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正在被这种“情绪毒药”毁掉!出现这几种情况,就要注意了......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听过或说过一些这样的话:

“你如果真的爱我/关心我,就应该……”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却……”

“你要是早点……就不会这样了。”

“你看看你,让我多失望/伤心/难过……”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懂呢?”

“你怎么就不能理解我的付出?难道我做得还不够吗?”

“如果不是你这样对我,我也不会变成现在这样。”

还有一些人事后会这样折腾或埋怨自己:“如果我当时多关心 TA 一点,TA 就不会这么生气了,都是我不好。”

“如果我当时没有说那句话,我们就不会吵架了,都是我害的。”

“我当时应该站出来说句话的,可是我却保持了沉默,我真是个胆小鬼。”

“我当时应该更努力一些,为TA多做点事情,现在我这样,真是太不够意思了。”

“我要是能多陪陪TA就好了,现在 TA 走了,我才感到后悔。”

“我当时为什么没早一点发现问题呢?真是太笨了。”

其实,无论是指责还是反思,这些言语背后往往潜藏着“你亏欠了我”或“我亏欠了你”的情感暗流。这种“亏欠”,仿佛是一条无形的锁链,将我们紧紧束缚在内疚的深渊之中。

以下这几种情况,

表明你可能是“过度内疚”

内疚是一种道德情绪,它源自于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通常发生在我们认为自己伤害了他人,或违背了个人的道德标准时。它是一种充满自我责怪和负面情绪的体验,常伴随着深刻的内心冲突和良心不安。

图源:网络

内疚情绪虽然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色彩,但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内疚能够促使我们深入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激发我们承担责任、弥补过错、改进自我的决心和行动。研究表明,容易感到内疚的人更有同理心,更可靠,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赖。不过,内疚的积极作用通常只有在适度的、合理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发挥。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内疚的情境并不那么清晰,常常会经历错位的内疚,承担超出自己责任和影响范围的情感负担,导致焦虑、无助,甚至自我怀疑。

1

因他人情绪波动而内疚

尤其是当他们表现出不满、失落或生气时,往往会引发我们的内疚感。尽管他人的情绪可能并非由我们的行为直接导致,但许多人会本能地认为自己对这些情绪负有责任,进而感到过度内疚。

这种情绪通常来自一种潜在的信念,即“我应该让身边的人感到快乐”,或者“他人不开心是我的错”。例如,朋友突然变得沉默或冷淡,尽管没有明显冲突,仍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2

因拒绝他人请求而内疚

拒绝他人的请求本是个人权利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或者当他人的请求本身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时。然而,有些人因为过度关注他人的感受,或害怕因此影响关系,常常对自己的拒绝感到不安和内疚。

这种内疚感往往并不源于实际的错误,而是来自对责任的误解和过高的自我要求。例如,被同事请求帮忙值班,而你因私人安排拒绝,之后却担心对方因此对你产生不满,内心备受煎熬。

3

因他人的困境而内疚

与“看见你不快乐,我就快乐”的心态恰恰相反,因他人不如意而内疚源自对他人情绪的过度共情。认为自己与他人情感和境况紧密相连,甚至会误认为自己的幸福或成功可能让他人感到不满或沮丧。

因此,即使他人的困境与自己毫无关系,也会产生不必要的内疚情绪,认为自己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或感到愧疚。例如,或者自己正处在一段顺利的关系中,而朋友却在感情上遭遇挫折时,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幸福使得朋友的痛苦更为明显,进而产生不必要的内疚。

4

因无法满足他人需求而内疚

无法满足他人需求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情况,但过度内疚往往会让人陷入自责的漩涡,将合理的局限视为个人的重大失败。

这种情绪不仅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例如,孩子想参加某项活动或课程,但因时间、金钱或其他因素无法支持,觉得自己是“无能的家长”,没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

5

为曾经的错反复道歉和补偿

在一些情况下,即使事情早已过去,对方也已经表达了谅解,我们依然会因为过度自责而不断为过去的错误道歉,并试图弥补。典型表现为:

①过度道歉。例如,因为忘记一个重要的约定,即使对方明确表示不介意,自己还是会在之后多次提及这件事并再次道歉,甚至每次见面都觉得需要做点什么来弥补;

②额外补偿。例如,曾经因为工作繁忙没能出席朋友的重要活动,事后不仅道歉,还不断送礼物或特意请客,试图通过行动减轻自己的内疚感;

③无法释怀。即使已经通过行动弥补了过失,仍然反复自责,担心自己是否做得还不够,或是否对方的原谅只是“表面功夫”。

6

因享受个人时间而内疚

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享受个人时光是必要的,但我们却常常在享受的同时自责,认为自己“太放纵”或“不上进”。

这种情绪会让人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应该利用这些闲暇去看书、学习,或从事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以提升自我。例如,在周末赖床多睡了一会儿,身体放松了,心里却惦记着早起本可以完成的工作或任务。

如何走出“过度内疚”的泥潭?

