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在喜马拉雅山脚下
蜿蜒超过2500公里的大河
它最开始一路向东
行至中间却突然绕了180°的超级大弯
这个大拐弯
让它从中国西藏快速步入印度平原
也让它从高寒地带快速过渡到热带
成为“短距离内反差最大”的河流
(请横屏观看,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它一半与雪域高山为邻
游走在超高海拔的青藏高原
名为“雅鲁藏布江”
(西藏雅鲁藏布江,摄影师@崔永江)
▼
一半以热带丛林为家
奔流在海拔不足200米的平原
名为“布拉马普特拉河”
(布拉马普特拉河上的日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而尽管它不同河段反差极大
却都是沿岸地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藏青稞田里劳作的老人,摄影师@杜超;印度阿萨姆邦马久利岛的渔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这样一条河流是如何诞生的?
在星球研究所看来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简称“雅江-布河”)
诞生于一场地球级别的较量
也在一次次较量中成长
但它较量的对象,不是其他河流
而是世界上最为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首先,让我们从这座世界级山脉中寻找答案
01
绕不过的大山
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上海拔最高、世界级高峰最密集的山脉
冷酷、威严是它的代名词
山脉之中
更有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
稳居雪峰王座
(日出时的珠穆朗玛峰,摄影师@田春雨)
▼
这样一列山脉
巍峨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
隔绝着青藏高原与印度次大陆
看上去是一座极难以跨越的山脉
(青藏高原南缘,喜马拉雅山脉,图片来源@NASA;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而我们故事的主角雅鲁藏布江
就发源于这条超级山脉的北麓
眼前这条杰玛央宗冰川就是它的源头
冰川融水正缓缓流出
化为江河
(杰玛央宗冰川,摄影师@杨勇)
▼
初生的它看起来清澈稚嫩
还很难与后期的磅礴大河联想起来
(西藏仲巴县,雅江上游马泉河,摄影师@张泽坤)
▼
但就是这看起来孱弱的身躯
竟在高原流淌出最长的距离
相比发源于同一山脉的印度河、恒河
雅江-布河超过一半位于高原之上
可这也让它深受超长山脉的围困
(雅鲁藏布江与周边山川关系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在那里
以冈仁波齐为主峰的冈底斯山
与喜马拉雅山脉****毗邻而立
雅江就在这两条山脉之间流淌
然而两条山脉处于同一高原
却分属不同的两个大陆板块
即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
(请横屏观看,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脉,纳木那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冈仁波齐位于冈底斯山脉,摄影师@孙岩,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雅鲁藏布江就诞生于两者的较量之中
那是一场开始于6500万年前
轰轰烈烈的地壳运动
两大板块持续碰撞较量
随着地球之力相互对撞
印度板块俯冲进欧亚板块下方
从而地表山脉叠起、高原抬升
板块相接处闭合出一条狭长缝合带
其北侧是宽阔的冈底斯山
南侧是后起之秀喜马拉雅
在两条山脉之间的凹陷处
南北流水汇聚成如今的雅鲁藏布江
这条狭长地带也因孕育了雅江的高原段
被称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请横屏观看,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示意,制图@阿土&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凭借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
今日的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大部分河段海拔在3000米以上
数百座雪山分列于它的的两侧
(日喀则拉孜县,近处为雅鲁藏布江,远处是珠穆朗玛峰为代表的喜马拉雅山脉,摄影师@陈剑峰)
▼
强大的山脉
决定了雅江高原段的流向
同时也在气候上为雅江上难度
干旱如影随形
一方面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将大部分水汽阻隔在外
另一方面气流历经千难万险翻越山脉
往往因下沉而干燥升温,转变为焚风
进一步加剧雅江河谷的干旱
(西藏贡嘎县的雅鲁藏布江,沙尘阵阵,摄影师@陈剑峰)
▼
当高原强劲的风力
