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疝气日丨勿以“疝”小而不为!聊聊关于“疝气”的那些事儿

每年的3月7日是“中国疝气日”。这一日期取自“疝”字的谐音(3.7),旨在呼吁公众关注疝气这一常见却易被忽视的疾病,普及科学防治知识,推动早诊早治,助力全民健康。

认识疝气:隐匿的健康威胁

疝气,俗称“小肠气”,是人体组织或器官通过薄弱点或孔隙移位至异常位置的疾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周小兵介绍,疝气的常见类型包括腹股沟疝(占75%以上)、脐疝、切口疝等。

患者体表可见突出包块,平卧时可能消失,但咳嗽、提重物时易复发,伴随胀痛感。若发生嵌顿(组织卡压),可能导致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据《中国疝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腹股沟疝患者约300万例,6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高达11.6%,但主动就诊率不足30%。许多患者误以为“不疼不治”“疝气能自愈”,导致病情延误。

早诊早治:避免小问题酿成大隐患

疝气无法自愈,手术是唯一根治手段,周小兵副主任医师表示,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已成熟应用,患者术后1-2天即可出院,复发率低于1%。而拖延治疗可能引发肠管坏死等急症,手术风险及费用将大幅增加。

因此周小兵副主任医师建议,若发现腹股沟、肚脐或术后切口处出现可复性包块,应及时到普外科或疝专科就诊。高龄、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

科学防治:从生活细节做起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普外科主任肖广发建议,预防疝气需从源头减少腹压增高因素:

1、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增加腹腔压力;

2、戒烟,降低慢性咳嗽风险;

3、均衡饮食,预防便秘及前列腺疾病;

4、科学锻炼,增强腹壁肌肉,但避免突然负重。

对于已确诊的轻症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但切勿依赖疝气带等保守疗法,以免延误手术时机。提升疝气知晓率,就是挽救生命,肖广发主任呼吁,全社会关注中老年、儿童及术后患者的疝病风险,让“隐形”疾病无处藏身。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普外科 周小兵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8532.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7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3月7日 下午1:00

相关推荐

  • 出现这些症状,是口腔向你发出了“危险警报”!快来自查一下

    在口腔这个小小的“世界”里,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可能潜藏着诸多麻烦制造者,其中牙周脓肿、根尖脓肿、冠周脓肿以及间隙感染就是不容忽视的几种情况。 它们就像隐藏在口腔角落里的“不定时炸弹”,一旦发作,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肿胀等不适,还可能对口腔整体健康造成严重的破坏。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口腔科罗玉姣主治医师为您科普。 牙周脓肿:牙周…

    2025年4月23日
    5000
  • 花粉浓度已经到达next level了!4个防护指南请收好→

    最近,天气回暖,万物复苏。随之而来的是,各地的花粉浓度已经到达了next level级别了! 以北京为例,天坛公园3.3万株柏树花粉爆发,部分地区花粉也“烟雾”缭绕似扬沙,再伴随着大风,随时给人施以魔法攻击。 北京花粉似扬沙 花粉爆发,有3亿过敏人群正在遭受春天的酷刑。他们涕泪横流,喷嚏不断,并且认真发问,为什么偏偏是我会过敏!花粉季到来,过敏星人请收好4个…

    2025年3月22日
    8700
  • 吞咽困难别忽视!一文读懂食管癌的治疗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编者按 2025年4月15—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为进一步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本刊特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开展征文活动,并遴选优秀文章,以飨读者。 老张最近吃饭总感觉“噎得慌”,尤其是吃馒头、米饭时,食物仿佛卡在胸口下不去。起初他以为是年纪大了消化不好,直到连喝水都困难时才去医院检查,结果被诊断为…

    2025年4月18日
    3600
  • 42%老人患肌少症|35%医生不懂防治|糖尿病防控新重点

    李大爷患糖尿病多年,药是越加越多,血糖却总是不稳。 有专家说减肥有助于控制血糖,李大爷便下定决心减肥。 折腾几个月,体重减了10斤,人却越来越虚弱,一次不慎摔跤后,家人将他送到医院检查。 一开始连医生也不知道他身上发生了什么,经过多科室会诊后才确诊他得了肌少症。 李大爷困惑不已,减肥不是好事吗?怎么莫名其妙得了肌少症? 一、什么是肌少症? 肌少症全名叫做肌肉…

    2025年3月20日
    8800
  • 斜视只是“对对眼”?医生提醒,还有这些要注意

    “ “医生,我家幺儿黑眼珠位置没对,咋个就是斜视了嘛?” “她只有一只眼睛有时候有点‘飘’,但过会儿就好了!可能不是斜视哦!” ” 很多家长觉得只有“对对眼”才是斜视,其他的“状态”多半都不是。 但实际上“对对眼”只是斜视江湖的冰山一角!娃儿的眼睛“扯拐”,可能上演多种“迷惑行为”👇 ● 内斜视(对对眼):一只或者两只眼珠子往鼻梁方向“靠拢”,偏斜角度通常较…

    2025年2月22日
    18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