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上火,橙子、柚子败火”?橘子还能不能放心吃了?

流言:“橘子上火,橙子、柚子败火”

现在正是柑橘类水果上市的时候。关于橘子,从小到大吃的时候似乎总会被叮嘱“不要吃太多,吃橘子上火”,但橙子和柚子就没有这个担忧,还会说它们“败火”。

流言分析:并非如此。

橘子本无罪,橙子、柚子也不神奇,吃完橘子后溃疡、烂嘴、牙龈肿等所谓的“上火”症状,只是“糖分高”和“吃太多”惹的祸。

冬天烤着暖气吃橘子,可以说是。可是也有不少人担心,吃橘子会“上火”。而且也确实有人因为吃橘子出现了口干舌燥、喉咙痛、口腔溃疡、牙龈肿等不适情况。那这些症状到底是不是橘子的“锅”呢?

图源小红书用户

还真不是。

都是“糖分高”“吃太多”惹的祸

橘子属于含糖量较高的水果之一,尤其是砂糖橘等口感纯甜的品种,含糖量比普通橘子、橙子、柚子等其他品种高,能达到 13.06克/100 克[1-2]。

一次性摄入大量高糖、高盐的食物,会让口腔和咽喉黏膜陷入高渗透压的环境,继而引发细胞失水,口干舌燥甚至溃疡也就自然会发生。这和过年时吃太多咸味(高盐)的瓜子花生后嗓子干痛、嘴角溃疡是一个道理。

有些朋友指出,虽然橘子含糖有点高,但国光苹果、库尔勒香梨的含糖量也能达到 13.3克/100 克、 13.4克/100 克呀,为什么吃它们就不上火。

这背后其实有三个原因:

第一,橘子特别容易一口气吃太多。

虽然苹果、梨的含糖量也不算很低,但很少有人能一口气炫 4、5 个苹果、梨吧?可过年时和朋友亲人一边聊天一边吃橘子,一口气吃 4、5 个应该很轻松,甚至有人一天炫几斤砂糖橘。因此,从总量来看,吃橘子比吃苹果、梨更容易造成糖分摄入超标,当然也就更容易出现口腔、咽喉黏膜的损伤。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第二,果酸带来的不适体验。

有些朋友吃多了橘子后牙龈酸痛不适,这可能是橘子中有机酸带来的影响,所谓的“牙被酸倒了”。橘子虽然尝起来不酸,但有机酸含量也比苹果高,像脐橙的总酸含量为 0.92% ,即便是砂糖橘也有 0.37% 的总酸,而普通苹果的总酸含量通常在 0.2%~0.5% 左右[2~3]。如果一次食用量大,牙龈、口腔黏膜被刺激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橘子中可能的确有促炎成分。

大量摄入高糖食物本身就容易增加身体发生炎症的风险。还有研究发现,柑橘类水果的确含有一些促炎蛋白[4],这些物质可能也是导致人们在大量吃橘子后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的原因之一。虽然相关研究中使用的是蜜柑,但研究者提示宽皮柑橘类(即果皮和果肉间有一定缝隙,容易剥皮)水果中都有该成分,摄入过量时都有可能出现类似症状。

可见,吃橘子是不是会出现咽喉痛、口腔溃疡等情况,主要还是和摄入量有关。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水果摄入量应该在 200~350 克,差不多是 2~3 个中等大小橘子的量。如果吃砂糖橘,最好一天别超过 10 个,“按斤炫”的吃法肯定是过量了。

橘子、橙子、柚子、柑子谁是更优选?

除了橘子,柑橘家的其他成员,如橙子、柚子、柑子也都很好吃。面对它们,到底该如何选择?除了根据口味喜好选择,也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小区别,根据自己的健康需要去选择。

1、想减重,选柚子

柚子的热量、含糖量在柑橘家族中都算比较低的。如果有减重、控制血糖的需求,就可以选择柚子。

2、想补充维生素C,选橙子

橙子的维生素 C 通常比橘子、柚子更高,如果平时新鲜蔬果吃得少,又想补充维生素 C 抗氧化,那橙子就是更好的选择。很遗憾,备受推崇的柠檬维生素C含量在柑橘家族中并不占优势,以后别再为了补充维生素C强忍酸涩啃柠檬啦!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3、想方便分享,选橘子

橘子是非常适合分享的水果,不仅甜蜜,也好剥皮,不会弄得满手黏糊糊的汁水。过年过节大家一起分着吃,也避免了一个人吃太多引起口干舌燥、牙龈肿痛等不适。

4、中规中矩谁都喜欢,选柑子

柑子的含糖量、维生素 C 等营养素含量介于橘子和橙子之间,口味也和橘子、橙子很接近,但是通常比橙子好剥些,属于中规中矩谁都喜欢的选择。

怎么吃橘子更舒服、更健康?