不断吹拂枯水季的裸露河床
大量沙尘被强风吹起
还会在雅江河岸堆积出诸多沙丘
让人宛如置身沙漠
(请横屏观看,雪后雅鲁藏布江畔的扎囊沙漠,位于西藏山南,摄影师@李珩)
▼
补给有限,气候干旱
都让雅江看起来孤立无援
但实际上
没有一条大河是独自奋斗的
雅江向东穿行时不停接纳伙伴
多雄藏布
雅江上游的第一大支流
它从冈底斯山的冰川谷中流出
奔流344千米后汇入雅江
(多雄藏布,摄影师@贾纪谦)
▼
年楚河
则从喜马拉雅山北麓发源
沿途孕育“西藏粮仓”
最终在日喀则与雅江相汇
(请横屏观看,年楚河与周边的农田,摄影师@姜曦)
▼
拉萨河
雅江最长支流
从念青唐古拉山脉蜿蜒而下
串起西藏自治区首府 拉萨
(拉萨河与布达拉宫,摄影师@何兆恒)
▼
最后,尼洋河
在西藏海拔最低的城市 林芝
汇入雅江
二者交汇处形成了著名的雅尼湿地
(尼洋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它们走出雪山
毫不吝啬地将河水注入雅江
并源源不断输送泥沙
本就宽大的河谷越发平缓
任雅江在宽阔平坦的河床上自由发挥
造就壮观的辫状水系
(西藏雅鲁藏布江,摄影师@王亦雷)
▼
支干流交汇处
河床宽度有的甚至可以超过5公里
足以放下拉萨的贡嘎机场
(请横屏观看,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摄影师@张凌霄,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而相比西藏其他地区
动辄4000米往上的海拔
3000米左右的雅江河谷
实在是人类在青藏高原的最佳选择
人们在河谷种植青稞、油菜等农作物
修建重要城市、村镇
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等
西藏四大城市便沿江分布
219国道、未来的川藏铁路
也几乎沿江穿行
(西藏山南市,摄影师@廖导)
▼
很难想象
这片不到西藏1/4的地区
竟居住着西藏一半以上的人口
生产着西藏一半以上的粮食
(拉萨河谷,摄影师@刘剑伟)
▼
此时的雅江即便围困于群山之间
仍成熟稳重,正如人类的“靠山”
但想要与喜马拉雅山较量
走出世界最高山脉的“包围圈”
还需要一股猛劲、一些更加磅礴的力量
02
切穿了的山脉
如果幸运
当你乘坐飞机抵达林芝上空时
透过舷窗就可以看到巍峨雪山
随着高度越降越低
山脉之间那条最大的江河也会映入眼帘
这就是雅鲁藏布江
雪峰之间的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
世界上最深的峡谷
(请横屏观看,鲁朗拜峰台远观南迦巴瓦峰,下方就是雅鲁藏布江,摄影师@张泽坤,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如果进一步从高空俯瞰
你将会发现雅鲁藏布江
竟然穿过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两座雪峰后
又切穿喜马拉雅山与岗日嘎布山的相接之处
拐了个超级大弯
奔下高原,走向海拔不过百米的平原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带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这两座雪山高度均超7000米
在西藏东部的高空并肩而立
犹如一对亲密无间的兄弟
方圆数百公里内再无可与之匹敌的山峰
(请横屏观看,南迦巴瓦与加拉白垒的同框,南迦巴瓦峰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最高峰,摄影师@张善友,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两条山脉也紧紧相邻
平均高度超过4000米
山脉顶部更是终年积雪、雪峰林立
(请横屏观看,岗日嘎布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南迦巴瓦峰,摄影师@行影不离,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这两种山脉的阻隔
无论是哪一个都是极难跨越的
但雅江为何有如此大的能量
与绵延高耸的山脉一较高下?
首先,雅江瞄准了山脉之间的脆弱地带
1950年
峡谷大拐弯附近曾发生了
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
8.6级的墨脱地震
地震期间山崩地裂、伤亡惨重
地震后余震不断
雅江干流多处被落石堵塞,河水高涨
(墨脱公路易发生雪崩路段,仅作示意,摄影师@陈小羊)
▼
这里正是印度板块楔入欧亚板块的最东端
以至地表折叠、山脉拥挤扭曲
断裂带密集
地质构造十分破碎
(雅鲁藏布东段主要断裂带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雅江恰恰利用了这一点
专攻喜马拉雅山脉的薄弱地带
并在此完成了最为关键的转向
(墨脱果果塘大峡谷,是雅江大拐弯中的诸多小型急转弯之一,仅作为示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除此之外
雅江与其最重要的“帮手”季风水汽汇合
水汽的介入
不仅大大增加了雅江的水量
还让墨脱成为中国的“雨窝”
(水汽弥漫的墨脱,摄影师@康辉)
▼
每年夏季
西南季风定时启动
将孟加拉湾蒸腾而出的巨量水汽吹向陆地
当水汽行进至青藏高原南侧时
