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劝!“甲流”来袭,到底该怎么吃药,怎么预防?

近期,多地流感高发,“甲流”这个看似熟悉又陌生的词,已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甚至出现了市民抢药囤药的情况。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

哨点医院的门急诊检测阳性病原体主要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鼻病毒;

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检测阳性病原体主要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人偏肺病毒。

可见,无论是门急诊病例还是住院严重病例中,流感都是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此外,流感病毒阳性率正快速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流,流行株以A(H1N1)pdm09亚型为主。

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那么,得了甲流会有哪些症状?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应如何选择服用?来看解答↓

甲流7日病程及用药图

甲型流感,简称“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4型,其中甲型流感传染性最强、最容易发生变异,几乎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

感染甲流后的主要表现为突然的高热,常有咳嗽、咽喉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感。

玛巴洛沙韦vs奥司他韦有何区别

抗流感药物主要有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很多人会问这两个药怎么选?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药师孙博洋介绍,玛巴洛沙韦作用机制和奥司他韦是不一样的。

玛巴洛沙韦是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让体内不再进病毒;奥司他韦是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减少病毒扩散。

玛巴洛沙韦单次给药后消除半衰期大约需79个小时;奥司他韦血药浓度下降半衰期一般为6至10个小时。

玛巴洛沙韦全病程只需要给1次药;奥司他韦需要每天服用2次、连吃5天。

玛巴洛沙韦目前只批准用于5岁以上、体重在20公斤以上的儿童及成人;奥司他韦胶囊剂和颗粒剂可用于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干混悬剂的适用年龄更小,幼儿则可按照体重具体计算给药剂量。

满足两个条件的人短期可服用奥司他韦

别急着囤药!药物不能代替疫苗,只能作为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力的临时的、紧急的预防措施。

通俗地说就是,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预防:

1. 高危人群范围中,没有接种过流感疫苗、或疫苗接种不到 2 周的(尚未形成保护);

2. 接触过疑似流感的人,或近期去过公开疫情场所。

奥司他韦可以用作暴露后预防流感的药物。建议在暴露于病毒后的 48 小时内服用。

奥司他韦预防用药:每天只需要服用一次,连续 7 天,如果没有症状可以停药(流感潜伏期通常不超过 7 天)。

如果 7 天内出现流感样症状可以给成流感治疗方案,也就是每天两次。

能不能平时也吃一吃来预防呢?

有焦虑的朋友会说,我不知道是不是接触过流感人群,现在流感还是很凶的,能不能平时也吃一吃来预防呢?

不建议。

原因有 3 个:

奥司他韦主要副作用是呕吐、恶心等肠胃不适症状,发生率 15% 左右,预防吃药要连吃 7 天;

奥司他韦只有在服药期间才有预防作用,停药后身体是没有抗体的,还是有被传染的可能;

流感疫情如果还要持续两个月,是否也要吃两个月?不加选择的吃奥司他韦治疗或预防,都有可能会导致耐药性的发生。

听劝,别再盲目屯药啦!奥司他韦只是一个临时的、紧急的预防措施,预防流感的核心措施,还是赶紧打疫苗。

甲流与普通感冒有何不同

普通感冒

由鼻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导致,传染性弱,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没有全身性症状,5-7天即可自愈,很少有并发症出现。

甲流

传染性强,容易大范围流行,发病季节性特征明显。患者表现为高烧、头痛、乏力,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等。甲流有一定自限性,但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包括肺炎、中耳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儿童感染谨防热性惊厥

甲流早期往往表现为高热,在幼龄儿童中易诱发热性惊厥。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介绍,热性惊厥是儿童发热的常见合并症,以6个月至5岁的儿童更为多见,常在儿童发烧的第一个24小时内发生。

一旦发生热性惊厥,家长应立即将孩子放在安全、平坦的地方,并注意几个不要:

一是不要往孩子嘴里塞任何东西,包括勺子、筷子、大人的手指头等;

二是不要喂服退热药,不要喂食包括水、药物等在内的任何东西;

三是不要试图束缚孩子的肢体,以免造成损伤。

儿童感染流感后,主要采取抗病毒和对症治疗。目前有专门的儿童可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使用,特别是发病48小时内。对症治疗则以退热、缓解不适为主。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选择并规范使用退热药,还可使用一些缓解咳嗽、鼻塞等症状的药物。

此外,王荃特别提醒,在给孩子同时服用含有解热镇痛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和退烧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检查药物成分是否有重叠,以免造成药物过量。

家中出现流感患者怎么办?

