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
相信屏幕前的铲屎官们都知道,猫主子都有一个特殊的命门——后颈。不管它们多么调皮,只要轻轻钳住后颈的皮肤,就像被点了穴一样,任你摆揉捏。有趣的是,这种"开关"不仅存在于猫身上,其他动物包括人类也有类似机制。这究竟蕴含着什么奥秘?为什么猫咪要进化出这种机制?在什么情况下人类也会进入被“点穴”的状态?
猫被钳住后颈就变乖巧的现象叫做“夹子催眠”(Clipnosis),或者“夹子效应”,专业术语叫做“捏诱导行为抑制”(Pinch-induced behavioral inhibition,PIBI)。准确来说,指的是当在猫的背部中线(尤其是颈部)施加轻微压力时,猫会表现出包括脊椎卷曲、身体静止、尾巴夹于后腿之间,进入部分静止的状态。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奇怪的?生物在被制服时不都会这样嘛?”的确,当生物遭遇压制或危险时,确实可能会暂时陷入僵直状态。但这和捏诱导行为抑制反应有本质的区别。
通过实验,科学家发现,被夹之后,猫咪的前脑功能显著降低。主要表现是,猫咪的意识水平下降,变得不那么警觉,但是没有疼痛或恐惧的迹象。也就是说,“捏诱导行为抑制“不是一种疼痛或恐惧反应。与之相反,此时的猫咪甚至还会发出舒服的咕噜声。
为了研究这背后的神经机制,科学家在同样有“夹子催眠”反应的老鼠身上进行了实验,发现在麻醉后颈部神经后,幼鼠被叼起时镇静反应消失。这说明,后颈触觉信号是触发捏诱导行为抑制的关键。想想,后颈触觉信号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被触发?没错,在被妈妈叼起来的时候。也就是说,捏诱导行为抑制让猫咪产生了“被妈妈叼起来了“的非条件反射。
这就意味着,捏诱导行为抑制反应很可能是一种母体运输镇静反应。或者说两者高度相似。
母体运输镇静反应是一种跨物种的进化保守机制,表现为幼崽在被母体叼起或运输时自动进入静止状态,同时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下降。是不是觉得这个现象很熟悉?对,我们都有过这种反应。小时候哭闹时,被妈妈抱在怀里摇晃时,很快就会变得安静。这就是典型的母体运输镇静反应。
从神经底层来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母亲在携带幼崽时,通过抱(叼)、触摸以及身体移动所产生的节奏性刺激等初级信号通过大脑和脑干等中枢区域整合,激活了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增强会导致心率下降和降低身体的整体觉醒状态,从而产生镇静效果。
与此同时,小脑等运动调控中枢参与了对运动输出的调节,使得幼崽在携带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自主运动,帮助其保持静止状态。
换句话说,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哺乳动物生下来就知道:世上只有妈妈好。“爱妈妈”其实是我们的本能。
现在,让我们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大部分猫咪被钳住后颈就会变得温顺,这是因为捏诱导行为抑制触发了"被妈妈叼起来"的非条件反射,使猫咪自然地平静下来。猫科动物等哺乳动物进化出这种机制,很可能是一种生存策略——当幼崽遭遇危险时,被母兽搬运的过程中保持安静,能有效降低受伤风险,提高存活率。
除了捏诱导行为抑制之外,很多生物也进化出了类似的”点穴大法“。比如我们熟悉的鸡。按住鸡的脖子或头,然后在它面前画一条线,鸡很可能会进入僵直不动的”催眠“状态;青蛙被咬住背部或颈部时也会进入”贤者模式“;鲶鱼在被咬住或抓住是也会短暂进入“昏迷”状态。
不过,这些现象与捏诱导行为抑制有着本质区别。捏诱导行为抑制是一种类似母体运输的镇静反应,而鸡、青蛙和鱼的僵直反应则是"强直性不动"——这是动物面临极端威胁时的一种非自主防御反应。当动物意识到无法逃脱威胁时,大脑会触发"冻结反应",以降低被捕食者注意到的可能。
触发捏诱导行为抑制反应只需要简单的物理刺激,而触发强直性不动则需要极端恐惧。
人类在危险或恐惧状态下也会出现强直性不动。虽然影视作品中的主角常常能在危险时刻展现出各种精彩操作,但现实中,没有了主角光环,我们面对危险时往往会"呆若木鸡"。正因如此,那些能在灾难中伸出援手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特别要说明的是,人类的强直性不动通常由心理创伤引发,这种现象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和性侵受害者中较为普遍。
总的来说,无论是捏诱导行为抑制反应还是强直性不动,都是生物在进化长河中形成的生存机制。然而颇具讽刺的是,原本帮助我们更好生存的强直性不动,在人类站在进化树顶端后,反而成了让许多人丧失生存意志的心理负担。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邢焕秋 科普作者
审核:梁前进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