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有石屏,自然有小松形,成三五十株,行则成径,描画所不及......”,这是一段出自宋代赵希鹄所著《洞天清录》中的记载,文中描述的石屏上有松林般的图案,自然天成,颇有观赏性。单看这段文字,你是否觉得所描述的这种石屏是一种植物化石呢?如果看到实物或图片,恐怕很多人会更加确信了吧!
松屏石
实际上,这种岩石叫做模树石,由于其优美清雅的图案,在古代也叫做松风石或松屏石,可以用作观赏石,甚至在不那么特别严谨的情况下,可以把它算作宝玉石,比如司马光在《答薛虢州谢石屏》就称之为:“山泽之珠宝也”,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化石。
馆藏模树石
因为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或者遗物,甚至是被分解后形成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无论哪种情况,首要的条件就是与生命活动有关,并遵循生命活动的规律,例如,真正的植物化石的枝干、树叶,在形态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模树石图案上的分枝却是不规则的。
馆藏植物化石
其次,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同样是有规律的,通常情况下,化石只能形成在沉积岩中,原因很简单,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形成都要伴随着高温高压,这样的环境下,被埋藏的生物痕迹将被破坏得荡然无存,更别指望形成化石了,模树石却可以出现于三种岩石类型中。而且,化石通常都遵循岩层的形成规律,保存在岩石的水平层面上,模树石却非常跳脱,垂直层面、斜交面、裂隙面无处不在。
既然不是化石,那些如植物般的纹路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其实用生活中的一个小现象就可以解释,当我们不小心把一滴墨水滴到纸巾上时,纸巾中细小的纤维结构使得墨迹在表面晕染开,这就是毛细管作用。同样的原理,含有氧化锰、氧化铁的胶体溶液沿着岩石的层理、裂隙水平或垂直渗透和扩散,并逐渐沉淀下来,待液体干涸后,最终就在表面形成类似松枝的图案。某些玉石,比如黄龙玉或玛瑙中的草花,也是同样的原因形成的。
虽非化石,却有着天然逼真的树木形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造物如魔术一般,称之为模树石,也算是一语双关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5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