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爱赏玩植物“化石”?模树石:我是“赝品”呐!

“蜀中有石屏,自然有小松形,成三五十株,行则成径,描画所不及......”,这是一段出自宋代赵希鹄所著《洞天清录》中的记载,文中描述的石屏上有松林般的图案,自然天成,颇有观赏性。单看这段文字,你是否觉得所描述的这种石屏是一种植物化石呢?如果看到实物或图片,恐怕很多人会更加确信了吧!

松屏石

实际上,这种岩石叫做模树石,由于其优美清雅的图案,在古代也叫做松风石或松屏石,可以用作观赏石,甚至在不那么特别严谨的情况下,可以把它算作宝玉石,比如司马光在《答薛虢州谢石屏》就称之为:“山泽之珠宝也”,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化石。

馆藏模树石

因为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或者遗物,甚至是被分解后形成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无论哪种情况,首要的条件就是与生命活动有关,并遵循生命活动的规律,例如,真正的植物化石的枝干、树叶,在形态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模树石图案上的分枝却是不规则的。

馆藏植物化石

其次,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同样是有规律的,通常情况下,化石只能形成在沉积岩中,原因很简单,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形成都要伴随着高温高压,这样的环境下,被埋藏的生物痕迹将被破坏得荡然无存,更别指望形成化石了,模树石却可以出现于三种岩石类型中。而且,化石通常都遵循岩层的形成规律,保存在岩石的水平层面上,模树石却非常跳脱,垂直层面、斜交面、裂隙面无处不在。

既然不是化石,那些如植物般的纹路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其实用生活中的一个小现象就可以解释,当我们不小心把一滴墨水滴到纸巾上时,纸巾中细小的纤维结构使得墨迹在表面晕染开,这就是毛细管作用。同样的原理,含有氧化锰、氧化铁的胶体溶液沿着岩石的层理、裂隙水平或垂直渗透和扩散,并逐渐沉淀下来,待液体干涸后,最终就在表面形成类似松枝的图案。某些玉石,比如黄龙玉或玛瑙中的草花,也是同样的原因形成的。

虽非化石,却有着天然逼真的树木形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造物如魔术一般,称之为模树石,也算是一语双关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5062.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24日 上午10:55
下一篇 2024年12月24日 上午10:55

相关推荐

  • 你以为正常,实则可能是严重缺觉的 4 种表现

    这是不是你? 深夜十点,还在为赶 deadline 焦头烂额,夜宵、奶茶配 PPT,边吃边努力。虽然困到上下眼皮直打架,明显感觉大脑变迟钝、开始运转不动,却还强撑着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今天必须做完”…… 在高强度的工作学习、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牺牲睡眠时间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家常便饭,对身体的“钝感”成了日常。 很多人都知道:“睡不够会打呵欠——打呵欠意味着犯…

    2025年2月14日
    8300
  • 可以为了清爽选择高酒精含量护肤品吗?

    “清爽”二字对很多人来说,简直是对护肤的终极追求。尤其在炎炎烈日,谁不想脸上清清爽爽,毫无负担呢?于是,一些高酒精含量的护肤品便成了“香饽饽”,它们质地清爽、吸收迅速,还能带来一丝清凉感,仿佛给肌肤喝了一杯冰镇饮料,瞬间“降温解暑”。但,高酒精含量的护肤品真的适合你吗? 一、酒精在护肤品中的作用: 1.溶剂:酒精可以帮助溶解成分,使它们能够均匀地分布在产品中…

    2025年3月16日
    5000
  • 如何细“油”长流?给石油修一条流动的“高速路”吧!

    “页岩非常致密,有油也采不出来,即便采出来也不能高产”,这是长期以来的“定论”。有这样的“定论”,是因为页岩储层中的原油赋存于纳米级的孔隙喉道中,自然条件下无法有效流动至井筒中。因此,要实现页岩油的有效开采,必须通过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打碎”致密页岩储层,在页岩孔隙喉道与井筒之间构建起可以让原油流动的“高速通道”。那么,如何建立这样的通道呢?水力压裂技术可担…

    2024年12月12日
    23000
  • 春季为何呼呼吹大风?来看三大天气“主演”联袂演出

    每年春季,我国各地经常会出现大风天气。由于冬春季降水较少,地表土沙附着力弱,大风天气还会造成北方等地出现沙尘天气。为何春季如此多风?大风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气象密码?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01 高空的“高速公路”变道了 如果把地球大气比作立体交通网,那么位于距离地表8-12千米高空的西风急流就是最繁忙的“空中高速路”。这条环绕北半球的强风带,冬季…

    2025年4月6日
    100
  • 想不到,这些天天不离手的东西比马桶还要脏!怎么清洁更有效?

    清晨被手机闹钟唤醒 工作时指尖在键盘上飞舞晚间躺在沙发上用遥控器切换节目……这些本是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小环节却藏着一个惊人真相:我们最亲密的电子伙伴已成为细菌的温床 01手机:细菌量超马桶圈10倍 早在几年前,英国德勤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人们平均每天看手机47次,其间手上的微生物会粘附到手机上。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对高中生的手机进行调查后发现,每部手机上的平…

    2025年3月11日
    52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