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患者约占全球40%!警惕这一“喂”出来的癌症→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胃癌的年发病人数超过35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人数超过26万人,位列恶性肿瘤第3位。近年来,年轻人患胃癌的概率越来越高,在全球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上升趋势。

01 “食”不知“胃”?胃癌与饮食不健康息息相关

据医生介绍,在自己接诊的胃癌患者中,最年轻的只有18岁。一名患者罹患低分化腺癌,是一种易复发、易转移的恶性肿瘤疾病。这类病人有一个特点,长期吃烧烤类食品、腌制食品和熏烤食品,胃癌发病率就会增加。

医生在诊疗中发现,这名年轻的胃癌患者,通常每周吃三顿烧烤。目前患者在微创手术中切除胃的三分之二,已经出院。

记者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多家医院采访时,很多医生表示,像这样的年轻胃癌患者,在临床中明显增多,有的甚至是十几岁的未成年人。

专家介绍,虽然我国胃癌高发年龄集中在45岁以上,但近年来,屡有年轻人被确诊胃癌,应该引起警惕和重视。据了解,我国胃癌患者大约占全球40%。

02 胃癌的幕后总推手:幽门螺杆菌

胃癌的死亡率,位列所有癌症前三。专家称,胃癌确诊病例中,大部分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且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可以相互传播,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从源头上预防罹患胃癌的风险。

专家强调,80%的胃癌都跟幽门螺杆菌有关平时的一些常见病,比如消化不良的症状、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也都跟细菌密切相关。我国现有接近一半的人群有细菌感染,根除掉幽门螺杆菌,可以从源头上来预防胃癌的发生。从现在的统计数据来看,长期罹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胃癌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6倍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约有接近一半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通过“口一口”途径传播的,是一种典型的“病从口入”的可传染的细菌。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同桌吃饭,不采取分餐制,有可能相互传染。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根治,会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

此外,专家指出,胃癌是“喂”出来的癌症,发病率和饮食密切相关。有一些地区比较喜欢吃腌菜、腌鱼,属于胃癌的高发地区。

03 “看”不见的胃癌,筛查才是王道!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出现胃部不适的患者,一旦被确诊是胃癌,几乎都是进展期。专家强调,胃癌早期无症状,筛查是关键。

胃癌比较难发现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是早期的时候没有症状。当有症状的时候多数它都是进展期。所以如果想早期发现胃癌,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筛查。

专家建议,根据国家最新的胃癌早筛的指南要求,具备高危因素,比如说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建议胃镜一年一查。

据了解,早期胃癌五年治愈率超过九成。然而,目前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总体偏低。在一些大城市,随着人们筛查意识提高,早期发现率有所提高。此外,专家还提醒大家,胃部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切勿自行诊断或买药,应及时就诊,排除癌症可能,早诊早治。

04 除了幽门螺杆菌,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胃癌?

遗传因素

胃癌患者中约 10% 与家族遗传相关,如果家族中有胃癌患者,那么后代得胃癌的风险就会高一些。

年龄

一般来说,年龄越大,胃癌的风险越大,中老年人应尤其注意。

情绪

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人,容易发生胃黏膜的损伤和溃疡,可能会间接促进胃癌的发生。

生活习惯

比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抽烟喝酒等,都会增加胃癌风险。

05 预防胃癌,应该怎么做

建议大家从这个几个方面做起

1

幽门螺杆菌治疗

前面说了:幽门螺杆菌是非常明确且胃癌独有的高危因素,也是我国胃癌的主要病因。

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地预防胃癌,可以使人群的胃癌发病率降低 39%,并且对重度癌前病变人群和老年人群也具有预防胃癌的作用。

每年体检时,可以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如果结果呈阳性,建议遵医嘱进行根除治疗。

2

养成健康生活和饮食习惯

长期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尽量做到“四多三少”:

四多

■食物多样,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平衡。

■多吃新鲜肉类,尤其是鸡鸭鱼虾肉类,少吃加工肉制品。

■保持健康体重,多运动。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三少

■少吃食用腌制的食物

■少吃烧烤、熏制食品。

■戒烟、戒酒。

3

定期体检,发现不适及时治疗

癌症难治,很多时候是因为大家平时忽视了检查,等有症状常常已经有点晚了。

胃癌的发生一般要经历从慢性胃炎到肠上皮化生,再到异型增生和癌变的过程。所以,最好养成定期体检习惯,如果体检发现了胃病的早期症状,要及时检查和治疗。

如果有慢性胃溃疡、胃息肉、萎缩性胃炎,伴随腹痛、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一定要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别把小毛病拖成了大问题。

综合来源:科普中国、人民网科普、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客户端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4582.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14日 上午10:54
下一篇 2024年12月14日 上午10:54

相关推荐

  • 输液加温包:小物件的大作用

    作者:黄艳红 段跃初 在医疗护理领域,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然而,你是否注意到有时输液会让患者感觉寒冷不适?这时候,输液加温器就派上了用场,它在保障患者输液过程的舒适度与安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工作原理 输液加温器的核心原理是热传递。其内部通常含有一种能够产生热量的物质,常见的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热。比如,一些加温器内的物质在接触空气或与特定物质混合…

    2024年12月30日
    13000
  • 这种“红包”又痛又肿,硬挤真的很危险!了解这些少跑医院→

    要说痛得印象深刻的皮肤问题,除了带状疱疹外,估计就是火疖子了。 火疖子是常见的皮肤感染,发作很快,有的几小时就出现了,有的几天内会初具规模。得过火疖子的人,都不想再碰到它了。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火疖子是个什么问题以及怎么用科学的手段拿捏它。 火疖子是什么? 是皮肤上火吗? 有人会认为,火疖子顾名思义就是皮肤上火后长的疖子,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不要望文生义…

    2025年4月2日
    1200
  • 心脏再生不再是梦?请为衰竭的心脏“打补丁”

    心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然而,成年哺乳动物的心脏无法再生,一旦心肌受损,往往只能形成瘢痕,导致功能障碍,甚至引发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作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尚无逆转进展的有效治疗手段。传统的器官移植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但受限于供体的稀缺,无法广泛实施。 为了寻找新的治疗途径,德国科学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

    2025年2月25日
    7800
  • 世界自闭症日:走进孤独星球,守护星星的孩子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自闭症的概念1943年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首次提出,自闭症在医学上也称孤独症,是一个尚没有被全社会知道、了解的病症。与唐氏综合征等疾病不同,自闭症不会影响患者面容,因此自闭症患者容貌与正常人没有区…

    2025年4月2日
    1800
  • 每天5分钟!这样呼吸后,睡眠悄悄变好

    咱们每天都在呼吸,可你有没有想过,呼吸方式不对,可能影响健康,而换种呼吸方式,竟能收获超多好处? 你是胸式还是腹式呼吸? 先问问大家,平常呼吸时,是胸廓起伏明显,还是肚子起伏明显呢?医学上把呼吸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主要靠肋间肌收缩,带动胸廓动,肚子基本没什么动静;腹式呼吸则是以膈肌上下运动为主,肋间肌帮忙,肚子起伏特别明显。 胸式呼吸的出现和人类…

    2025年4月4日
    1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