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误差:看到草丛中的藤蔓,大脑预测它可能是条蛇…

利维坦按:

我们知道,“眼睛看到什么颜色”“怎么形容你看到的颜色”是两个不同的事实,就好比一个色盲看到红色却将其看到的颜色表述为绿色一样。同样,三视锥动物的我们,肯定也无法想象喵星人眼中的那个世界,毕竟,作为二视锥的动物,你家喵星人就跟上面说到的红绿色盲差不多……

这就如果大海从来也不是蓝色的一样——哪怕同样是人类,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也是不尽相同的。不过,大脑的预测模式在尽量确保我们对于眼前世界的某种“共识”,比如当看到草丛里一根弯曲的藤蔓,大脑会预测它可能是条蛇一样。可问题是,如果预测出现错误怎么办?大脑必须找到一个能容纳这些错误的模型。

一间拥挤的咖啡馆里,一个男人坐在角落的桌子旁,喝着咖啡,突然,他意识到有些不对劲。他能看到杯子里冒出蒸汽,但当他把手放在杯子上时,却感觉不到任何温度。随后,他抿了一口咖啡,却没有任何味道。他周围到处都是人在聊天,却没有声音。他伸手去拿手机发短信,但屏幕上的文字却完全是胡言乱语。他开始慌了,但窗外的一切都像是什么都没发生变化一样。有时,即使世界看起来完全正常,我们的感觉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我们所认为的现实本身就是我们完全虚构的。

© YUDHO

我们所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并不是物质世界的真正反映,而只是我们的大脑创造的非常逼真的幻觉。我们的思想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我们周围的世界;它们还根据过去的经验、学习模式和期望创造它。大脑不是从物质世界接收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对现实的感知,而是不断地猜测、填补空白并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做出假设。你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大脑“最佳猜测”的产物[1]。你确信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可能并不像你感知的那样存在,因为你所体验的世界仅仅是大脑在内部构建的一个版本,而这个版本受到了感官影响,并通过你以往的互动经历进行过滤。

© Midjourney

这意味着你的现实是极其主观的。大脑的内部模型决定了你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感受到的事物。 两个人可能经历完全相同的事件,但他们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因为每个人的大脑构建模式都是独一无二的。 你所认为的外部世界的“真相”,实际上只是大脑的主观诠释,这也意味着你所生活的现实未必真实地反映了外界的实际情况。

心灵的预测引擎

在日常生活中,大脑就像一台预测机器,被编程为不断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大脑运行的是一个复杂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处理系统。大脑的高级部分——负责记忆和预期的区域,会发送关于“应该发生什么”的预测。而与此同时,低级部分则处理来自周围世界的原始感官输入。但有趣的是,大脑并不会等待感官输入来引导你的感知;它会预测你应该体验到什么,然后只是检查实际输入是否与预测相符。

© Midjourney

当这些预测与传入的数据一致时,一切都运行正常,而你甚至不会意识到这一过程的存在——它是完全无缝的。但当大脑的猜测与实际看到的不符时,就会发生所谓的“预测误差”(prediction error)。[2]

© Midjourney

例如,想象你走在公园里,突然看到天上有一片红色的云。你的大脑会立即意识到这与预测不符,因为你显然预期会看到白云。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认为这是日落的反射,或者想出其他解释来合理化这一现象。无论如何,你的头脑会努力去理解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大脑就会被迫停下来并重新校准其现实模型。

整个系统以一个持续的反馈循环运作:大脑预测、感知、比较和更新——而这一切都在瞬间完成。

但关键是:大脑始终优先考虑其预测,而非原始数据。它更关心维护已构建的内部模型,而不是追求完全的客观性[3]。因此,你的现实不仅仅是对世界的反映——它是大脑努力猜测发生了什么并在猜测不符合时修正这些猜测的结果。

生存的进化游戏

人类大脑并不是为了追求真相而设计的,而是为了生存。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不需要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也没有必要寻找任何矛盾之处。他们只需要看到那些对避免危险、寻找食物和繁衍后代至关重要的事物。这意味着,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完全是为了生存而适应的,而非为了真理。

为了让我们活下来,大脑会简化这个复杂的世界,将其转化为更小、更易于处理的部分。大量的感官数据涌向大脑,而它会将其简化为对快速决策最关键的信息,同时节省大量的能量。处理每一条信息会让人精疲力竭,因此大脑会筛选信息,仅关注那些新的或非常意外的内容。

思维陷阱与大脑诡计然而,大脑创造的现实远非完美,一些视觉错觉就能显示它有多容易被欺骗。例如盲点实验:

闭上右眼,用左眼看十字。靠近或远离屏幕,直到黑点消失。换眼睛,用右眼看十字,重复之前过程。© exploratorium.edu

我们视觉范围中有一个区域是视神经连接视网膜的地方,这里存在一个空白,但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因为大脑会填补缺失的信息。另一个系统漏洞是“橡胶手错觉”[4]。