连绵的高山将会挡住它的去路
水汽却也因此汇集
并在爬升中制造降水
(注:其他季节的水汽来自高空的西风急流输送)
尤其是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藏东南
(请横屏观看,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摄影师@马春林,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在这里
交错的山脉有利于收拢水汽
就如同敞开的“宝瓶”
不断将水汽收入囊中
而后化作高山上的积雪
与低海拔的的降雨
就这样
雅鲁藏布江周边的
喜马拉雅、岗日嘎布、郭喀拉日居、念青唐古拉
等藏东南山地
都积累了相当面积的冰川
堪称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密集的冰川群
(雅鲁藏布江周边冰川分布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这里的冰川群由于降雪量充足
运动速度更快、冰川末端更低
被称为“海洋型冰川”
更活跃的冰川,代表着更强的侵蚀
它把山顶削出凌厉尖锐的峰形
在山坡挖出不计其数的冰川谷
以及如繁星散布的冰川湖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恰青冰川,是西藏境内长度最长、面积最大的冰川是我国海洋性冰川的典型代表,摄影师@张凌霄)
▼
更重要的是
这些庞大的冰川群
稳定地向雅江及其支流提供补给
(昌都市八宿然乌湖,摄影师@林昉)
▼
而在海拔低处
降雨则是更直接、快速、高效的补给雅江
这里不仅是青藏高原率先进入雨季的地区
而且超长待机
(雨季持续时间比较示意,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墨竹工卡县位于拉萨,代表拉萨周边降水情况)
▼
穿行山间
可以看到诸多瀑布、溪流
迫不及待汇入江河
(西藏林芝市墨脱县的乌当瀑布,摄影师@山风)
▼
其中最大的一条支流便是
帕隆藏布江
它是雅江径流量最丰富的支流
也是唯一一条从大拐弯汇入雅江的大型支流
澎湃的江河让这里同样有险峻的峡谷
丰沛的水汽又让两岸林木苍翠
堪称世外桃源
(请横屏观看,林芝市波密县岗云杉林的草湖,汇入雨季的帕隆藏布江,摄影师@刘培龙)
▼
如此一来
不断成长壮大的雅江
向山脉的薄弱地带发起猛烈撞击
至今峡谷之中
仍保留着两者较量的证据
与高原腹地的开阔河谷相比
逼仄的峡谷中通常少有平坦的土地
但大峡谷入口却有数片平整土地散布河岸
高低不一,如同台阶
人称“阶地”
(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阶地,摄影师@颜纯期,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当我们仔细看它的转折跌落处会发现
堆积它的竟是泥沙砾石而非整块岩石
这是曾经的河滩
只是随着地表一次次剧烈抬升
河流一步步因重力而下切
在新的位置形成新的河道
从而留下了多级阶地
(峡谷阶地成因示意,制图@阿土&汉青/星球研究所)
▼
而雅江
它围绕着的喜马拉雅山
恰恰是地球上最活跃、抬升最迅猛之处
它所要经过的落差
是超过2500米,将近1/3个珠峰的高度
因此,大峡谷段的雅江拥有极强的下切之力
在群山围合之间不断劈山开路
(请横屏观看,雅鲁藏布大峡谷与南迦巴瓦峰,摄影师@小风)
▼
此外,也有些时候
没有落差也要创造落差
峡谷段的雅江发现这里
山脉构造、冰川运动都极为活跃
一系列因素使得两岸山石极容易滑落
形成滑坡,进而堵塞河道
严重时形成高悬的堰塞湖
(雅鲁藏布大峡谷滑坡密度示意,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
一旦堰塞湖决堤
积蓄的江水将以可怖的力量席卷河岸
释放强大的下切之力
这样的力量
雅江积蓄了数次
(波密,摄影师@殷贵远)
▼
就在山体不断被冰川、雅江剥蚀之时
人们发现剥蚀让山峰块体重量减轻
反而让南迦巴瓦峰更快“长高”
(南迦巴瓦日落,摄影师@吴亦明)
▼
就这样
持续的构造抬升与河流下切
构成了雅江与喜山最精彩的较量
这场较量则促成了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
从山顶至峡谷最低处,高差接近7000米
加上丰沛的水汽、挺进的热量
让南迦巴瓦峰南坡
可从七千米的冰封山顶到数百米的湿热河谷
从而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
以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物种,密茎贝母兰、墨脱杜鹃、戴帽叶猴、墨脱豹猫,摄影@林森&樊小喆&曾祥乐;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这样一条贯穿了青藏高原边缘山脉的峡谷
也让水汽搭上了高速通道
更多的蔓延到藏东南地区
打造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
最终再度补给雅鲁藏布江
(墨脱,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云海,摄影师@陈小羊)
▼
此段的雅江高歌猛进
借助天时地利
筑就最磅礴的身躯
打造最壮美的景观
接下来当它穿过这重重雪山
又会是什么模样?
