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预防新药国内获批,能否成为“艾滋终结者”?

近日,艾滋病预防新药那帕韦片和来那帕韦注射液国内获批上市,号称能“百分百有效预防”,会成为艾滋病“终结者”。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首先,这是好事,但也不至于夸张成为“终结者”,尤其是我国当前的艾滋病传播模式和国外还存在较大差异,不要过度乐观。下面来聊聊。

01艾滋病有了新的治疗手段

首先,那帕韦片和来那帕韦注射液的获批对于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很有帮助。

研究数据显示,来那帕韦能够有效的降低艾滋病的感染几率,同时提高艾滋病的治疗效果,所以从这点上,对于艾滋病来说多了预防和治疗策略,要更好些。

下面重点讲一下这个误解“百分百有效”、“终结者”

02 新药是“艾滋病终结者”吗?

很多宣传直接用“百分百有效”、“艾滋病终结者”,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1,并非百分百有效。首先这个药物自己的研究数据已经说了,不是百分之百。比如在双盲实验中,2180参与者中最终出现2名不幸感染艾滋病的患者,这就说明并非百分百。别小看这千分之一的比例,放到一个大规模人群中,这个数据是很可怕的。

我国当前的艾滋病总体感染也就是千分之一(2024年6月30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共计1,329,127例)。

2,人群差异是需要考量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尽管艾滋病有多重传播途径,如血液、母婴、性行为等。但是在不同地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呈现了显著差异。下面就以中美为例来看看

03 感染途径差异很大

感染途径差异很大,尤其是被忽视的异性群体。没错,这里就是要重点说一下被忽视的异性群体,因为这些年很多宣传以及大家平时的谈论,很容易将艾滋病和同性群体关联,然而,这一点在我国是不一样的。

在美国,根据CDC的数据,70%的新增艾滋病感染者是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

其次是异性性行为群体(23%),第三是注射毒品群体(9%)

但是在中国,这个数据变化极大。

在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性传播,新增艾滋病感染者中95%是通过性途径传播。而具体过程中,就呈现了差异了。我国主要是异性性传播,占了70%,而同性性传播则是30%左右。

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传染病一定要考虑感染群体的情形,这也是传染病三要素的要求。

异性性传播艾滋病相比于同性,本身就难度要大一些,异性性传播风险是0.3%,而gang 交的传播风险高达1.4% -1.7%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竟然把异性性传播比例达到了第一,这本身就意味着,我国的传播方式是非常独特的,是需要非常关注的。尤其是,目前研究表明,防护措施是非常关键的,这一点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看出。

在低收入国家,每次行为的女性对男性传播风险估计为 0.38% ,每次行为的男性对女性传播风险估计为 0.30% ;

高收入国家的相应估计为每次行为的女性对男性传播风险为 0.04% ,每次行为的男性对女性传播风险为 0.08% 。

一种原因就是在性行为防护措施上,尽管防护措施如安全套已经很廉价,但是对于低收入国家来说依然是个考量因素。

而当前我们国内非常关注的是同性群体,尤其是网上各种宣传,这就导致,同性群体是关注到了,但是异性群体可能却忽视了,结果成了高风险群体了

04 感染群体年龄分布

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国,感染艾滋病的主要群体是20-29岁的年轻人群体,呈现了最高,然后随着年龄下降。

但是在中国,近些年呈现了新变化,那就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艾滋病发病者。

我国目前艾滋病群体呈现了两头翘的现象,中老年人的感染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新趋势。

2017年,我国老年人群艾滋病发病数首次超过了青少年人群艾滋病发病数占比。

到了2019年,50岁以上老年人艾滋病发病人数在全年龄段中占比高达45.80%。

“老年人成中国艾滋感染年增长率最高群体”…而老年人和年轻人呈现了两种性传播方式。

年轻人是同性为主

老年人是异性为主

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他们成长期间艾滋病并未出现或者只是少数,甚至还是血液传播为主的时代。而且他们对于新知识的接纳能力要远低于年轻人,同样对于用药来说也是个很复杂的,这就导致,即使有了艾滋病药物,对他们来说也是个很遥远的事情。

