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末时间过得那么快
一提到假期,大家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知——放假啦,眼睛一闭一睁,上班啦!其实,这类“假期过得快”的迷之错觉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上都是有依据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在人们接触新事物或者短时间经历爆炸式的丰富活动时,都会觉得时间过得比平时快很多。因为在这个事件期间,比日常更密集的信息轰炸就会转变为更多的记忆。心理学者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假期迷思”。研究发现,事件记忆点越多,时间过得越快。
而神经生物学家有着这样一种观点——人们会通过奖赏和惩罚进行持续活动,它背后的机制与时间的感知存在联系。
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多巴胺在感知时间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们收到意外的奖赏,或称之为出现预测误差时,多巴胺便会增加,引发人体的奖励机制。
为此科学家团队进行了下面的一个实验——让受试者观察屏幕上的数字,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持续稳定的“0”,极个别情况中下一个出现的数字会是正整数,此时受试者就会得到额外的奖励。同时,第二个数字的显示时间会发生变化,受试者需要回答0和这个正整数之间哪个持续的时间更长。
当意外得到奖金时,受试者会觉得正整数持续的时间更长,这是因为通过加快时间感来将短期记忆中储存该奖励记忆的持续时间放大,而且随着奖励金额的加大,受试者对时间的感知失真会更明显。所以,时间就在对于快乐的感知中,不知不觉过去了。
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中国人一万年前已经开始酿酒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聚焦我国浙江上山文化遗存,利用多种微体化石分析技术,发现了东亚最早酒类酿造新证据,揭示了一万年前上山遗址稻米酿酒技术。
研究表明,在稻米驯化早期阶段,上山人群采用广泛的生计策略并使用陶器,特别是利用小口罐来酿造以红曲霉为主要糖化剂的稻米曲酒。
研究认为,这些酒精饮品可能在仪式性宴飨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凸显酒精饮品作为人群交往及人神沟通仪式的媒介功能。稻米酒的这一特殊功能或是推动新石器时代中国水稻广泛种植、利用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稻驯化和稻米酿酒是东亚地区农业和食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上山文化的稻米酿酒证据,可以追溯东亚农业起源和早期饮食文化的形成过程。这对剖析水稻驯化路径和技术演变乃至世界农业和酿酒史具有重要的填补性价值。
这一研究揭示了早期稻米酿酒的复杂性与创新性,为探索东亚地区稻作农业的起源、早期社会结构和技术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图片来源:Li Liu, Jianping Zhang, Jingbo Li, Yahui He, Zhongzhe Gao, Leping Jiang. Identification of 10,000-year-old rice beer at Shangshan in the Lower Yangzi River valley of China.PNAS, 2024, 121(51): e2412274121
影视剧里巴豆忙,毒性起来赛虎狼!
巴豆在生活里经常被提起,谁一旦便秘或想减肥,总有人开玩笑说给你弄点巴豆去,似乎巴豆是一种很常见又很常用的药,捉弄同桌都可以来点那种。其实,巴豆比你想的狠太多。
巴豆是大戟科巴豆属的植物,光听这俩组织就让人腿软。它并没有像乳糖不耐受那种引起腹泻的机制,它让人窜就是纯纯的中毒。
巴豆的主要成分和有毒成分(也是药效成分)就是巴豆油,占到重量的一半左右,另外还含有生物碱、有毒蛋白质、有机酸等等。
它引起的毒性是非常复杂的,除了强烈的消化道刺激,还会造成溶血、中枢神经中毒、组织脱水坏死、致癌……等许多问题,生怕一种毒弄不死你。
有趣的是,巴豆的急性毒害并不是对所有动物都有效。人类、鱼虾、狗、螺类非常惧怕巴豆成分,但对于鼠、羊、鸭、鹅、青蛙等常见动物,正常剂量的巴豆并不能把它们放倒。牛吃了巴豆也只会拉拉肚子、打蔫,不至于死亡。
大语言模型到底是什么?
大语言模型是指一类具有大量参数和复杂网络结构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些模型专门用于处理和理解人类语言。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①自然语言处理;②聊天机器人;③内容生成;④推荐系统。一起来看看吧~
内容综合自中国科普博览微博、中科院物理所、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博物、科普中国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5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