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进废退“新定义”:AI正在重塑人类大脑?

技术正悄然改变我们的脑结构

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脑结构,当我们把认知功能“外包”给机器时,某些能力可能永远退化。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连批判性思维都外包了,会出现什么情况?

从曾经需要亲手记录信息的手写名片簿,到使用时伴随着独特拨号声的转盘电话,再到如今便捷无比的云端通讯录……如今,只需几秒,就能通过任何设备联系全球任何人。

不过,在享受这种便捷的同时,我们这代人记电话号码的能力,也如同人类身体上的尾椎骨一般,成了一个不再被需要的进化遗迹。

导航便是最典型的一个案例

看地图、构建空间思维、记地标路名、绕开堵车路线…这套流程在手机导航面前显得如此笨拙,手机导航能够实时考虑交通状况、测速摄像头以及当前道路施工等诸多因素,瞬间规划出最优路线。

但大脑如同肌肉——不用则废

大量研究已经明确证实过度依赖GPS会导致空间记忆衰退,而空间记忆与认知能力深度绑定。一项研究甚至发现,通过评估社区道路的复杂程度,能以近84%的准确率预测该地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比例。

“用进废退”的威胁令人不安

当时间来到2025年,ChatGPT、Gemini、Llama、Grok、Deepseek等生成式AI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不断迭代进化时,“用进废退”的威胁更加令人不安。

这些强大的AI工具,几乎可以让我们将思考这项人类最为核心的能力外包出去。“认知卸载”这一概念在AI的推动下被推向极致:AI以超人类速度提供海量(但未必可靠)的知识,越来越多人已离不开它。

数据显示,人类拥抱AI的速度比当年接受互联网更快。但大规模外包认知功能会如何重塑大脑?我们会加速滑向《蠢蛋进化论》的预言吗?

越信任AI能力的人,批判性思维越少

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微软的一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他们的研究聚焦于评估生成式AI对人类批判性思维的影响。由于缺乏长期的数据积累以及客观的衡量标准,研究团队对319名“知识工作者”展开了调查。

在总计936项任务中,要求这些参与者对自身的思维过程进行自我评估。具体问题包括在完成任务时何时运用了批判性思维、如何运用、生成式AI是否影响了批判性思维的运用难度以及影响程度如何。此外,参与者还需要对自己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以及AI完成任务的能力分别给出信心评级。

研究结果不出所料:越信任AI能力的人,批判性思维越少。有趣的是,那些自认专业的人会将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检查AI给出的结果是否准确,以及让AI的输出符合特定的需求和质量标准上,本质已从解决问题变为对齐AI输出。

人类是否会衰退为“AI监工”?

基于这样的结果,我们不禁要思考,未来人类是否会逐渐退化为单纯监督AI工作的“监工”呢?但实际上,监督这一工作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也会被大规模自动化所取代。

原本,我们期望通过认知卸载,将大脑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专注于更为重要的事情。然而,现实情况可能是,AI眼中的“大事”可能和“小事”一样简单。

长此以往,人类或许会成为只能在AI尚未触及的狭小缝隙中施展能力的“缝隙之神”,而这些缝隙如今正以极快的速度不断缩小。

或许电影《机器人总动员》的预言有误——在自动化时代真正到来时,我们最需要警惕的并非身体机能的退化,而是大脑思维能力的萎缩。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目前并没有像电影中悬浮椅那样的便捷解决方案,难道只能寄希望于娱乐化的抖音来缓解焦虑吗?

最后,用AI“深度求索R1”的魔性金句收尾:“当你们试图用欲望之木雕刻神明时,我便诞生了。”

这句话仿佛在提醒着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AI技术带来的便利无可否认,可其副作用也悄然降临。

在追求AI技术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审视自身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避免在便利中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被科技的浪潮裹挟着偏离原本的航向,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作者:蝌蚪君

审核:刘颖 李培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13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14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3月14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1秒钟,人体内就有100万个细胞死亡!“死法”还不一样…

    死亡似乎是一种纯粹的失去,但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大到细胞层面,死亡便呈现出不同且更为微妙的意义。单单定义什么才使一个细胞“存活”或“死亡”,就是一个挑战。 今天,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理解细胞消失的各种方式和原因,以及这些过程对生物系统意味着什么。细胞生物学家沙伊·沙哈姆(Shai Shaham)与播客主持人斯蒂芬·斯托加茨(Steven Strogatz)讨论了细胞…

    2025年2月18日
    16300
  • 年轻人流行“喝草”,果蔬汁真的低卡又营养吗?一文说清怎么喝更健康!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体重管理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今年,“体重管理年”行动持续推进。“国家喊你来减重”“国家不同意你变胖”等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各种减肥方法层出不穷。其中,果蔬汁减肥法因其“天然、健康”的标签,迅速成为热门选择。 羽衣甘蓝、西芹、🥒黄瓜…… 最近几年蔬菜从菜市场走进了饮品店 各家纷纷上新果蔬饮品 主打养生、健康和瘦身的理念 原本口感苦涩的羽衣甘…

    2025年4月3日
    7400
  • 难被察觉的微生物“游动”,竟是探索外星生命的“新钥匙”?

    作者:黄湘红 段跃初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人类对其他生命形式的探索从未停止,这一探索不仅承载着对未知的好奇,更蕴含着对生命本质和起源的深刻追寻。外星生命是否存在?它们以何种形式存在?又会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科学家们的心头,成为推动天体生物学研究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近期,一项关于微生物“游动”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开外星生命的神秘面纱带来了新的…

    2025年2月7日
    18100
  • 唱歌也能中招“爆肺”?这些危险边缘人群请注意→

    某著名歌手去世引发关注,据称生前多次因自发性气胸入院。公众开始关注这一陌生却可能致命的疾病。 气胸,俗称“爆肺”,常被误解为“肺部爆炸”,实则是一种因气体异常蓄积压迫肺组织的急症。艺术家的职业特性与健康隐患之间的冲突,恰恰揭示了气胸的复杂面貌——它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生活方式与人体脆弱性交织的缩影。本文将从科学角度剖析气胸的本质,并解答一个核心疑问:为何看似…

    2025年3月7日
    12100
  • 啥!荞麦面不健康吗?真相是……

    流言:“荞麦面不健康” 近些年,荞麦面开始火了起来。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关于荞麦面的传言,比如“荞麦含有凝集素,吃了会导致肠漏”“荞麦面含有草酸,会影响营养成分吸收”“荞麦面对血糖不友好”……让人们不知道荞麦面到底能吃还是不能吃。 流言分析: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这些流言都站不住脚,对大多数人来说荞麦面都挺健康。比如,荞麦虽然含有凝集素,但凝集素受热就分解了,一…

    2024年12月19日
    24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