03
拦不住的大河
从卫星视角看它
冲出峡谷后的雅江宽度暴涨
河道散乱如粗壮发辫
(请横屏观看,印度东北部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
穿过了山脉的雅江是一条拦不住的大河
高耸的山脉被它抛在身后
似乎没有什么再能阻拦它
而它也即将进入其他国度
拥有一个新的名字
“布拉马普特拉河”(简称“布河”)
在印度典故中,这条河流意为“梵天之子”
布河是印度除了恒河之外最磅礴的河流
也是孟加拉境内最大的河流
(布拉马普特拉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但它似乎高兴得太早
它的南侧
一片承继自板块较量的丘陵山地
缓缓向它靠近
让它不得不在喜马拉雅山前
又流淌了约600公里
(请横屏观看,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不过
此时的它早已不是最初的细流
而是径流可与长江比肩的大河
(中国主要大河径流量比较,制图@阿土&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季风在这里发挥最大效力
此前它曾利用这个帮手切穿山脉
此刻同样依赖季风
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博得自由之身
每当夏季西南季风再次吹拂在它上空
就意味着雨季来临了
一切都将迅速喝饱水份
布拉马普特拉河也是
(印度阿萨姆邦马久利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只需要一点高度
就可以激发大量降水
在撞上喜马拉雅山脉之前
季风率先经过布河南侧的低山丘陵
创造了“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年降水量能够超过20000毫米
是广州一年降水量的10倍
(印度梅加拉亚邦乞拉朋齐Nohkalikai瀑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再向北便是喜马拉雅山
巨量降水之下
无数汇入布河的支流孕育而生
其中就包括
发源于岗日嘎布山的察隅河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
西巴霞曲、娘曲、洛扎曲、亚东河
(亚东河谷,流经西藏亚东县下亚东乡段,摄影师@谢洪)
▼
它们创造的沟谷
虽然没有雅鲁藏布大峡谷深邃曲折
但同样生机勃勃
(山南拉康镇,一半荒凉贫瘠的山体,一半绿色生态田园,山崖下的细小河流为洛扎曲,摄影师@李毅恒)
▼
它们更如同动脉血管
源源不断将四方丰沛水流
输送到布拉马普特拉河
帮助它自由驰骋,甚至改变大地
特别是在雨季
当一场暴雨下上十天半个月
洪水将破笼而出
水流裹挟着泥沙肆虐大地
农田、民居、丛林都化为泽国
而这样的洪水几乎每年都会来上一遭
(2020年7月16日,一个家庭在博格拉的洪水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巨量水流的澎湃汇入
让布河自由散漫而又频繁变道
是典型的“游荡型分汊河道”
河道之中
诸多出露水面的河滩
在特定的条件下
甚至会堆积出巨型的江心洲
布河上游就有一座,名为“马久利岛”
它的面积是湘江橘子洲的500多倍
最大时一度超过长江口的崇明岛
(请横屏观看,布拉马普特拉河上的江心洲示意,巨型江心洲马久利岛“Majuli Island",生于布河,如今也因布河变道而持续侵蚀缩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宽阔易变的河道
让生活在岛上的人至今依靠船只进出
(马久利岛的居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布河能轻易冲毁家园
但也是人们脚下沃野的来源
河流搬运着
来自喜马拉雅山等周边山地的泥沙
在这里垒出沉积层深厚的土地
给人类提供耕种的肥沃土壤
(在印度阿萨姆邦的马久利岛,人们驱赶着一队队牛在耕犁稻田,同时使用传统方法种植树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河流本身
也为人类供给丰富的渔业资源
(2023年3月18日,在印度阿萨姆邦古瓦哈提,渔民们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划着渔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而当我们走进位于布河干流的
卡济兰加国家公园
那里藏着布河的另一面
孟加拉虎踱步在草丛之中寻觅猎物
(孟加拉虎,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
亚洲象家族漫步林间轻嗅鲜嫩植物
(卡济兰加国家公园的亚洲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印度犀牛停歇沼泽边思考“牛生”
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
(卡济兰加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人与动物都享用着布河带来的资源
也默默忍受着它善变的脾气
可以说布河主宰着这片大地
到了下游更是如此
甚至与其他大河交汇后
力量更为庞大
海陆交锋、河海交汇之间
世界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恒河三角洲诞生了
它的面积接近1/2个孟加拉国
(恒河三角洲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至此,雅江-布河完成了征程
在它的背后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最高的高原
依旧岿然屹立、俯视众生
04
尾声
从冰川源头到汪洋大海
大河的征程或许结束了
但大河之中的亿万水滴并没有就此停歇
它们仍然可能随着水分蒸腾再次回归
它可能选择回到高原上
在山脉拥有绝对力量的地方
默默积累
成为人类生存最重要的“靠山”
(收获季节的拉萨河谷,满是金黄的青稞,摄影师@李珩)
▼
不仅如此
雅江还供应着清洁能源
点亮世界屋脊上的城市
(西藏山南加查县的大古水电站,摄影师@山风)
▼
继而闯入最深邃逼仄的峡谷间
以千钧之力勇敢行进
穿过喜马拉雅山脉
制造世界上极险峻的无人区
