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眼视近物时,物体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后,由于睫状肌收缩增加了晶状体的屈光度,使像落在视网膜上,这是眼睛调节的主流观点,这个观点认为,晶状体曲度增加是调节的主要特征。可是,“晶状体并不是一个弹性结构”,这提示,晶状体曲度增加没有组织学的依据。对相关书籍和互联网的查询可知,晶状体曲度增加并非观测到的事实,而是用曲率半径和眼睛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得出的推断。然而研究表明,晶状体曲度增加不能用曲率半径推断,而睫状肌收缩会使眼球变长。
1 对晶状体调节的质疑及思考
1.1 晶状体曲度增加不能用曲率半径推断
书中,静态晶状体前表面的曲率半径是10+ mm,调节时可减为6+ mm,晶状体这种形态的改变使眼集合光线的能力增加。不难看出,眼集合光线的能力增加既晶状体曲度增加,是用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的改变做出的推断,然而下面的分析表明,晶状体曲度增加不能用曲率半径推断。
1.2 晶状体曲度增加使所视物体变大
戴老花镜视近物时会发现,所视物体变大了,这是因为老花镜是凸透镜,可以增加眼的屈光度。同样,如果眼睛是通过晶状体曲度增加进行调节,所视物体也会变大,但如果眼睛像照相机那样通过成像距离的改变,即通过眼球长度的改变进行调节,所视物体就不会变大。
图1 晶状体曲度增加物体的像变大 图2 眼球长度增加物体的像不变
图1表示,正视眼视近物时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后,当晶状体曲度增加时入射光的折射角减小,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上,这个像比视网膜后的像大。图2表示,眼球长度增加时视网膜之后物体的像出现在视网膜上,这个像的大小不会变。可以认为,晶状体调节会使所视物体变大,眼球调节则不会。
2 睫状肌收缩使眼球变长
睫状肌收缩使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因弹性回缩更加成为球形,这个观点称为弹性学说。但晶状体并不是一个弹性结构,于是又有睫状肌收缩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前囊中央向前鼓起的学说。然而下面的分析却证明了,睫状肌收缩会使眼球变长。
3 眼球调节的实用价值
3.1 对近视眼形成原因的合理解释
统计学数据和实验结果都证明,儿童长期近距离视物可以引起近视眼,至于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只能从正视眼圆球状眼球发展成近视眼椭球状眼球的过程中寻求。由于晶状体调节与眼球形态改变无关,故近视眼形成原因至今不够了解。眼球调节对近视眼形成原因的解释为,儿童近作业时间长,眼球长时间处于被拉长状态,使球壁发生相应改变,逐渐形成近视眼椭球状眼球。
3.2 对近视眼预防方法的认识
科学研究和大量实验都证明,儿童阅读时佩带低度凸透镜(老花镜),能明显降低近视眼的发生率,可是这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至今没能得到普遍认可,主要原因是担心影响儿童眼睛的正常发育。眼球调节认为,近物调节时眼球被拉长是眼球的不正常状态,儿童阅读时佩戴凸透镜可以有效防止这种不正常状态发展成近视眼,从而保护儿童眼睛的正常发育。建议学龄儿童在家庭作业、课外阅读和使用手机电脑阅读时,佩带100度左右的凸透镜,既简便易行又不会引起头晕等不适。
4 讨论和结论
眼的调节机理至今仍有很大争论,两位学者的学说都不能解释调节的所有现象,引起近视眼的原因至今看法仍不统一…以上这些眼科屈光学等书籍中的表述实际是在告诉读者,晶状体调节一直存在异议,而书中的“事实证明晶状体并不是一个弹性结构”则提示,晶状体调节没有组织学依据。
这篇论文用解析曲率半径的概念质疑晶状体调节的根据;用所视物体变大质疑晶状体调节的真实性;用不能解释近视眼形成原因质疑晶状体调节的应用价值;用睫状肌收缩会使眼球变长的分析得出眼睛通过眼球长度改变对所视物体的清晰度进行调节的结论。
作者:李润平 李壮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
(李润平,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美国光学学会会员,研究方向:视光学,近视眼的形成和预防。)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3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