,长时间显示静态画面不易出现残影,且普遍采用无频闪的DC调光模式,低亮度下更护眼。
但由于需要背光层和液晶层堆叠,屏幕整体较厚,无法实现柔性弯曲,色彩表现和可视角度通常弱于自发光的OLED。由于背光始终开启,即使显示黑色也需要阻断光线,使得对比度相对有限,暗部细节可能呈现灰色。
LCD以可靠性和无频闪特性成为对眼睛友好、适合长时间显示固定内容的选择,但在画质、图像锐度和轻薄设计上受到限制。
图片来源:中兴文档
目前LCD屏幕这项技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价格相较于其他材质的屏幕比较便宜,所以市场占有率和普及率更高。我们也可以理解为LCD屏幕为早期手机屏幕的市场的统治者。
但是由于它的发光是靠背光层通过折射来发光,屏幕相对偏厚偏硬。人们为了克服LCD的缺点,研究出新的显示屏幕:OLED。
OLED 屏幕
在介绍OLED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LED的概念。
LED全称是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能够发光的成像电子设备。发光二极管按照使用目的,将红、绿、蓝三色顺序组合排列,施加控制信号,即可以将电能转换为光能,被称为第四代光源。它广泛应用于普通照明等领域,如交通信号灯、装饰等。
OLED全称为有机发光二极管,主要是由显示单元和发光材料组成。它由红、绿、蓝三个能独立发光的二极管构成独立像素。这些有机材料在电流驱动时会自行产生光线,无需另外添加背光。
图片来源:中兴文档
当显示黑色时,对应像素完全断电关闭,因此能实现纯黑和高对比度。此类屏幕在显示深色画面时激活的像素较少,功耗更低。而本身的高亮度获得更鲜艳的色彩和更大的亮度动态。
同时,屏幕可做到更轻薄,采用柔性基底支持弯曲折叠。
但由于有机材料寿命有限,若长期高亮度显示固定图像(如状态栏图标),部分子像素会因老化出现残影,即“烧屏”;此外低亮度下通过快速开关像素调节明暗的方式(PWM即脉冲宽度调节调光),可能引发人眼疲劳。
02调光、频闪是什么意思?
调光是屏幕控制亮度的技术,主要分为DC(直流调光)和(PWM脉冲宽度调光)。
简单来说,前者通过调整电流大小来改变屏幕亮度;而后者则是通过控制屏幕的亮暗时间来改变屏幕亮度。
DC调光:通过调整电流或电压直接改变光源(如LCD背光或OLED像素)的输出强度。亮度降低时,所有工作单元(如LED灯珠)持续发光但变暗。
这种方式无频闪,但低亮度时LCD可能出现色彩偏差或背光不均。
PWM调光:通过快速开关光源(数百至数千次/秒),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混合明暗时间占比(高低电平的占空比)实现亮度变化。
例如1:1占空比时,若屏幕以每秒240次开关的方式运行,50%时间通电(120次高电平,发光)、50%断电(120次零电平,不发光),则实际感知亮度接近全亮的一半。
频闪是PWM调光的副作用。当屏幕亮度降低时,开关周期中“断电”的比例提高(例如低亮度下变为80%时间关、20%时间开),导致可感知的光源明暗交替更明显。
人眼对频闪的敏感度与频率相关:
高频PWM(如2000Hz以上):人眼几乎无法察觉闪烁,视觉感受平滑;
低频PWM(如240Hz):容易感知到明暗波动,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眼睛酸胀、疲劳,尤其敏感人群感受更强烈。
LCD默认使用DC调光,仅在极低亮度时部分型号可能开启PWM,但整体频闪风险低;OLED因像素亮度特性需依赖PWM调光,高频PWM或类DC方案(仅部分厂商支持)可用于降低频闪影响。
03选择建议
如果有重度护眼需求,可以优先选高频PWM、类DC OLED,或者优质LCD机型,最好还能有防蓝光模式。
如果想要平衡较好的显示效果与护眼需求,可以选择高频PWM OLED,并避免低亮度场景。
最重要的是:虽然以目前的科技水准,基本都采用了高频PWM技术,但为了保护眼睛,还是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减少暗光环境使用,可借助辅助光减少瞳孔开放的程度,或者开启自动亮度调节,定期闭目休息。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