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报告中的腔隙性脑梗死”何去何从?

作者:王 涵 北京市回民医院

审核:何延波 北京市回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作为一名神经科医生,经常会被左邻右舍的大爷大妈,甚至40~50岁的中青年问道:“我有点头晕,去医院拍了个头部CT,报告说我得了‘腔梗’,这个严重不严重啊,头晕是‘腔梗’造成的吗?”那我们现在就来认识一下这个“腔梗”。“腔梗”,全称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小动脉闭塞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病灶一般3~15mm,通常发生在大脑深部组织,也可发生在大脑皮层。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偶然一次检查中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提示,但并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或行走不稳等,这类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被医学界称为无症状性、隐匿性或静息性脑梗死。看到这样的报告,如果没有相关的医学常识,通常会有两种反应:有人会感到恐慌 :“天哪,我竟然得了‘脑梗’,这可怎么办”,也有人满腹疑惑:“无中生有吧,我吃得好,睡得香,行动自如,怎么会‘脑梗’?”那么,我们要如何正确地看待这种静息性脑梗死呢?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首先,静息性脑梗死的病变血管通常为小血管,且发生在不足以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脑区域,因此在未明确病因前,不要过度担忧焦虑。它的存在就像一种黎明前的号角,给我们警醒。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可能有三种发病机制:一是危险因素持续存在而不被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血管壁变厚、变硬,即玻璃样变性,甚至发生闭塞,导致血流受阻;其二是血液中的脂质物质在大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阻塞从主干发出的小穿支动脉的开口,导致血流不畅;三是心源性小栓子脱落,阻塞小血管。以上三种情况都会引发脑组织局部细胞缺血坏死,继而形成影像学中的腔隙梗死灶。就像一棵大树,树干依然完好,有一些枝丫因本身病变而无法生长,或因外力断裂而脱落,或因虫害侵袭而枯萎。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这些导致枝叶枯萎脱落的病因,并加以干预,那么这棵大树仍可枝繁叶茂。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脑血管:如果在这些血管主干发生损害之前,意外发现了“腔梗”,从而积极寻找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加以干预,就能够降低大脑功能受损的风险,甚至避免发生严重的脑卒中。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黑猫、白猫都是猫,虽然静息性脑梗死本身并不直接引发严重的临床症状,但它的存在却是脑血管病发展的早期信号。研究表明,静息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是症状性脑梗死的5~10倍,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甚至可高达28%。这些病变与步态障碍、轻微的运动障碍、认知能力下降、痴呆、精神障碍以及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风险密切相关。同时,静息性脑梗死也会显著增加未来急性脑卒中的风险,其发生卒中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1.5~3.3倍。

因此,一旦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腔隙性脑梗死,即使无症状,也应积极追溯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房颤、心脏瓣膜病)、高脂血症、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脏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请对号入座自己是否存在上述危险因素,若存在,请务必高度重视,定期开展颅内外血管等影像学筛查,以期早发现、早干预。此外,还应通过控制相关危险因素来降低静息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包括:①控制基础疾病:优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治疗;是否应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需就诊专科医院进行相关风险评估后决定。②生活方式的干预: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都是至关重要的防治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健康干预措施包括:

(1)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牛肉、猪肉、羊肉、香肠、培根等)和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糕点、奶茶、炸鸡、冰淇淋等)的摄入,建议多食用含健康脂肪的食物,如橄榄油、坚果等;适当增加鱼类摄入,尤其深海鱼类。

(2)增加膳食纤维:多吃全谷物、蔬菜和水果,有助于降低血脂、控制血糖。

(3)低盐饮食: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有助于减少高血压的风险。

(4)适量运动: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常见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建议每周运动至少3~4次,每次至少4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训练,有助于提升心血管健康,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5)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体重(BMI值18.5~23.9)对于减少脑梗死风险至关重要,过重或肥胖会增加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从而增加脑梗死的可能性。

(6)戒烟限酒:吸烟是导致动脉硬化和血管阻塞的危险因素,应尽早戒烟。每日酒精摄入量应控制在男性不超过2杯,女性不超过1杯,避免过量饮酒带来的心血管风险。

(7)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每晚7~8小时的睡眠有助于维持大脑和身体的健康,避免睡眠不足引发高血压等健康问题。

(8)心理健康管理:长期的精神压力可导致高血压、焦虑等问题,增加脑梗死风险。可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来放松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身心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尽管静息性脑梗死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但它并非只局限于这一年龄段。面对这一危害健康的挑战,我们既无需过度忧虑,也不应视而不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及时就医,筛查潜在的风险因素,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采取科学的医疗干预,有效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继而实现全面的风险防控,保障身体健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5581.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31日 下午4:50
下一篇 2024年12月31日 下午4:50

相关推荐

  • 视频看上去很有道理,但你可能真不是ADHD

    这样的在线“诊断”真的靠谱吗? “刷了10分钟,确诊一身病” “看了视频中分析的特征,我感觉自己都中了。” “NPD有六大特征,遇到了赶紧跑” “有的人看着正常,其实是ADHD” ...... 最近 网上流行起自测“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视频 不少人看完后 都感觉自己“已确诊” 然而 这样的在线“…

    2025年3月16日
    11700
  • 鼠传播疾病系列之流行性出血热

    “夏防暑,冬防鼠!”这句俗话说的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应当采取措施预防暑热,而在冬天,由于野外食物减少,气候寒冷,鼠类会潜入居民住宅过冬,为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这种传染性极强的鼠传播疾病的高发创造了条件。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分布范围广、发病数多的传染病,尤以亚欧大陆北部及东部高发[1]…

    2025年3月27日
    3900
  • 垂体功能减退症:内分泌系统的“指挥棒”失灵

    垂体,这一体积微小却功能强大的腺体,位于大脑底部的丘脑下部腹侧,被誉为内分泌系统的“司令部”或“指挥棒”。它负责调节多种激素的分泌,这些激素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代谢平衡以及保证生殖功能正常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一旦垂体功能出现减退,整个内分泌系统便可能陷入紊乱状态,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本文将对垂体功能减退症进行深入阐述,旨在帮助读者…

    2025年2月18日
    11800
  • 春季易发“情绪病”?可能是这些因素影响了你

    乍暖还寒的春日,当樱花缀满枝头,有些人却陷入莫名的焦虑与低落。这种被称为“春季情绪病”的现象,在精神心理科门诊量统计中呈现显著季节规律。 北京某医院数据显示,每年3—5月抑郁症初诊量较冬季增加37%,自杀率也呈现春季高峰。这种反直觉的季节性心理波动,实则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系统反应。 一、生物节律的春季震荡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专家介绍,人体生物钟对光照变化异…

    2025年3月29日
    4000
  • 为啥苍蝇把自己脑袋搓下来把玩?!盘点动物断头小史

    也许你见过一只苍蝇活生生把自己脑袋“搓”下来,还悠然自得(不是)拿在手里把玩的画面。 砍头,我们一点也不陌生。 “从断头台到大教堂,从解剖室到画廊,到处都是人类的头颅。” ——《人类砍头小史》 毕竟我们是从小混迹于各大卫视,品鉴着“午时三刻胖官扔签开刀问斩散发主角面容清冷白衣胜雪可叹却捆如闸蟹屠夫举刀配角策马奔腾狂喊刀下留人成功概率约99.85%”的艺术长大…

    2025年3月7日
    97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