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用保鲜膜,有毒有害还可能致癌!3步教你正确做法

在很多人眼中

保鲜膜

就是食物最简单的“护身符”

用来包裹剩菜、保鲜水果……

但你真的会用保鲜膜吗?

一块小小的保鲜膜

用对了是健康帮手

用错了就是“慢性毒药”!

快转发给身边的家人朋友

和元元医生一起

守护健康!

保鲜膜有哪些材质?

有啥不一样?

1、聚乙烯 (PE):

特点:

(1)安全性高,不含塑化剂;

(2)透气性较好,适合短时保鲜;

(3)耐高温性差,不适合微波加热。

适用场景:

日常冷藏、包裹水果、蔬菜等冷食。

2、聚氯乙烯 (PVC)

特点:

(1)透明度高、延展性好,但可能含有塑化剂(如DEHP);

(2)高温或接触油脂时,塑化剂易析出,存在安全隐患。

适用场景:不建议用于食品包装,尤其是高温或油脂性食物。

3、聚偏二氯乙烯 (PVDC)

特点:

(1)阻隔性能优异,耐高温、透气性低;

(2)适合长期保鲜和微波加热(需确认包装说明);

(3)成本较高,环境影响较大。

适用场景:

适合包裹熟食、肉类等需要长期保鲜或加热的食物。

4、生物降解材料(如聚乳酸 PLA)

特点:

(1)环保,可生物降解,减少环境污染;

(2)耐热性和强度通常不如传统塑料,成本较高。

适用场景:

适合注重环保的家庭使用,适合短时冷藏或包裹冷食。

保鲜膜致癌

到底咋回事?

“保鲜膜致癌”的说法主要与PVC材质保鲜膜中添加的增塑剂(如DEHP)有关

DEHP是一种环境激素,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

DEHP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2B类)。

这意味着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了致癌性,但对人体的致癌性尚未明确。长期接触DEHP可能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风险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对增塑剂的迁移量有严格规定,确保其在安全范围内

当PVC保鲜膜接触油脂性食物或处于高温环境时,增塑剂更容易析出并迁移到食物中,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3步教你!选对安全保鲜膜

1、看材质:

(1)日常使用:选择PE保鲜膜,安全性高,适合大多数家庭需求。

(2)加热需求:选择PVDC保鲜膜,耐高温且阻隔性能好,但成本较高。

(3)环保需求:选择PLA等生物降解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避免使用:PVC保鲜膜,因塑化剂问题,不建议用于食品包装。

2、看标识:无论选择哪种材质,都要认准“食品级”“可微波加热”等标识,确保安全使用。

3、闻气味:安全的保鲜膜应无明显异味。如果有刺鼻化学味,可能含有害物质,立即停用。

健康使用保鲜膜

这些问题要注意!

1. 是否耐热

用保鲜膜加热或包裹高温食物前,确认其是否耐热或是否标注“可微波加热”。

如不确定时,避免用保鲜膜直接加热或包裹高温食物,改用微波炉专用盖或陶瓷碗覆盖

2. 包裹酸性或高油脂食物技巧

酸性食物(如柠檬、番茄)可能加速塑化剂溶出,影响食品安全。

建议:酸性食物使用酸性食物专用保鲜膜;或者在食物表面垫一层膨化纸或油纸,再包裹保鲜膜,减少直接接触。

高油脂食物(如炸鸡、火锅底料)可能溶解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

建议:避免直接用保鲜膜包裹高油脂食物;用保鲜膜覆盖碗中的熟食或剩菜时,食物不要装得太满,与保鲜膜保持2厘米以上的距离。

3. 不要重复使用或长期包裹

反复使用的保鲜膜易滋生细菌,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长期冷藏食物尤其叶菜类可能导致亚硝酸盐积累。

建议食物冷藏时间不超过24小时,叶菜类尽量当天食用;使用后及时丢弃保鲜膜,避免重复使用。

快转发给家人朋友

对照检查你家保鲜膜

别让癌症风险藏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

审核专家

金永东

腹部肿瘤内科

博士、门诊一级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6467.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14日 上午10:01
下一篇 2025年2月14日 上午10:01

相关推荐

  • 国家版减肥指南来了!权威食谱,细化到地区,全是干货→

    “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 “有些人腰围太大,体重超重,甚至患上了慢性病……这就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3 月 9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

    2025年3月11日
    16800
  • 又进化了!机器人能连续后空翻了

    北京一家机器人研发团队,对外展示了可以连续后空翻的人形机器人。 上个月,人形机器人做前空翻的视频上了热搜。这两天,人形机器人的技能又提升了。北京一家机器人研发团队,对外展示了可以连续后空翻的人形机器人。 这个身高只有1米3的人形机器人名字叫N2,它已经实现了多个连续后空翻的高难度动作。 据团队技术负责人姜哲源介绍,后空翻相比前空翻难的地方在于人一般后脚掌比前…

    2025年3月18日
    8900
  • ​​梅毒与疟疾:一场以毒攻毒的医学奇迹​​——从“发烧疗法”看人类与疾病的博弈史

    ​​摘要​​ 20 世纪初,梅毒和疟疾看似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却在医学史上上演了一场惊险的“合作”。科学家发现,利用疟疾引发的高烧可杀死梅毒螺旋体,这种“以毒攻毒”的疗法拯救了无数生命,却也因伦理争议和时代局限成为医学史上的特殊注脚。 ​​引言:梅毒的致命威胁​​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曾是全球性传播疾病的“头号杀手”。在抗生素发明前,晚期梅毒患者会出现骨损…

    2025年4月24日
    1700
  • 颠覆糖尿病的新研究!这种激素竟主导胰岛素抵抗,成为治疗关键靶点?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影响着数亿人的生活质量。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在骨骼肌、脂肪和肝脏等代谢靶细胞中的胰岛素抵抗现象,但是这些研究并未完全揭示胰岛素抵抗的起源和机制。 为了深入探索这一问题,来自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心肺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决定另辟蹊径,他们的研究不仅关注传统的代谢靶细胞,更将目光投向了一种介导胰岛素抵抗的关键分子,肾上腺…

    2025年2月15日
    12700
  • 糖友必存|牢记5组数字并发症减半|医生追着点赞

    今天聊聊和2型糖尿病朋友们密切相关的“神奇数字”。 这些数字就像一个个健康信号灯,随时提醒控糖路上的风险。 记住它们,就相当于掌握了对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动权。 1.体重:体重管理是综合管理糖尿病的重要环节,控制体重对血压、血糖、血脂都有改善作用。 糖友们应牢记体质指数(BMI)要小于24 kg/m2。 血糖:一般情况下,糖友们自我监测的毛细血管血糖(指尖…

    2025年3月23日
    103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