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被读错的植物 | 会读荨麻疹,居然不会读“荨麻”?

植物的中文名称,犹如精炼的密码,蕴含其原产地、形态特征等丰富信息,省去冗长的生物学术语描述。然而,鉴于中国文字的深厚底蕴与悠久历史,植物名称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经历诸多演变。

为此,蝌蚪五线谱特别邀请深圳市作家协会的魏德勇先生,针对那些常见却易于误读或错读的植物名称,从它们的命名由来、生物特性、历史演变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作为常见且多发的过敏性皮肤病,荨麻疹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剧烈瘙痒,并出现大小形态不一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尽管在采取药物治疗后,这些风团通常能在数小时至一天内逐渐消退,但荨麻疹易于反复发作的特性往往令患者苦恼不已。

荨麻疹这一名称的由来,形象地描绘了患者皮肤所经受的痛苦,仿佛遭受荨麻这种植物蜇刺般难以忍受。

荨麻 图源:张贵坝园林官网

在荨麻疹一词中,“荨”字的发音为xún,而在指代植物荨麻时“荨”字的发音则截然不同。

这种在同一汉字于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读音的现象,在植物命名中极为少见。探究其根源,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

读音演变 终未统一

“荨”字最初指的是一种可用于中药的草,其发音为tán。

据《尔雅》(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记载,荨是一种生长在山间的野草,其叶片形似韭菜,也被称为知母。到了东汉时期,《说文解字》(约成书于公元100年)中将“荨”定义为“䒞藩”,并将其视作知母的学名,沿用近千年。

知母,宋朝以前称为“荨”,音tán

图源:每日一药网

北宋时期,医药学发展达到新的高度,此时“荨麻”一词开始在医药学著作中频繁出现,“荨”字也不再单独使用。

《益部方物略记》(公元1057年成书,作者宋祁)中将荨麻称为蝎子草,意指其如同蝎子一般具有蜇人的特性;《图经本草》(公元1061年成书,作者苏颂)则记载,荨麻全草皆可入药,具有祛风定惊、消食通便的功效;《政和证类本草》(公元1081年成书,作者唐慎微)进一步描述了荨麻的生长地,称其生长在江宁府的山野之中,当地村民用其来治疗蛇毒。

与此同时,“荨麻”中的“荨”字读音也发生了变化:原本的tán音逐渐被废弃,而新增了两个读音,分别是xún和qián。当读作qián时,其意为本字“䕭”;而读作xún时,则被视为“䕭”的后起字,即音义相同的异体字。这两种读法在当时都颇为流行。

尽管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荨麻》中明确指出,“荨”字本应作“䕭”,读音为xún,但这一说法并未广泛流传,后世的训诂学家依然坚持认为“荨”字存在两个读音。

异读规范 以讹传讹

“荨”字读音的真正混淆,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普通话异读修订工作。

在解放初期,由于当时识字率普遍较低,人们普遍习惯于将荨麻、荨麻疹中的“荨”字都读作xún。当时的《新华字典》收录“荨”字,但并未收录其本字“䕭”,因此“荨”的读音自然就被定为xún。

然而,到了1963年,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在拟订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中,对“荨”字的读音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原来的xún音,改读为qián。

这一修订甚至影响到了新版《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它们都将“荨”字的读音改为了qián。这或许是因为当时的训诂学专家认为汉字的读音应当回归其本字原音。

1963年出版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

尽管如此,由于医生和患者经常使用“荨麻疹”一词,他们仍然习惯于将“荨”读作xún。相比之下,由于一般市民很少接触到“荨麻”这个词,因此这次修订对大众的影响并不大。

出于文字使用原则的考量,尽管存在以讹传讹的嫌疑,1985年国家制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还是对“荨”字的读音进行再次调整。

该修订稿将“荨”字定为多音字,并明确注明:“荨麻”中的“荨”读作qián,“荨麻疹”中的“荨”读作xún。这一规定既尊重历史习惯,又考虑到实际使用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荨”字读音的混淆问题。

蜇人野草 药食两用

读音争议绵延千年的荨麻,它究竟有何等不凡的来头?

