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回升,被称为“飞行硫酸”的隐翅虫,进入活跃期。
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医院数据显示,截至4月20日,该院今年已接诊隐翅虫皮炎患者200余例。其中,4月11日单日接诊量达20例,较去年同期激增35%。该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陶宇莎分析,隐翅虫活跃期提前,与近期气温显著升高相关。
有患者表示,“晚上感觉脸上有虫,随手一拍就出事了。”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跟隐翅虫“打过交道”。
有人前一秒庆幸,后一秒遭殃。
全国还有不少网友分享了与隐翅虫“亲密接触”的代价。
一只小小的虫子,为何威力这么大?我们该如何防范?
你以为是普通小飞虫,其实是“飞行的硫酸”
隐翅虫是甲虫的一种,外形似蚂蚁,体长一般不超过1厘米,乍看像没有翅膀,故名“隐翅虫”。别看它身材不起眼,但家族却相当庞大,在隐翅虫科的家族里,加起来有超过63000种!每年6月到9月的雨后,是这个大家族的活跃期。它们在有杂草、潮湿的地方生存,天气越热活动越频繁。
“一般常见的有毒隐翅虫,就是身体呈‘黑红相间’体色的梭毒隐翅虫。”博物科普讲师武其说,这种昆虫最喜欢飞到光亮的地方去,尤其到了晚上,在房间里绕着灯光飞不停,光线越强,就越容易把它招来。
隐翅虫含pH值1-2的酸性液体,属于强酸的范围,堪比硫酸,被称为“飞行的硫酸”。而人们平时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洁厕剂,pH值是2左右。
图片来源:健康北京
被隐翅虫叮咬后,皮肤会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随后红斑上出现密集丘疹、水疱或脓疱,可发生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有瘙痒、灼痛和灼热感;若毒液沾到眼睛,会灼伤结膜、角膜,不及时治疗,严重时可致失明;沾到外阴,就会明显肿胀,反应剧烈或范围较大的还会有发热、头晕、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陶宇莎表示,隐翅虫夜间飞进房间落在人体表面分泌毒汁,或虫体被拍碎后释放出毒液,2-4小时即可引起皮炎,也叫作隐翅虫皮炎。
实际上,隐翅虫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当被人无意识地拍死或捏死,虫体被拍击破或被揉碎,使强酸性毒液从击破或破裂的虫体内流出,就可能腐蚀污染皮肤,引起局部皮肤急性过敏性炎性反应,如瘙痒、灼热疼痛、红斑和水疱。临床数据显示,拍打虫体可使皮损面积扩大3倍到5倍。
患者接触到隐翅虫分泌物后,通常会经历“烧灼感—皮肤发红、渐至紫红色—出现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脓疱—扩展成片或条状脓疱—疱破—结痂—愈后受损部位皮肤留下褐色斑痕”的病程变化。
隐翅虫一般出现在哪里?北京有吗?
隐翅虫虽然在南方较多,但是北方的城市也会出现。在北京分布的毒隐翅虫主要为梭毒隐翅虫(也称黄足隐翅虫、青翅隐翅虫等)、塔毒隐翅虫2种,其中塔毒隐翅虫分布范围较窄,多在山野之中,最为常见的是梭毒隐翅虫。
毒隐翅虫在华北地区一年繁殖1-2代,以成虫在隐蔽处越冬。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毒隐翅虫在北方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因毒隐翅虫而受伤的案例逐年增加。一般6月份开始,市民就易被毒隐翅虫伤害,8-9月份达到高峰期,10月份以后逐渐减少;在连续高温干旱之后又逢秋雨连绵的年份,较易暴发;在午夜作业的人群易受害,皮炎发生特点与隐翅虫的繁育特点相吻合。
图片来源:@气象北京
发现隐翅虫如何处理?
隐翅虫飞到人身上一般不会直接叮咬皮肤,但如果挤压、摩擦虫体,虫子就会分泌强酸性毒素,对人体皮肤造成损害。因此,如果隐翅虫落在皮肤上,可以将其轻轻吹走或抖落。
若虫体破裂立即用胶带粘除残留,随后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配合4℃冷敷,每次20分钟,最后再薄涂弱效激素药膏。切忌使用酒精、碘伏,更不要涂抹牙膏、生姜汁等。实际上,医院近期接诊的患者中,因使用偏方导致病情加重的占就诊量的18%。
如果家里发现隐翅虫,可以用胶带粘住或用纸巾捉住再处理掉,注意不要触碰到毒液。
万一失手拍了怎么办?
记住这个“急救三部曲”
谨记:别抓!别抓!别抓!
应及时用肥皂水或4%的小苏打水反复清洗受损皮肤,中和毒素。
如出现疱疹,可采用消炎收敛性药物减轻刺激感,严重者要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不想被隐翅虫“盯上”?做好这五件事
千万别用手拍隐翅虫。其实,隐翅虫很少主动招惹人,绝大部分人被“攻击”,是因为直接上手一巴掌拍“爆浆”,或不小心压到它,碰到了它体内的强酸性毒液,才会导致皮肤“烂掉”。如果不期而遇,可轻轻吹走,或用纸将其”铲“下来,扔到室外。
睡前留点心。很多时候,隐翅虫早已经在床上帮你“暖”好了床,所以睡前要多检查,以免压到它而不自知。
定期大扫除。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防止隐翅虫滋生。
家里装纱窗。隐翅虫具有趋光性,当房间有灯光时,虫子会试图进入房间,而纱窗和纱门可以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
外出穿长袖。到公园、郊区、乡村这些地方,要穿好长袖长裤,还要随身携带驱蚊水、杀虫剂等。
当然,如果不小心接触到了毒液,可先用清水或碱性肥皂水清洗,严重时应该及时就医。
来源:央视新闻、国家应急广播、极目新闻、新京报、“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3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