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乡镇医院职工小红(化名)例行子宫肌瘤复查中,B超意外发现宫颈处存在“拳头大小”的肿物。这位自觉“月经规律、白带正常”的医务工作者,经活检最终确诊为宫颈鳞癌ⅣB期(最晚期),并且肿瘤已转移至全身多处淋巴结。
个体化综合治疗改写晚期命运
晚期宫颈癌治疗面临诸多困难。手术方面,肿瘤易侵及周围器官,难以完全切除且风险高。放化疗对部分患者效果不佳,如肿瘤大时放疗剂量受限,化疗可能不敏感。靶向及免疫治疗还不够成熟,存在耐药等问题。此外,肿瘤异质性强、侵袭转移能力高,且晚期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身体状况差,心理压力大,影响治疗依从性。同时,一些地区医疗资源不足,治疗费用高也给患者带来负担。这些因素综合导致晚期宫颈癌治疗困难重重,亟待医学技术进步和多方面改进来突破困境。
因此,晚期宫颈癌治疗必须突破传统单一模式,采用新辅助化疗降期、精准手术切除结合个体化维持治疗的综合策略,这样部分晚期患者才有望实现长期无瘤生存。
基于这一理念,针对小红多处转移的晚期病情,广州医科大学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尧良清教授团队为患者小红制定了“三步走”的精准治疗方案。
第一步:新辅助化疗创造手术机会
针对小红肿瘤广泛转移的情况,医疗团队首先采用新辅助化疗方案。经过两个疗程的系统化疗后,转移淋巴结和原发灶均出现显著缩小,这不仅为后续手术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有效降低了术中肿瘤细胞扩散的风险。
第二步:多学科联合精准手术
在化疗取得预期效果后,多学科专家团队协作完成了高难度肿瘤切除术。手术采用微创联合小切口的创新方式,特别针对靠近颈动脉、臂丛神经等关键部位的转移淋巴结,在影像导航和快速病理的实时辅助下,实现了肿瘤的精准完整切除。
第三步:系统化术后巩固治疗
术后治疗采取了“全方位打击”策略。针对残留病灶进行精准放疗,辅助化疗清除可能存在的微转移,同时应用靶向单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之后,患者持续接受免疫维持治疗,这种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疗方案是长期控制肿瘤复发的关键保障。
综合治疗1个月后PET-CT显示全身无肿瘤征象,达到完全缓解,随访18个月无复发迹象,生活质量与常人无异。
宫颈癌分期与筛查方法选择
宫颈癌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平均长达10年左右的缓慢过程,通常遵循以下阶段:HPV感染→癌前病变→浸润性宫颈癌。
回顾小红的故事发现,她曾忽视半年来偶发的性生活后少量褐色分泌物,这正是宫颈癌最典型的预警信号。
尧良清教授指出,性生活后出血和绝经后出血是宫颈癌最典型的首发症状!此外,需警惕的是,宫颈癌早期可能完全“无症状”,仅凭症状观察极易错过黄金治疗期。
而大量临床证据显示,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确诊时肿瘤是否处于早期直接相关。以下数据对比清晰地呈现了这一关联性:
||||
除了尽早发现肿瘤外,选择最适合的筛查方法也极为关键。可筛查方法这么多,有巴氏涂片法、液基细胞学、HPV检测以及阴道镜检查等。每种方法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场景都是什么?如何正确选择适合的方法?对此,尧良清教授给整理出一张表格。
四、女性防癌行动指南
科学规范的预防措施是降低宫颈癌发病风险的关键。基于最新临床指南,尧良清教授将宫颈癌的防治总结成了四句顺口溜:
姐妹们,别大意,宫颈健康要牢记!
定期筛查勤检查,疫苗接种要及时。
高危人群要警惕,可疑症状不忽视。
早发现来早治疗,幸福生活有底气!
1.定期筛查
·<25岁:不推荐;
·25~29岁:每3年细胞学检查;
·30~64岁:每5年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HPV联合检测(或每3年单独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
·≥65岁:既往正常可停止。
高危性行为者、免疫力低下如HIV患者、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糖尿病、透析患者、器官移植者,应从性生活开始后一年开始筛查,并适当缩短筛查间隔。
2.疫苗防护
·9~45岁均可接种HPV疫苗;
·即使感染HPV仍具保护作用。
3.高危人群预防
长期HPV感染、多性伴侣、吸烟、免疫力低下者等高危人群需缩短筛查间隔。
4.可疑症状发现
当出现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出血)、绝经后出血或恶臭分泌物时,往往意味着宫颈病变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而非刚刚开始的早期病变!
晚期治疗新突破与健康启示
随着医学发展,晚期宫颈癌治疗已突破传统模式,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和免疫治疗(PD-1/PD-L1抑制剂)能精准抑制癌细胞,显著改善预后。尧良清教授提出“智慧抗癌”理念,强调应通过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过度医疗。
回顾这一病例,尧良清教授温馨提示广大女性朋友:
破除侥幸心理:定期筛查是预防癌症夺命的关键防线;
把握治疗时机:规范筛查可实现早期发现和轻松治愈;
永葆治疗信心:即使晚期患者,现代医学仍能带来生机。
每一份“健康侥幸”都是潜在风险,每一次规范筛查都是生命保障。宫颈癌可防可治,愿女性朋友不再重演“意外发现”的惊心时刻!
专家简介
尧良清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州医科大学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院长,妇产科学带头人,妇科肿瘤综合治疗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妇科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擅长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及全程管理等。
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卵巢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教协会微创手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腹膜癌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妇产科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妇幼保健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内镜分会妇科内镜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妇产科医学分会肿瘤组成员/卵巢癌组副组长。
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近5年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9篇。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担任中华系列期刊副主编、编委,以及多本SCI期刊审稿专家,为国家级妇科手术学习班的负责人。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3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