事实上,荨麻在野草界中可谓“声名狼藉”。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它是蔷薇目荨麻科荨麻属草本植物,主要在农村的荒地、路边以及山野间繁衍生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它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尤为广泛,而后逐渐扩散至全国。

荨麻的茎与叶上布满大多数高等植物所不具备的刺毛。这些刺毛是植物表皮化的腺毛,能够分泌出诸如蚁酸、丁酸等刺激性极强的酸性物质,专业上称之为荨麻酸。一旦人体接触到这些刺毛,便会感到刺痛或起疹,仿佛患上了荨麻疹一般。

然而,与真正的荨麻疹不同,荨麻所引起的刺痛或起疹通常在几分钟内便会消退,若用清水清洗,则痛痒感会消退得更快。

荨麻上的刺毛荨麻

图源:Urtica pilulifera

鲜为人知的是,尽管荨麻名声不佳,但它却具有药食两用的价值。在药用方面,荨麻的全株均可入药,对于初发的荨麻疹有着显著的疗效。

《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荨麻,风疹初起,以此点之,一夜皆失。”简而言之,就是在荨麻疹初期,将荨麻的鲜叶捣烂取汁后涂擦患处,一夜之间便能痊愈。

食用方面,荨麻同样是一种极具营养价值的野菜,甚至有人将其誉为“地球上最有营养的植物”。其叶片中富含钙、铁、镁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既可以用来泡茶,也可以直接食用。

当然,在食用之前,必须要经过高温加工处理,以去除那些令人不悦的刺毛和荨麻酸,剩下的便是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了。

参考资料:

1.《“荨麻”和“荨麻疹”的“荨”为什么读不同的音?》,《咬文嚼字》2006年第10期

2.《“荨”字音义考》,作者陈会兵,《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荨麻属植物可利用价值综述》,作者李成生,《河北林业科技》2013年第3期

作者:魏德勇

广东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董小娴

审核:刘颖 李培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8480.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6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3月6日 下午1:00

相关推荐

  • 杨柳絮又双叒叕来袭!飞絮为何只在春天?

    审核专家:董文攀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韩愈曾写下“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谢道韫则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描绘雪的轻盈姿态。诗意赋予了杨柳絮浪漫而灵动的美感,然而,当现实中春日的飞絮如雪花般一团团袭来,平等地钻进大家的鼻孔中时,就很难让人觉得浪漫了。 这些飞絮不仅让人狂打喷嚏,还可能导致眼睛发炎、过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飞絮究竟是杨柳树的什么?为什么一到…

    2025年4月10日
    5700
  • 蜜蜂:路边的野花,我最爱采最甜的那一朵

    我是咚咚喵 爱说话的动物实在是太好玩了! 本期动物科普 我们60秒走近会说话的蜜蜂! 咚咚喵蹲在田边,一只忙碌的蜜蜂正飞舞在花丛间。 咚咚喵:“你们这么爱忙活,难道没个休息日?” 蜜蜂停在花上抖了抖翅膀:“不忙活,谁来授粉?” 咚咚喵张大嘴巴:“授粉?你们这么厉害的嘛?” 蜜蜂:“当然了,没有我们,果子都结不起来。” 咚咚喵歪了歪头:“真没看出来,你们是田里…

    2025年3月27日
    8600
  • “白球”变“彩球”!灯光为什么能呈现五彩斑斓的效果?

    审核专家:周洪直 北京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 硕士生导师 冬季到来,北京科学中心特效影院换了新装。作为北京三环的一处地标性建筑,北京科学中心的白色大“圆球”焕新营造灯光氛围,使其在夜晚更加璀璨夺目。彩色灯光点亮了地标,也是对城市记忆的唤醒。抬头观赏不停变换的“圆球”灯光,你是否产生过疑问:霓虹灯为什么能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灯光?为什么有的灯自己就能…

    2024年12月14日
    20400
  • 一口下肚,整个人中毒变“紫”!这道家常菜很多人都爱吃......

    口味清爽的腌菜 可谓很多家庭餐桌上的“下饭神器”但腌制或存放不当中毒风险可不小 近日河南郑州一位老人在食用自家一年前腌制的萝卜条后出现指甲、嘴唇和皮肤发紫还伴有肚子疼、呼吸急促等症状被紧急送医后确诊为亚硝酸盐中毒。 1 亚硝酸盐有剧毒可致人死亡 医生解释,亚硝酸盐指亚硝酸钠、亚硝酸钾、亚硝酸钙等一类化学品,是剧毒物质,成人摄入0.2-0.5克即可引起中毒,3…

    2024年12月17日
    26400
  • 好朋友是基因挑选出来的亲人!真的没骗你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不管你遇到开心还是忧愁的事情,都可以与 Ta 分享。你们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相似的品味,契合的行为模式,你们是挚友,更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姐妹。 是什么让你们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彼此呢?是缘分,是数学概率,还是命中注定?一项科学研究表明,这里面或许有基因的一份功劳。 朋友,我们真的是没有血缘的亲人 2014 年,一篇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

    2025年2月25日
    153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