05 族群差异问题

尽管来那帕韦在临床试验上选择了各种族群,但是这个数据还是较小的。

艾滋病传播上的人群差异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各种数据都发现艾滋病感染呈现了人群差异,当然,这和人群的行为有一定关系,但是背后是否还存在基因层面的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

就比如前两年很火的CCR5△32,就是主要在北欧人群中,而亚洲人群是非常少的。

因此,尽管目前来那帕韦显示出很好的效果,但是放大到更大规模的使用,人群差异到底会对药效打多少折扣?这个是值得关注的。

06 依从性和价格

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但是对于不少人来说,长期服药的重大障碍之一就是药物的依从性,通俗地说就是不按照医嘱进行。这一点别说艾滋病这种类型了,甚至是在一些非常基础的药物如钙片上也呈现了差异。

更别提,这个药物很昂贵。

总之,有了新药,是好事,但是别过度宣传,因为对于艾滋病这种以性传播为主的疾病,从传播角度去让人们做好控制保护更关键。

安全套,它是目前最有性价比的防艾措施。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5680.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1月7日 上午11:12
下一篇 2025年1月7日 上午11:12

相关推荐

  • 最新研究:有望把致癌病毒“粉碎”在摇篮里,免疫系统“导航升级”

    人体大约包含500个淋巴结,循环淋巴细胞不断通过这些免疫枢纽,以检查通过淋巴液到达的抗原。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繁忙的城市。淋巴细胞就像城市中的快递员,它们的工作是运送重要的免疫信息,帮助我们的身体对抗病毒和细菌;淋巴结就像是快递中心,淋巴细胞需要在这里交接信息,共同对抗入侵者。 为了更好地理解下文最新研究的进步意义,我们需要先了解淋巴细胞的分类和…

    2024年12月28日
    15800
  • 天渐热,想游泳又担心泳池卫生?究竟要注意哪些......

    气温升高 最爽的运动一定是 游 泳 但关于泳池卫生, 总感觉有太多可能踩坑的地方 从浑浊的水质到潮湿的环境, 从刺鼻的气味到潜伏的病菌, 每一个细节 都可能成为健康的“突破口”。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本期带你揭开泳池卫生的常见隐患, 学会自我保护的关键方法。 一、水质隐患:看不见的“污染循环” 泳池水质问题往往是健康风险的核心。池水中常见的汗液、皮屑、化妆…

    2025年4月11日
    300
  • 一针管半年,血脂降70%!爆火的“降脂针”值得打么?

    近年来,降脂针因其便捷性和强效降脂作用引发广泛关注,不少高脂血症患者跃跃欲试。但随之而来的疑问也不断涌现。 降脂针究竟是什么?是否真如传闻中“一针见效”? 哪些人群适合使用降脂针?能否替代长期服用的他汀类药物? 千元级与万元级降脂针有何区别?如何选择更经济、安全的方案? 快收下这份“降脂针全攻略”!

    2025年4月4日
    3500
  • 孩子宅家躺平,不愿意出门?家长别慌,专家来给您支招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万物复苏,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但许多家长却有这样的烦恼:“我家孩子整天待在家里,睡觉、玩手机、打游戏、看漫画,怎么劝都不愿意出门……”。 孩子越长大,越爱天天宅在家里,家长很着急,担心孩子长期下去会社会功能受损,有的家长强迫孩子出门,有的邀请老师家访,可这么做不仅没让孩子走出家门,还让孩子更反感了,孩子甚至会和家长产生矛盾冲突,把自己关在…

    2025年4月1日
    3300
  •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新突破!轻度认知障碍暗藏风险“密码”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疾病日益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在这些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神经精神症状如冷漠、抑郁、攻击性等,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被认为是疾病进展的重要标志。然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神经精神症状的分析,缺乏对神经精神症状之间相互作用及与认知变化长期关系的深入探讨。近期,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生物精神…

    2025年3月7日
    7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