© Param Science Experience Centre

当一只假手符合过去你对自己手的预期形象时,大脑会被欺骗,认为假手是你身体的一部分。这个错觉甚至如此真实,以至于如果假手受到伤害,你会实际感到疼痛。当大脑开始在缺乏通常的检验和平衡机制的情况下生成现实时,真正令人震撼的情况就会发生,而这种情况可能由各种致幻剂引发[5]。 在没有新数据输入、感官输入被改变的情况下,大脑会开始进入幻觉的漩涡。

© Sleeper Awakened

它在缺乏正常检查和平衡机制的情况下生成现实,导致幻觉体验看起来和我们所熟悉的一切一样真实,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外部世界的基础。 我们的现实感不仅仅是个人的幻觉——我们还与周围的人共享这种感知[6]。 虽然我们生活在自己构建的心理现实中,但我们依赖社会和身边的人来强化大家共同认同的“现实”。 当别人与我们就某些事物的存在达成一致时,这种共识会给我们一种稳定和秩序感,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我们从不质疑现实的规则,因为我们假设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相同的。 但如果这种共享的现实其实只是一种更大的集体幻觉呢? 所有的文化规范、信仰和社会期待,就像是影响我们共享现实体验的滤镜,使我们的个人感知变得不再那么个人化,因为其他人也被条件化成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事物。 我们完全相信大多数人所看到和认同的事物,这使我们困于对可能性和现实界限的有限理解中。 当你开始突破这种共享幻觉时,你会发现现实与它被认为的样子有多么不同。请明白,真正的自由始于你不仅质疑自己的感知,也质疑那些定义“现实”的集体信念。 摆脱这些强加的信念,打开一扇门,去看见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不受社会施加在我们感知上的限制的世界。

最终,如果现实只是一个心理构建的产物,那么你其实比想象中拥有更多的控制权。 一旦你理解了你的大脑是如何创造世界的,你就可以开始有意识地操控它,并创造一个完美的现实,因为你是那个影响它的人。 问题只在于:你是否准备好打破幻觉,掌控你一直以来创造的现实?离开那些铺好的、熟悉的道路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最终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nautil.us/reality-is-your-brains-best-guess-312269/

[2]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psyg.2012.00548/full

[3]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292419/

[4]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125296/

[5]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624-5

[6]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3230980-400-you-are-hallucinating-right-now-to-make-sense-of-the-world/

文/Cipheron

译/gross

校对/tamiya2

原文/medium.com/new-earth-consciousness/proof-that-reality-is-a-controlled-hallucination-42152a9a4779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gross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5712.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1月9日 下午3:53
下一篇 2025年1月9日 下午3:53

相关推荐

  • 脚:别告诉嘴巴,其实我也能“尝”出大蒜味!

    俗话说:吃肉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大蒜对身体健康有诸多好处,但唯独不友好的是,吃完大蒜开口的瞬间就是“大杀器”。不止吃大蒜会把人“腌入味”,有些脑(sang)洞(xin)大(bing)开(kuang)的网友发现把鼻子和嘴巴捂住,用蒜汁洗脚,也能感受到蒜味。蒜味是怎么从脚底跑到嘴巴里的?从嘴巴进入身体和从脚底进入身体有什么区别吗?切完大蒜,怎样去除手上的蒜味呢?…

    2024年12月25日
    7400
  • 粗细不及头发十分之一,但它们的缺陷科学家“一照便知”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张昊(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在爱迪生的故事中,我们熟知他通过千百次的实验,终于发现了耐用的灯丝,为近代工业文明带来了第一束“光”。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实验中使用绵竹纤维烧成的碳丝,在无意中揭开了近代新材料——碳纤维的篇章。 爱迪生与灯泡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碳纤维是什么? 碳纤维是由有机纤…

    2024年12月17日
    11700
  • 买了没几年的羽绒服,怎么就不保暖了?原来很多人做错了这2点!

    这年头,能面不改色随手就买下一件新羽绒服的,都是狠人。毕竟,今年羽绒服的价格确实让人有些“高攀不起”。 很多人只能从衣柜最深处掏出了尘封好几年的羽绒服……不过,有人说旧羽绒服会不暖和,那买了已经好几年的羽绒服真的还能穿吗?羽绒服真的有“寿命”这一说吗? 先说答案:有,不过和你的使用方式有很大关系。 储存方式不当 破坏了羽绒服中的绒子 羽绒服保暖的关键在于其中…

    2025年1月7日
    5100
  • 名字来自《中庸》,浩瀚宇宙新添“中和”星!

    作者|丁岚贺 审核|廖熙、邹乾一、赵经远、张宓 编辑|赵经远 本文正文使用北京时间,图片使用世界时 2024年12月17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公布了第4卷第17号《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公告》(WGSBN Bulletin, Volume 4, #17),新增13个小行星命名,其中包含星明天文台发现并命名的第719987号“中和”星。 第4卷第17号《小天体命名工作…

    2024年12月23日
    11900
  • 人工智能创业的两种形态三大规律

    我们需要的是人性化、情感化、品质化的产品和服务。

    2017年4月17日
    31921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