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三四次,不小心成了“起夜家”?专家:不超过这个数都正常

你一夜几次啊?

年轻的时候,一觉睡到天亮,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晚上睡觉总要起几次夜,搞得一整晚都睡不好......还开始担心自己肾:

夜尿多是不是肾不好的表现啊?毕竟尿液在肾脏中形成的,夜尿多,是不是肾脏晚上还在“加班”代谢,得不到休息呢?

本期跟着江江和苏苏一起来看看!

夜尿是咋回事?

夜尿,顾名思义为夜间排尿,是指在夜间睡眠期间起床小便的现象。

正常的夜尿次数和没有夜尿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着健康,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饮水量,使夜尿次数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但,如果夜尿次数太频繁则要引起关注。

起夜三四次,正常吗?

首先要说的是,不管起不起夜,人在睡觉的时候,肾脏都仍然在不断地过滤代谢,产生尿液。只是这些尿液不会马上排出去,而是在膀胱里储存着,等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让人产生尿意。

也就是说,不起夜并不代表肾脏就在休息,其实它一直在干活儿,只是产生的尿液储存在膀胱内而已。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时,就需要起夜“泄洪”。

至于次数,夜尿次数受到饮水量、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判断是否正常时,要综合考虑个人的实际情况。

2002年国际尿控协会将夜尿症定义为患者夜间因尿意醒来排尿≥1 次,我国的专家共识推荐以每晚排尿≥2次作为夜尿症的判断标准。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晚不超过2次夜尿是正常的。

如果夜尿次数超过 2次,一般都会影响睡眠质量,长时间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可能预示着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糖尿病、慢性肾炎、膀胱肌肉收缩功能异常等都可能引起夜尿频繁所以觉得自己起夜异常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

“起夜家”

如何缓解频繁起夜?

起夜次数过多,显然影响睡眠,对于本身睡眠不好的人而言,简直就是地狱级的体验:起一次就再也睡不着了......

不妨试着从生活方式上做一些调整,减少起夜次数,以下几个小建议:

01.调整饮水习惯 避免在晚上睡前喝太多水、咖啡、果汁等,睡前最好去一次厕所。

02.利尿药,尽量避免睡前服用 有些疾病患者所服用的药物中,可能有利尿剂,尽量避免在睡前服用。

03.健康饮食 晚饭淡一点 均衡饮食,晚餐避免高盐食物,高盐食物会导致水肿,进而影响排尿。

04. 锻炼盆底肌 可以尝试进行凯格尔运动锻炼盆底肌,增强盆底肌力,改善膀胱控尿能力。

05.规律作息 疏解情绪 养成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也有助于缓解夜尿次数。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200.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15日 上午10:01
下一篇 2025年3月15日 上午10:01

相关推荐

  • 孩子宅家躺平,不愿意出门?家长别慌,专家来给您支招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万物复苏,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但许多家长却有这样的烦恼:“我家孩子整天待在家里,睡觉、玩手机、打游戏、看漫画,怎么劝都不愿意出门……”。 孩子越长大,越爱天天宅在家里,家长很着急,担心孩子长期下去会社会功能受损,有的家长强迫孩子出门,有的邀请老师家访,可这么做不仅没让孩子走出家门,还让孩子更反感了,孩子甚至会和家长产生矛盾冲突,把自己关在…

    2025年4月1日
    6900
  • 牙疼真是病!不仅疼,还会引发这些身体疾病——

    审核专家:王学江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口腔里的小毛病,不过是牙齿“闹脾气”,忍一忍就过去了? 不能忍,应及时就医! 口腔疾病会影响全身健康,这可不是开玩笑。当口腔中的细菌大量繁殖时,它们可能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身体其他部位,引发一系列全身性疾病。 01常见的口腔疾病 口腔疾病有很多种,我们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

    2025年3月4日
    8900
  • 你有这些坏习惯,怪不得不抗老!看看你中招几条

    有没有那种 比苏炳添还快的速度? 有的 比如胶原蛋白离家出走的速度 有的人小小年纪 就已经一把年纪 仿佛多走二十年弯路 这个脚程不一般 为什么二十岁的脸 能活出四十岁的沧桑? 看完这篇你就能明白 有些坏习惯堪比时光加速器 1 防晒太佛系 很多人对防晒有个误区,就是“出门太阳太大才需要做防晒”,导致对做防晒这件事有种摆烂心态。 不做防晒时的内心活动: 夏季阴天…

    2025年2月18日
    13900
  • 体检发现“缺血灶”“腔梗灶”,是脑梗死吗?|世界卒中日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 时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患者在体检或出现头晕、头痛时的常规检查。拿到影像报告,有些人看到“缺血灶”“腔梗灶”和“多发、散在梗死灶”等字样时,便如临大敌。事实上,“腔梗灶”“缺血灶”只是影像学上的表现,并不等同于脑梗死, 它们被统称为无症状性脑血管病,是头颅影像学上最常见的…

    2025年2月6日
    13700
  • 唱歌也能中招“爆肺”?这些危险边缘人群请注意→

    某著名歌手去世引发关注,据称生前多次因自发性气胸入院。公众开始关注这一陌生却可能致命的疾病。 气胸,俗称“爆肺”,常被误解为“肺部爆炸”,实则是一种因气体异常蓄积压迫肺组织的急症。艺术家的职业特性与健康隐患之间的冲突,恰恰揭示了气胸的复杂面貌——它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生活方式与人体脆弱性交织的缩影。本文将从科学角度剖析气胸的本质,并解答一个核心疑问:为何看似…

    2025年3月7日
    12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