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数十亿英里,这对“双胞胎”如何叩开星际空间之“门”?

作者:黄湘红 段跃初

在人类对宇宙的漫长探索旅程中,有一对闪耀的“双子星”——NASA 的旅行者号探测器,它们宛如无畏的先锋,跨越数十亿英里,为我们揭开了太阳系边缘及星际空间那神秘面纱的一角,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边界的认知。

《科学美国人》杂志在 2024 年 12 月 13 日刊登的一篇由 Meghan Bartels 撰写的文章,深入讲述了旅行者号的传奇故事。旅行者号探测器的设计独具匠心,其主体结构呈圆筒状,搭载着多种功能强大的仪器设备。它们装备了高精度的光学相机,能够捕捉遥远天体的清晰图像,让地球上的我们得以目睹外行星那壮丽的环带和神秘的卫星。探测器还配备了先进的光谱分析仪,通过分析天体发出的光的光谱,科学家们可以了解这些天体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从而推断出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此外,旅行者号还携带着粒子探测器,用于测量太阳风粒子以及星际空间中的高能粒子,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宇宙射线的起源和传播至关重要。

自 1977 年踏上征程以来,这对双胞胎探测器就肩负着探索外行星的使命。它们先后飞掠木星、土星,旅行者 2 号还额外探访了天王星和海王星,为人类送回了这些遥远巨行星的珍贵影像和数据,让我们首次得以近距离窥探这些神秘世界的真面目。

然而,它们的使命并未随着外行星探索的结束而终止。当行星观测任务完成后,尽管仪器设备在老化、能源也在逐渐减少,NASA 科学家们还是决定让旅行者号继续前行,向着太阳系的边界进发。在漫长的旅途中,旅行者号经历了多个关键阶段。2004 年 12 月,旅行者 1 号抵达终止激波区域,这是太阳风开始急剧减速的地方;到了 2012 年 8 月,它成功穿越日球层顶,正式进入星际空间。而旅行者 2 号也紧随其后,在 2007 年跨越终止激波,并于 2018 年 11 月穿过日球层顶的另一片区域。

这些探测成果意义非凡。从科学认知的角度来看,它们让我们认识到日球层并非是一个简单、静态的边界,而是一个复杂多变、充满活力的区域。太阳风与星际介质的相互作用在此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景象,例如在终止激波和日球层顶之间的日鞘区域,太阳物质的运动状态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速度减慢甚至出现反向流动。而且,太阳活动的 11 年周期如同宇宙的脉搏,深刻影响着日球层的大小和形状,使其呈现出周期性的膨胀与收缩,这一现象在探测器收集的数据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星际空间的神秘面纱也被旅行者号稍稍揭开。那里有着与太阳系内部截然不同的环境,弥漫着银河宇宙射线以及来自古老恒星死亡后的尘埃。这些发现让我们对宇宙的演化和物质分布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深处历史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遥远而古老的故事。

专家们对旅行者号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波士顿大学的空间物理学家 Merav Opher 感慨道:“以前我们总觉得自己对日球层挺了解,可旅行者号这一路走下来,才发现我们知道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它的复杂和动态远超想象,这也让我们明白,宇宙还有太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挖掘。”普林斯顿大学的 Jamie Rankin 也指出:“在旅行者号突破日球层顶之前,我们在地球上做的那些观测,其实都受到太阳各层的干扰和过滤,而现在它们送回的数据,就像是来自宇宙深处的纯净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让我们对太阳与宇宙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但旅行者号的探索也并非一帆风顺,它们也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比如,其中一艘探测器出现了多次穿越终止激波的奇特现象,这背后的原因至今仍让科学家们争论不休。而且,日球层的整体形状到底是什么样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它可能像拖着长尾巴的彗星,也可能像弯弯的羊角面包,甚至可能是一种我们从未设想过的形状。

尽管如此,旅行者号的价值无可替代。它们就像是宇宙中的信使,为我们带来了来自遥远星际的珍贵信息,激发了无数人对宇宙的向往和探索欲望。虽然它们的仪器终有一天会停止工作,但它们所开启的探索之旅将永远铭刻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勇往直前,去追寻那无尽的星辰大海,努力拼凑出宇宙完整而壮丽的画卷。

参考文献:

NASA’s Beloved Voyager Probes Find Puzzles beyond the Solar System|Scientific American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4842.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18日 上午9:16
下一篇 2024年12月18日 上午9:16

相关推荐

  • “科研界的郑渊洁”?他把科学当童话讲给孩子听

    “传说,在大山的深处,住着一条长尾龙,它喜欢在狂风暴雨的夜晚从山里冲出来,如果人们离得太近,就会被它吃掉……”这是科普童书《大山里的长尾龙》的第一句话,出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铁永波笔下。 铁永波 或许这二者的联系有些“反差萌”。但铁永波就是这样一个人,富有童心、热爱文学,凭一己之力一扫大众眼中类似“科学…

    2024年12月22日
    500
  • 昆虫界也有“白色污染”?年末,警惕饥肠辘辘的“食叶魔王”!

    美国白蛾的成虫外形毫不起眼,是常见的小白蛾子造型。幼虫的身体是黑色且带有黄色边条,其上密布着极长的细毛。 进入12月,河北、陕西、江苏等地全力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其中既能造成大规模环境破坏,又能给人以巨大心理打击和视觉污染的,唯有美国白蛾。 原产地在北美 美国白蛾也称秋幕蛾,它的幼虫名为网幕毛虫。就如其名,幼虫早期会生活在自己吐丝形成的幕网中,以此获得保护…

    2024年12月18日
    1600
  • 37年后,虎鲸又流行把死鲑鱼当帽子丨自然小喇叭

    欢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栏目的第71期,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们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闻和研究: 1)近千只被走私的动物,终于回家了 2)37年后,虎鲸又戴上了鲑鱼帽子 3)螃蟹的大脑,也会感受疼痛 4)肉食动物狼,竟然爱吃花蜜 5)猫猫视频,可以判断它们痛不痛 6)虎鲸密切合作,捕猎世界上最大的鱼 狐猴和陆龟回家 近千只被走私的狐猴和陆龟,终于能重返家园了。 …

    2024年12月14日
    2800
  • 这个“瓜”很漂亮,但千万别吃!有毒!

    穿行在海南的山野中,你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瓜——形似孩童爱吃的彩色泡泡球,比玻璃弹珠大些,红白条纹密布,从外观上看,可爱有趣。这让人不禁好奇,这究竟是什么瓜?这种瓜,能吃吗? 这就是双轮瓜。 双轮瓜属于葫芦科毒瓜属,是葫芦科大家族中的一员,是名副其实的瓜类,和大众餐桌上常见的甜瓜、葫芦、黄瓜、西瓜、冬瓜等,都有着或远或近的亲戚关系。 这种奇怪的果子在大城市少见…

    2024年12月20日
    12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