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小鸟爱吃的“大米花”,你可别跟着瞎尝|博览日报

天乌啼米花扬,乌桕种子不可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说到“江枫”就是乌桕,不但是与“渔火”对仗,也与“乌啼”相互对应,而“乌啼”指的是乌鸦的叫声。

挂在乌桕枝头的种子圆润饱满、小巧洁白,犹如一粒粒爆米花,所以乌桕又有个好听的名字“米花树”。

这些“米花”人不能食,但是给了越冬的鸟类足够的口粮,在城市中是黄雀、珠颈斑鸠、乌鸫、鹊鸲等许多雀形目和鸽形目鸟类赖以越冬的重要食源。

鸟类喜食乌桕的种子,是因为乌桕的种子富含脂类,可以为鸟类提供高热量的脂肪酸。而关于鸟类食用的是种子的哪一部分,也有着不同的说法。

再次提醒,建议不要捡拾并食用乌桕的种子,种子中含有天然生物碱,食用后可能导致人体出现不适。在这个如画的季节里,我们还是先欣赏乌桕带来的美景吧!

固态电池有望进行规模化生产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峰和孙振华团队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成为下一代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因轻质、低成本、高柔韧性及易于加工等特点,有望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并促进规模化生产。

该研究在高度结晶的聚环氧乙烷(PEO)块体中发现了离子的自适应扩散现象并发展出稳态测量方法,克服了传统电化学阻抗谱法难以测量高结晶纯PEO材料中离子传导能力的局限性,量化了PEO块体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离子扩散系数。

研究表明,PEO材料发生自适应扩散后仍保持高结晶特性,并形成连续的离子传输通道。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使用高结晶PEO块体作为中间层的固态电解质组策略,抑制了锂丝生长引起的固态电池软短路,提升了电池性能。

这一成果深化了科学家对高结晶聚合物中离子传输机制的认识,为开发更安全、更高效的能源存储系统提供了新见解。相关研究成果以Adaptive ion diffusion in a highly crystalline pure polymer for stable solid-state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储能材料》(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

图片来源:Adaptive ion diffusion in a highly crystalline pure polymer for stable solid-state batteries

早生华发愁断肠,黑素细胞“罢工”忙?

为啥头发没法变黑呢?《自然》杂志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科学家们发现毛囊里的黑素细胞确实会像上班一样在毛囊中移动。

而随着头发不断地生长和脱落,这些细胞的干细胞,也就是黑素细胞干细胞会困在一个名叫隆突区(bulge)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没法像在毛基质区(hair germ),也就是头发生长出来的地方那样,进一步分化变成成熟的黑素细胞。

有趣的是,科学家们还进行了反复的拔毛和毛发再生促进毛发衰老,他们发现这样做会让隆突区的黑素细胞干细胞数量从10%增加到了50%,但这么多干细胞都没法再迁移到毛基质区分化成可以产生黑色素的黑素细胞。

这篇文章也为白头发变黑开辟了一个新思路,可以让这些黑素细胞干细胞动起来,这样头发就能变黑了。当然说得很容易,要转化成实在的应用难度很大,至少目前,染发剂厂家们还不必担心失业。

图片来源:《甄嬛传》剧照

食用油加热后变沥青,这是真的吗?

最近,“食用油燃烧变黑”这一现象,被不少人误传为食用油质量有问题,从而引发了大家的恐慌。

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甘油三酯由甘油和脂肪酸两部分组成。脂肪酸又有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之分。

食用油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甘油三酯就开始氧化裂解,产生一些小分子的挥发性物质,俗称油烟。继续加热到300多度就达到了油的燃点,食用油就会燃烧。

燃烧本质上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甘油三酯含碳、氢、氧三种元素,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完全燃烧,全部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当燃烧不充分时,就会出现变黑、形成黑色胶状物等情况,这和油品本身的质量毫无关联,最后呈现的“沥青状”黑色胶状物,其燃点也相应升高。如果进一步加热不断提高温度,这些胶状物也可以完全燃烧,消失于无形。这与木头不完全燃烧会形成炭、机动车有时会冒黑烟的道理是一样的。

图片来源:浙江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内容综合自中国科普博览微博、上海自然博物馆、博物、生命时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浙江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5155.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26日 上午10:57
下一篇 2024年12月26日 上午10:57

相关推荐

  • 2025年2月“科学”流言榜:“春断食”能实现“速瘦”?

    2025年2月“科学”流言榜揭晓!来看看流言和真相 1.“可降解塑料”随便丢掉就能自然降解 流言: “可降解塑料”可以随意丢弃,反正这些塑料在自然界中就会自然降解。 真相: “可降解塑料”这个名字其实误导了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大家往往认为这是一种“环保材料”,用完的这些“可降解塑料”制品可以随手扔掉。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是,所谓“可降解塑料”的降解条件其实…

    2025年3月1日
    8700
  • “中国最性感的包子”是怎么锁住汤汁的?传统美食背后讲究真不少

    很多传统美食都有独家风味和口感。你有没有好奇过:广西生榨米粉的清香和充满韧劲的口感、广东双皮奶的细腻香滑从何而来?靖江的蟹黄汤包,薄薄一张面皮如何锁住浓郁汤汁和蟹香? 很久以来,这些传统地方美食的奥秘往往被归于厨师的天分或秘而不宣的师徒传承,问就是“师傅教的”。 其实,在这些独特的美味与口感背后,隐藏着许多科学奥秘。现在,《写给吃货的分子美食学》可以带你揭开…

    2024年12月22日
    23500
  • 最新研究发现“砂糖橘不能再吃了”?真相……

    流言:“‘最新研究发现:砂糖橘不能吃了’” 今天微博一条关于“砂糖橘真的不能再吃了”的消息“炸”了,消息称,《自然》上有研究表明:果糖会促进肿瘤生长,而砂糖橘中含有大量果糖;并且现在种植的砂糖橘是打了脱酸剂增甜,这种物质是含有重金属的致毒性物质。这条消息发出后广泛传播,并引起了不少人对沙糖橘的恐慌。 流言分析: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首先,消息中提到的论文确…

    2024年12月26日
    16900
  • 男子呕吐一年多,开颅手术取出寄生虫,原因竟是这种大家常吃的火锅......

    说到牛蛙,那可是很多人餐桌上的宠儿。鲜嫩多汁的蛙肉,无论是爆炒、红烧还是涮火锅,都让人垂涎欲滴。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美味的牛蛙背后,可能藏着一个“隐形杀手”——寄生虫!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最近,网上有个案例让人触目惊心:一位网友呕吐了一年多,最后不得不开颅手术,结果发现罪魁祸首竟然是寄生虫!而他之前曾吃过牛蛙火锅。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牛蛙怎么会有…

    2025年2月25日
    12800
  • 下水口被头发堵满了?自己到底是不是在脱发,教你3个判断技巧

    洗澡让人放松 但洗头让人焦虑 毕竟抓抓抓搓搓搓 手里就可能多了一把无家可归的头发 看着排水口的头发团团 很多人心里都咯噔一下 “我是不是在脱发了?” 别慌,真不一定。 头发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头发大约85%-90%处于生长期,这个阶段可持续2-6年,头发不断生长变长;1%处于退行期,为期…

    2025年3月22日
    6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