如果你就是偏爱橘子,怕自己吃得停不下来,又不想吃出问题,可以试试下面这些小技巧:

1、吃完及时漱口

通过漱口,能及时清理掉附着在口腔和咽喉黏膜上的糖分,改善高渗透压环境,减少对黏膜细胞的损伤,降低口腔溃疡、咽喉牙龈痛的概率。

2、搭配其他水果或健康食物

如果担心自己一吃橘子就停不下来,可以在准备加餐水果时搭配一些水分和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糖分含量低的苹果、梨、桃子等,来增加饱腹感。或者搭配无糖酸奶、原味坚果等健康食物,既能丰富营养,又能减少橘子摄入量。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3、选择低糖含量橘子

我国橘子的品种非常丰富,我们可以选择小叶橘、四川红橘等比砂糖橘、蜜橘含糖量低一些的品种(分别为8.8克/100克、9.8克/100克)[1]。不过,能顺利认出不同品种的橘子也并非易事,大家还是优先选择前面两种方法吧。

最后还得提醒大家一句:橘子吃多了,不仅可能会有口腔、咽喉的不舒服,还有可能变身小黄人(胡萝卜素摄入过量在体内累积),虽然没有危害而且过几天就好了,但看起来气色不好也不是我们希望的。还是要好(四声)吃且有度哦!

照“谣”镜

我们俗话说的“上火”,症状在医学里与“炎症反应”类似,主要包括牙疼、口腔溃疡、皮肤起痘、咽喉痛、眼睛红肿等。任何食物过量食用都可能导致不适,而且不同人对食物的反应不同,有些人可能对某些水果更敏感,包括橘子、橙子和柚子。适量食用这些水果,保持饮食多样化,可以确保身体获得各种必需的营养素,同时避免因单一食物摄入过多而导致的不适。

参考文献

[1] 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第一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2] 吴晓红,陈宝宏,李小华.柑橘类水果中总酸与总糖的测定[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9):144-146.

[3] 不同品种苹果果实中糖酸组成与含量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10): 163-170.

[4] 王小丽.荔枝水溶性提取蛋白及柑橘Citsh1蛋白促炎效果评价研究[D].湖北.,2015: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王璐 注册营养师

审核丨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4971.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22日 上午10:54
下一篇 2024年12月22日 上午10:54

相关推荐

  • 孩子写作业时总是“动个不停”,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孩子在写作业时总是“动个不停”确实会让家长感到担忧,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患有多动症。多动症全名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需要去专科医院就诊,通过专业评估和诊断来确诊。 许多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这是他们正常发育的一部分。孩子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不断尝试新事物,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短时间内频繁变换活动。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如果作业难度过高或过低,孩子可能会…

    2024年12月4日
    21700
  • 莫听穿林打叶声,从苏轼的耳聋到想到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公元1082年的那场春雨里,苏轼是否已察觉自己的听力正在悄然衰退? 人们只知道东坡留下了这段千古名句,不知道的是他回家后,高烧数日,这场雨诱发了诗人潜伏多年的耳疾,左耳轰鸣如万蝉齐鸣。后来苏轼经人推荐,前往麻桥求医于名医庞安常。有趣的是,这位庞氏名医虽然医术精湛,但自己也是耳聋。所以他们两人诊疗时以纸笔交流,苏轼戏称两人…

    2025年3月3日
    6700
  • 补蛋白还只盯着肉蛋奶?你还漏了这种“宝藏”蛋白质

    说到蛋白质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鸡胸肉、牛排、水煮蛋 这些动物性食品 图片来源:soogif 但你知道吗? 餐桌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 豆制品、坚果、全谷物 也是补充蛋白质的“隐形成员”! 只盯着大鱼大肉补蛋白 身体可能会错过许多重要营养~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辆汽车,蛋白质就是制造发动机、轮胎和方向盘等的原材料。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你的肌肉、免疫细胞、消化酶甚至头发…

    2025年3月14日
    4300
  • 【医疗问答】糖尿病足烂了,高压氧治疗能保住脚吗?

    策划:中华医学会 审核:于秋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 高压氧治疗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足部已经发生溃烂和感染的情况。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通常由于长期血糖失控,导致足部的血液循环差、神经损伤及免疫力下降,进而引发溃烂、感染,甚至可能需要截肢。高压氧治疗通过多种机制能够帮助改善这些问题,从而有助于保住糖尿病足。 首…

    2025年2月21日
    8500
  • 警惕!胳膊疼可能是心梗前兆

    蒋女士,69岁,在就诊前5天开始出现发作性的心前区隐痛,左边后背部也跟着不舒服,每次疼个10到20分钟。发作的时候,左胳膊都没力气,还老是反酸、烧心。蒋女士一开始没当回事,自己在家吃了硝酸甘油片后症状缓解了。可没想到,就诊当天凌晨病情一下子加重了,这才赶紧去了医院。 到医院一查,结果把大家都吓了一跳。心电图显示有问题,肌钙蛋白和proBNP的数值也都不正常。…

    2025年1月9日
    25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