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例行体检中发现结肠癌早期病变。作为工作狂的他一度想推迟检查,最终在医生坚持下接受了治疗。由于发现及时,恢复良好。他在微博写道:“癌症是提醒我慢下来的警钟,而早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结肠早癌是潜伏在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静默杀手”。它早期症状隐匿,但若能在癌变前或早期阶段被发现,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然而,许多人因忽视筛查和身体信号,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结肠早癌吧。
一、什么是结肠早癌?
结肠早癌是指癌细胞仅局限于结肠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早期恶性肿瘤,尚未侵犯深层组织。它与中晚期结肠癌的最大区别在于:侵袭性低,病变范围小,手术切除后复发风险低;治愈率高,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仅约15%。结肠早癌多由结肠息肉(腺瘤性)演变而来,这一过程通常需要5-10年,为筛查和干预提供了宝贵时间窗口。
二、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1)年龄与性别
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40岁开始呈快速增长趋势,但近年40岁以下发病率逐年增加;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2)遗传与疾病因素
直系亲属患结肠癌者,风险增加2-3倍;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等遗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患者。
(3)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喜食红肉及加工肉制品;肥胖、缺乏运动、吸烟、酗酒。
三、早期症状:别把“危险信号”当小事
结肠早癌可能毫无症状,但以下表现需警惕:
(1)排便异常
持续腹泻或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便条变细、排便后仍有便意(里急后重感)。
(2)出血与贫血
便中带暗红色血或黑便(易被误认为痔疮);不明原因贫血、乏力、体重下降。
(3)腹部不适
持续性隐痛、腹胀,定位模糊。
注意:早期症状易被忽视,无症状者也需定期筛查!
四、筛查:抓住癌症的“萌芽期”
(1)筛查人群
普通人群:建议45岁起定期筛查(美国癌症协会指南);
高危人群:提前至40岁,或有家族史者按医生建议更早开始。
(2)筛查方法
结肠镜检查(金标准):对于初筛高危人群或选择内镜筛查的平均风险人群,每5-10年进行1次高质量内镜检查。对于一些有癌前病变的患者,内镜检查间隔时间也是个性化的,具体以消化科大夫根据病情判断。高危人群也不是每年都需要做胃肠镜检查。在完成1次高质量内镜检查后,不必再为排除可能遗漏的病变而过早过频繁地复查内镜,导致资源浪费。另外,治疗后也需要及时复查,具体的复查时间需要根据早癌病理病情决定。关于有肠息肉的患者,目前推荐每2-3年复查肠镜,避免息肉复发或癌变。
粪便潜血试验:每年1次,简单但易漏诊;
粪便DNA检测:灵敏度更高,适合抗拒肠镜者;
CT结肠成像:无创检查,适合无法耐受肠镜者。
五、预防:从生活细节“阻断”癌变之路
(1)饮食调整
每天摄入25g-30g膳食纤维(如燕麦、西兰花、苹果);
减少红肉(每周<500g),避免加工肉制品(火腿、培根);
补充钙和维生素D(如牛奶、深海鱼)。
(2)生活方式干预
每周运动5次,每次30分钟(快走、游泳等);
戒烟限酒(男性酒精≤25g/天,女性≤15g/天);
控制体重(BMI<24kg/m2,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3)疾病管理
积极治疗肠道炎症,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发现息肉及时切除,并按医嘱复查。
六、关键提醒:早筛早治是关键
2023年《中国结直肠癌筛查指南》指出:定期筛查可使结肠癌死亡率降低60%。建议将结肠镜纳入体检项目,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长期腹痛、便血者。若出现症状,切勿自行诊断,务必及时就医。
结肠早癌不可怕,可怕的是“拖延”和“侥幸”!从今天起,调整生活习惯,主动参与筛查,让健康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
陈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 科护士长
韦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 副主任护师
出品:科普中国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