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圈的鳅楸CP!一条鱼和一棵树为啥同名?

2025年1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动物学期刊《Zoo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动物系统学与演化》)发表了采自北京地区的鱼类新物种—北京花鳅(Cobitis beijingensis)。

巧合的是,在北京山地林间生有一种与北京花鳅发音一模一样的树木—北京花楸(Sorbus discolor)。

更巧合的是,“鳅”和“楸”两字不仅发音相同,声旁也相同,只是部首不同:“楸”为木部,表示与树木相关;“鳅”为鱼部,表示与鱼类相关。

这一水陆同“名”异界的生物,仿佛是大自然为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定制的生态密码。让我们透过它们的生命故事,感受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之美。

北京花鳅—跨越百年的发现之旅

北京花鳅的发现并非偶然,而是科学家长期研究积累的结果。2013年,研究人员在整理北京鳅属鱼类标本(很多标本采集自20世纪30年代,有将近百年的历史)时,注意到一些标本体型和体色图案存在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代表不同的种类。

近年来,科研团队在对北京鱼类多样性进行持续跟踪监测和调查过程中,在北京密云区潮白河、怀柔区怀九河等水域多次采集到该种鱼类的活体标本。

结合历史标本,并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科学手段,最终确认其为新物种。这是自1981年以来,时隔40多年北京地区再度发现鱼类新物种。

北京花鳅的生态照:

(A)雄性(B)雌性(C)在水族箱里的照片

该新物种的种名“beijingensis”直接取自其模式产地中国北京的拼音“Beijing”,中文名相应定为“北京花鳅”,研究人员希望将它作为北京淡水鱼类的一种“符号”,既体现地域特色,也能让公众更多关注北京地区其他土著鱼类的保护。

北京花鳅属于鲤形目、鳅科、鳅属。该物种在北京地区曾有较多分布,但在1980年后已十分罕见,特别是2000-2010年期间,几乎没有标本记录。

目前北京花鳅仅见于怀柔区和密云区的潮白河水系,它们通常栖息于缓流或静水环境中,偏好泥沙底质且富含沉水植物或丝状藻类的水域。

北京花鳅

照片来源:Sun, Z., Li, X., Li, X., Hao, J., Sheng, D., & Zhao, Y. 2025. Cobitis beijingensis, a new spined loach from northern China (Cypriniformes, Cobitidae). Zoo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55-67. DOI:10.3897/zse.101.137363)

模式标本

生物学中用来定义和命名新物种的“凭证标本”。当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时,会以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样本作为模式标本,记录其形态特征、采集时间和地点等关键信息。

模式标本就像物种的“身份证”,其他同类标本都要与它对比确认身份。例如北京花鳅的模式标本是2024年采自密云潮白河的雄性个体,现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花楸—装点秋色的乡土瑰宝

北京花楸的发现则很早,由植物学家于1873年命名为Sorbus discolor。其中文名被定为北京花楸,也是由于该植物的模式标本采自北京山区。

有意思的是,北京花楸后来曾被其他人命名过Sorbus pekinensis,种名pekinensis也是指北京,但由于植物命名的法则,最终Sorbus discolor得到承认。

在植物命名中,“discolor”通常用于描述物种的某一器官(如叶片、果实)呈现与同类相近物种不同的色彩特征。

北京地区与北京花楸最相近的是花楸树(也称百花花楸),其果实成熟时呈红色,而北京花楸果实成熟时则常为白色,在山地林木秋果之中,犹如点点银星,分外夺目。

北京花楸是蔷薇科花楸属的落叶乔木,在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和华北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是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与观赏树种。由于其在北京野生数量较少,已被列入2023年公布的《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在最近两年的北京市天然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更多北京花楸的分布点。

北京花楸 照片来源:赵良成

同“名”之约—共守未来的生态协契

**北京花鳅和北京花楸这对跨越山水的同“名”物种,看似毫无交集,却在生态叙事中形成奇妙的共鸣。**它们都是北京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花鳅以“小个体”标识水域健康,花楸以“大个头”共筑森林生态。

北京花鳅的重新发现以及北京花楸的更多出现都反映了近年来北京水生和陆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以及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趋势。

这份山水同“名”的巧合,恰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启示——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片。

当我们为再次发现北京花鳅而感到欣喜时,别忘抬头看看林间枝头摇曳的洁白果实;当我们在野外邂逅北京花楸时,亦可低头想想溪流河水中那群穿梭的斑纹小鱼。保护它们,不仅是守护自然,也是守护人类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永恒向往。

END

作者:赵良成,植物学博士,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李颖超,动物学博士,高级实验师,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审核:刘颖 李培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344.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急诊不是“夜间门诊”!突发病情时,你应该这样做

    作者:应菊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护师 审核:王立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人们面临着更多突发性疾病和慢性病急性发作的风险。然而,许多患者在面临突发病情时,往往对急诊就诊流程和要求知之甚少,导致就诊过程中产生诸多困惑。 当面对健康危机时,寻求急诊服务变得至关重…

    2025年3月12日
    6100
  • 珊瑚“颜值”出众,这群“绿色明珠”功不可没!

    虫黄藻是日本生物学家于本世纪4年代发现的一种与珊瑚虫共生的黄褐色单细胞藻类,1962年首次正式提出虫黄藻属于共生甲藻属。虫黄藻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的热带到亚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都有其身影。从印度洋到太平洋,再到加勒比海,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沿海及南沙群岛。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海底景观之一。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海洋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调节珊瑚礁区的碳循环,维护整个…

    2024年12月25日
    16100
  • 古老的巨鱼,长相古怪,头上长着两个魔鬼般的“犄角”…

    海洋中有一种古老的巨型鱼类,长相古怪,头部长有两个魔鬼般的“犄角”,可以伸展着宽大的“翅膀”在海洋中“翱翔”,如同魔鬼一般从你头顶掠过。它们就是被称为“魔鬼鱼”的蝠鲼! 因为古怪的长相,时常跃出海面的奇怪行为,蝠鲼被人们称为“魔鬼鱼”,实际上蝠鲼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欢独自在大海中畅游,四海为家,没有领地意识,主食浮游动物和小鱼小虾,人类并不在它们的食谱名单…

    2025年4月6日
    2100
  • 难被察觉的微生物“游动”,竟是探索外星生命的“新钥匙”?

    作者:黄湘红 段跃初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人类对其他生命形式的探索从未停止,这一探索不仅承载着对未知的好奇,更蕴含着对生命本质和起源的深刻追寻。外星生命是否存在?它们以何种形式存在?又会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科学家们的心头,成为推动天体生物学研究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近期,一项关于微生物“游动”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开外星生命的神秘面纱带来了新的…

    2025年2月7日
    12500
  • 睡前多吃点碳水就能快速入睡?想睡得好就这样吃→

    流言:“睡前多吃碳水,能快速入睡,甚至能治疗失眠。” 很多人认为:如果失眠了、睡不好,睡前多吃像米饭、馒头、甜食等碳水能够快速入睡,睡得更踏实,甚至能一觉睡到天亮,治好失眠。 流言分析:并非如此。 这种说法有些片面,容易造成误导,并不是所有碳水都能让人睡得更好。事实上,我们睡前应避免精制碳水。想要吃宵夜,应当选择小份、低热量、但营养丰富的食物。 网上有种说法…

    2025年4月9日
    7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