如果说理性内疚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错误、改进自我行为的情感,那么过度内疚往往源自于我们对自己设立了过高、不切实际的期望。

这些期望可能是社会或他人强加给我们的,也可能是我们自己无意识地设定的。当这些期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实际能力或现实条件时,达不到这些目标时,我们便容易感到无力和内疚。想走出“过度内疚”的困境,关键在于调整和重塑这些期望。

1

把“应该”换成“能够”

如果你很容易感到内疚,可能是因为你心中充满了过多的“应该”。“应该”常常是内疚的一个信号,通常源于不切实际的期望。那些常感到内疚的人,往往在谈话中频繁使用“我应该……”或“我本应该……”这样的话语,反映出对自己的行为设定了过高的标准。当未能达到这些标准时,内疚情绪便随之而来。

例如,一个职场妈妈可能会想:“我应该既能照顾好家庭,又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然而,在现实中,平衡家庭和工作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当她发现自己无法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求时,就可能会陷入内疚之中,觉得自己既不是一个好妈妈,也不是一个好员工。

因此,试着把“我应该”换成“我能够”或“我可以”。“应该”往往承载着一种僵化的准则和过高的期望,它像一把无形的尺子,不断衡量着我们的行为和结果,当现实与“应该”之间出现差距时,内疚和自责便如影随形。而“能够”则代表了一种灵活的选择和积极的可能性。它承认我们的局限性和生活的多变性,鼓励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而为。

当我们用“我能够”或“我可以”来表述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内疚和自责的困扰,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而不是被固定的标准所束缚。

2

给“期望”划个“范围”

我们经常会经历错位的内疚,承担超出自己责任和影响范围的情感负担,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设定了没有明确界限或定义的期望。

当我们设定“多陪伴孩子”“多关心爸妈”或“多投入工作”这样的期望时,往往面临一个问题:到底多少才算“多”?什么程度才算“足够”?“多”是一个主观感受,是相对的概念。我们可能会将其理解为极其频繁或大量的投入,甚至可能导致我们陷入无休止的努力。由于没有清晰的标准,我们常常无法判断自己是否达成了这些期望,从而不断自我质疑,陷入“我做得不够多”的内疚情绪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一项责任都完美无缺,也不是所有的期望都需要无限制地满足。因此,可以尝试为自己的“期望”设定一个明确的“范围”。例如,将“我需要多陪伴孩子”调整为“每周至少陪孩子进行1小时的户外活动”或“每天晚上和孩子进行15分钟的亲子对话”。通过设置具体的数字或时间框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衡量自己是否达到了期望,从而避免陷入无休止的自责和内疚。

最后希望大家可以意识到,内疚应当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健康反思,而不是无休止地承担不属于我们的责任。当我们一味地自责时,不仅无法改善关系,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无力和焦虑的情绪中,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瓦洛丽·伯顿.(2023).摆脱精神内耗:为什么我们总被内疚、自责和负罪感支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0314532

[2]伊尔斯·桑德.(2022).内疚清理练习:写给经常苛责自己的你.台海出版社.ISBN:9787516833407

[3]Levine, E. , Bitterly, T. B. , Cohen, T. R. , & Schweitzer, M. E. . (0). Who is trustworthy? predicting trustworthy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Guilt | Psychology Today

策划制作

作者丨苏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审核丨傅素芬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策划丨一诺

责编丨一诺

审校丨徐来、林林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4748.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16日 上午11:00
下一篇 2024年12月16日 下午2:10

相关推荐

  • 买了没几年的羽绒服,怎么就不保暖了?原来很多人做错了这2点!

    这年头,能面不改色随手就买下一件新羽绒服的,都是狠人。毕竟,今年羽绒服的价格确实让人有些“高攀不起”。 很多人只能从衣柜最深处掏出了尘封好几年的羽绒服……不过,有人说旧羽绒服会不暖和,那买了已经好几年的羽绒服真的还能穿吗?羽绒服真的有“寿命”这一说吗? 先说答案:有,不过和你的使用方式有很大关系。 储存方式不当 破坏了羽绒服中的绒子 羽绒服保暖的关键在于其中…

    2025年1月7日
    12400
  • 取自“植物界国宝”,代表合成科学“圣杯”,紫杉醇不一般!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Denovo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正值秋季,一些红彤彤的小果子常在园艺和盆景中出现。然而,你或许不知道,它们其实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这种植物不仅外观优雅迷人,更是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天然来源,可谓植物界的瑰宝。 红豆杉 (图片来源:pixabay) 紫杉醇因其独特的抗癌机制而备受关注,从发现到临床应用的过程,展现了科学家们对抗…

    2024年12月16日
    20400
  • 【大国粮策】AI如何认识生物育种?我们考了考Deepseek

    AI如何认识生物育种?我们考了考Deepseek 近期,DeepSeek-R1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对生物育种产生了深刻影响,AI如何认识生物育种?我们问了Deepseek 5个问题,并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王友华作出点评。 在问题设计阶段,我们给Deepseek设定了“记者”的身份,给出技术发展、经典谣言澄清、…

    2025年3月15日
    5500
  • 魔童闹海,竟闹上了国际学术顶刊的封面?有图有真相

    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震撼来袭!影片创新演绎了传统文化,为经典注入了新意。近年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封面,也频现中国神话故事,展现了中国科研实力与文化魅力。 科学家是如何在国际学术顶刊封面上演绎“中国神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参考文献 [1] J. Zheng, S. Xu, L. Sun, X. Pan, Q. Xie, L. Li,…

    2025年2月6日
    14000
  • 独木可成林?巴比伦“空中花园”真存在?盘点热带雨林十大奇观

    热带雨林十大奇观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 陈枳衡 老茎生花 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树干、老枝上开花的现象。老茎生花的形成与热带雨林特殊的环境有关,是植物在进化中逐渐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生物现象,处于中、下层的树木在与上层植物争夺阳光时处于劣势,花朵也无法高占枝头吸引传粉者。因此,它们选择把花朵开在老枝和树干上相对比较空旷的位置,使得花朵更容易被昆虫发现和光顾,有利于繁衍…

    2025年3月22日
    4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