1.建议患者居家休息。尽量单间居住,保持房间通风,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

2.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和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毛巾等遮掩口鼻。

3.密切观察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患者或其他家庭成员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医。患者去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4.尽可能由相对固定的一名非流感高危人群的家庭成员照顾、接触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家庭成员,尤其是流感高危人群应尽可能避免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央视新闻、国家疾控局、北京日报、丁香医生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5714.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1月9日 下午3:53
下一篇 2025年1月9日 下午3:53

相关推荐

  • 2.5元网红甜品成近期“顶流”,医生紧急提醒:这些人群要少吃

    最近,街头巷尾的小吃店纷纷排起长队,大家都在争抢一款名为“黄油年糕”的小吃。凭着外脆里糯、甜香浓郁的口感,“黄油年糕”话题迅速冲上热搜。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起了黄油年糕的制作经验。当然,也免不了大快朵颐的“罪恶感”: “吃完感觉像个‘罪人’” “求解!如何摆脱黄油年糕的控制” “减肥人破防了” “能不能把热量打下来” …… 图片来源:小红书 01 看似普通…

    2025年3月26日
    5400
  •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输液≠必选项

    阅读时间5分钟,全文约850字 手足口病(HFMD)作为儿童高发传染病,每年引发大量家长焦虑。尽管多数患儿属轻症,但"输液治疗更有效"的误区仍普遍存在。数据显示,我国部分基层医院对轻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静脉输液率高达60%以上,远超WHO推荐的10%阈值。本文结合循证医学与前沿技术,解析过度输液的危害,重塑科学护理逻辑。 误区现状:输液依赖的…

    2025年3月31日
    3600
  • 注意:塑料瓶重复使用,可能暗藏健康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节约资源,会将喝完的塑料瓶清洗干净后重复使用,比如用来装水、饮料、调料甚至粮食等。然而,这种看似环保的行为,却可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塑料瓶的材质及特性 常见的塑料瓶,如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大多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质制成。PET材质轻巧、无异味、化学性能稳定、气密性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在符合存放…

    2025年4月5日
    2900
  • 带状疱疹长满一圈就会死人?1个方法预防最有效!

    流言 “蛇盘疮、缠腰龙,爬满一圈要人命” 民间俗称的“蛇盘疮”实际上是医学上讲的带状疱疹,它长在皮肤上,类似水痘,但是个头不大,看起来像是一连串又红又紫的水疱。有人说“带状疱疹长满一圈就会死人”。 流言分析 并非如此。 带状疱疹的发疹特点是沿单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红斑和簇集性水疱,皮疹一般不会超过躯体中线,更不会长到对侧,所以在临床上几乎看不到带状疱疹沿一…

    2025年2月18日
    12000
  • 气球=“移动的炸弹”?女子被爆燃的氢气球灼伤,买气球注意这些事项!

    近日,陕西西安的石女士,遇氢气球爆燃被灼伤,石女士介绍说:“氢气球放在家门口慢慢没气了,本想着拿到楼下扔掉,就准备从氢气球的上部撕开,没想到撕开后打开门的瞬间突然就爆燃了,导致自己头部、面部过火,衣服被烧损。” 石女士判断,可能是自己穿的大衣跟门把手之间,产生了静电,导致氢气球被撕开后,气体跟静电作用下发生爆燃,所幸自己并无大碍。 款式好看多样的氢气球 很受…

    2025年4月14日
    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