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缅怀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三十载,潜心实干为国防

今天(7日)

中国船舶719所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

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

享年99岁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

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的发展

作出了卓越贡献

01 潜在水底下,不希望出名

黄旭华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成为最早参与核潜艇研制的29人之一。

“第一,进入这个领域就不能出去干一辈子;第二,绝对不能泄露单位的名称、地点、任务、工作的性质;第三,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不出名”,人家问黄旭华能够承受得了吗?

他说:能,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不希望出名

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启动之初,包括黄旭华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员,都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他们想了很多土办法,来解决尖端的技术难题: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他们就用算盘、计算尺,甚至用磅秤来解决核潜艇的重心问题。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正式交付,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速度之快,震惊世界。

02 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1988年,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舷号404的“长征四号”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

试验前,参试人员心情忐忑,有人甚至写下遗书。这种氛围,与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进行极限深潜航试验时因事故沉没有关,艇上129人无一生还。看到这个情况,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64岁的他也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单位领导得知后,劝黄旭华不要亲自深潜,但黄旭华却坚持参加。他说:“深潜不是冒险,我对它有信心。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

黄旭华的决定得到了夫人李世英的支持。李世英与黄旭华一起工作几十年,深知深潜的重要和风险。她宽慰黄旭华说,“你是总师,当然要下去,否则将来怎么带这支队伍?你下去,没事的,我在家里等你!”

作为黄旭华的学生,1985年参加工作的中国船舶首席技术专家张锦岚对这次深潜印象深刻。“深潜试验是有风险,但有风险不是冒险,是有信心,要拿数据,是紧张不是害怕。”张锦岚说,各方面为这次深潜作了周全的准备和预案,漏水了怎么办,故障了怎么办,变形了怎么办,总计准备了28套500多条应急处置的预案。最终,“404”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

事实证明,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建造都达到了预期。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由此诞生,中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随同首艇一起深潜也成为佳话。

03 对父母最大的孝便是对国家的忠

由于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在黄旭华投身核潜艇事业的30余年中,他一直没有向父母透露,自己在哪个单位、做什么工作。他曾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父亲去世,黄旭华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母亲去世后,黄旭华只在老人的遗物中选了一条围巾。“一到冬天,再好的围巾我也不用,只用她这条,生前我不能陪她,她走之后,有这条围巾,如同她永远跟我在一道”。

04 传道育人 当好场外指导

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尽管后来有了些名气,但就像深爱的核潜艇事业一样,黄旭华依旧秉持“潜在水下”的态度,默默无闻,不喜欢出名。

我国未来核潜艇发展正在大步向前,核潜艇装备的持续创新和跨越赶超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培养科研人才,黄旭华有什么秘诀?他主张从工程实践中培养人。几十年来,他率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型号研制,并在这个过程中为国家培养锻炼了众多科技英才。

作为70后新一代核潜艇人,中国船舶所属总体研究设计所副所长刘潜一直奋斗在核潜艇研制一线。他说,他们这代人一是照着黄旭华做,消化吸收那代人的工作体系和方法,另外就是接着黄旭华的工作继续干。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时不我待,夯实人才基础是关键。

黄旭华曾说,对自己的定位是当好青年科研人员的“啦啦队长”,给他们撑腰,给他们敲锣打鼓。自己更愿意当‘场外指导’,不当教练,放手让他们去干,大胆去干。

让年轻人放手去干!黄旭华任总师、所领导时如此,退出一线后也是如此。他曾说,年轻人需要支持、需要鼓励。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研究永无止境。黄旭华曾寄语青年一代,高精尖是买不来、求不来的,只能立足国内、自力更生。

黄旭华是国防科技战线上无数无名英雄的缩影,一旦“许国”,便隐姓埋名、无声奉献。黄旭华和老一代核潜艇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完美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这种精神必将感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献身国防科技事业!

综合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新华网、《面对面》《国家记忆》、湖北日报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636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7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2月7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一本正经的“吐”泥巴!它竟然是“假”火山!

    泥火山(Mud volcano)是一种独特的地质现象,其形态与岩浆作用形成的火山相类似,但泥火山喷发物主要为泥浆、水和气体(如甲烷、二氧化碳等),而非炽热的岩浆。所以说,泥火山喜欢一本正经的“吐”泥巴,竟然是“假”火山! 泥火山的分类多种多样,依据形态可以分为堆积锥式、凹盆式和半堆积锥凹盆式等;依据锥体高度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依据地理位置可分为陆地和海底…

    2025年3月13日
    9800
  • 吃鲤鱼、庆田蚕…元旦居然有这么多好玩的民俗!

    元旦即将到来,同样作为中国的节日,现代意义的元旦“存在感”比春节弱了不少,我们平时经常会聊一聊春节的民俗,却少有人讲元旦的民俗,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各地元旦迎新年时有哪些好玩的风俗。 01 元旦不说“旦” 据说老北京人忌讳元旦的“旦”字,因为“旦”与“蛋”谐音,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些骂骂咧咧的语言。所以过去老北京人,不爱说“元旦”,只说“阳历年”。 北京人过元旦没…

    2024年12月31日
    21500
  • “二月二,龙抬头”,到底指的是啥?

    星空有约|“二月二,龙抬头”指的是啥? 3月1日21时前后将迎来“二月二,龙抬头”。届时,东方苍龙的龙头角宿将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状如巨龙苏醒,昂首向上。 作为我国节令天象中的重要节点,“龙抬头”一直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它指的是啥?抬头时间有啥讲究?古今有什么区别?天文科普专家为您揭开其中奥秘。 “‘龙抬头’源于我国古人对东方天空中群星形象的浪漫想象。”…

    2025年3月1日
    13400
  • 喜欢囤积,舍不得扔?这可能是一种病……

    囤积行为在各种动物和人类中都能广泛观察到。大多数时候,囤积是一种适应性行为:松鼠会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储存栗子,蚂蚁会和伙伴合力把一只大青虫拉进蚁穴,北极狐会把鸟蛋藏起来应急…… 人类也是囤积高手,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会把新收的粮食装进谷仓,把腌制好的青菜放进坛子里,把吃不完的肉风干,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度”是衡量一种行为是否具有适应性的一个标准——当原本适应性…

    2025年2月23日
    21500
  • 笑死!这种蚂蚁轻伤了超会演,只为能让队友把自己扛回家……

    如果有谁不幸遭遇伤病,那得赶紧去趟医院,分诊挂号看大夫——在人类社会,这司空见惯。但你可能想不到,在地球上存在了 1.5 亿年的蚂蚁,甚至也发展出了“合作医疗系统”! 这些小家伙能够为伤病的同伴实施从伤口消毒到截肢手术,从感染防控到精准护理的各种“医疗服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蚂蚁的“战场抢救” 非洲稀树草原上的马塔贝勒蚁(Megaponera anal…

    2025年3月24日
    6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