(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摄影师@弥藏达娃)
▼
最后注入平原
以自由之躯孕育沃土
同时也几乎主宰着这里的一切
(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这样一条大河
对沿线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中国而言
它劈开了一条“通道”
让水汽、热量以最短的路程深入高原
从而孕育富庶的河谷
(云雾下的林芝波密县,摄影师@李珩)
▼
对印度、孟加拉而言
它是浇灌农田的甘露
是城市运转的动力
也是每年需要对抗的洪流
(印度工人在阿萨姆邦东北部高哈蒂市横跨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一座在建桥梁上施工,摄影师@视觉中国)
▼
最终
它发源于喜马拉雅
却并不为山脉所束缚
反而在与之较量中不断壮大
以绵延3000公里的长度
孕育着不同的生命、景致
(日照金山下的雅鲁藏布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这就是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成为一条大河是它的命运
或许它一开始
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流向
但数年?数万年?数百万年后呢?
去较量,去成长,最后成为一条大河
(请横屏观看,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穿行群山之间,摄影师@张凌霄,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王逻辑
图片:潘晨霞
设计:阿土
地图:陈景逸
审校:李楚阳&云舞空城&陈志浩
封面来源:田春雨
【参考文献】
[1] 杜国梁, 邹玲, 杨志华, 等.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滑坡发育分布特征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响应[J]. 地质学报,2024.
[2] 万佳威, 高浩源, 高杨, 等. 西藏色东普沟 2024 年两期冰川泥石流堵江灾害发育特征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4, 35(6): 24-3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编著.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23[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4.
[4] 刘丽红, 王翱宇, 陈宁生, 等. 雅鲁藏布江下游沿河段滑坡崩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 科学技术创新, 2022.
[5] 丁锐, 史文娇, 吕昌河,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西藏粮食供需平衡状况预测[J]. 地理科学, 2022, 42(5): 772-781.
[6] 旺杰,德庆央宗,旦曾,等. 2012-2018西藏“雨窝”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气象科技,2021.
[7] Paszkowski A., Goodbred S., Borgomeo E., et al. Geomorphic change in the Ganges-Brahmaputra-Meghna delta[J]. Nat Rev Earth Environ 2, 763–780 (2021).
[8] 刘 慧, 李晓英, 夏翠珍, 等. 雅鲁藏布江河谷加查-米林段沙丘成因[J]. 中国沙漠, 2020, 40(3) : 16-26.
[9] Feng Y, Wang W, Liu J. Dilemmas in and Pathways to Transboundary Wate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on the Yaluzangbu-Brahmaputra River. Water, 2019, 11(10):2096.
[10] 董汉文, 许志琴, 曹 汇, 等.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西边界断裂对比及其构造演化过程[J]. 地球科学, 2018.
[11] Wang E., Kamp P. J. J., Xu G., et al. Flexural bending of southern Tibet in a retro foreland setting[J].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12] Wang P, Scherler D, Liu Z J, et al. Tectonic control of Yarlung Tsangpo Gorge revealed by a buried canyon in Southern Tibet[J]. Science, 2014.
[13] 潘桂棠等著. 青藏高原碰撞构造与效应[M]. 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
[14] 祝嵩. 雅鲁藏布江河谷地貌与地质环境演化[D].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
[15] 刘天仇. 雅鲁藏布江水文特征[J]. 地理学报, 1999.
[16] 周文浩, 赵华侠. 孟加拉国布拉马普特拉河河床冲淤特性[J]. 泥沙研究 1993.
[17] 杨逸韬.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的地貌特征和成因[J]. 地理研究, 1982.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3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