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万物复苏,百花争艳。说到这,你们有没有想过,古人是如何通过自然现象来感知季节变化的呢?我们一起聊聊这些有趣的知识!
春天的序章:从百花盛开说起
我们先从百花盛开说起
大家有没有发现,春天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往往大家忙于工作,几天之后一抬头,发现已经百花盛开,一片苍翠了,每一朵花的盛开都像是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其实,这不仅仅是春天的魔法,这里面还藏着我们祖先对自然的深刻洞察。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自然现象,发现花儿的开放和风的吹拂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于是,他们把这种带着开花音讯的风称为“花信风”,并总结出了“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时间的刻度
说到花信风,就不得不提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它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大约15天。从立春到大寒,每个节气都对应着不同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比如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而冬至则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框架逐渐形成,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正式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黄经0°),夏至达到北回归线(黄经90°)。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与现代所用的节气体系基本一致。
数千年下来,二十四节气早已深入人心,不仅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还融入了民俗文化。围绕节气形成了众多与信仰、禁忌、仪式、养生等相关的民俗活动。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的代表。
二十四番花信风:花与风的约定
那什么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呢?简单来说,就是从每年的小寒开始,一直到谷雨结束,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八个节气,每个节气按照15天的标准,所以总共120天。每个节气的15天又可分为三个“候”,每个“候”大约5天,总共24个“候”。在这24个候里,每一候都有一种花会准时开放,就像和风有个约定一样。
比如,小寒的第一候是梅花开放,大寒的第一候是瑞香,立春的第一候是迎春花,惊蛰的第一候是桃花,春分的第一候是海棠,谷雨的第一候是牡丹。这些花儿就像春天的使者,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季节的变化。
||||
所以立春的迎春花是早春的景象,待到春分时,杏花、桃花、李花已经开过,海棠正在盛开,春日已经进入盛期,而到了谷雨牡丹盛开,荼蘼花开,则意味着春日将尽,在文学作品里常常指代生命中最后的繁华与美丽,代表着一种无奈与哀愁,还有一些离别的意思,而到了楝花盛开,则春光已老,夏天就要到来。
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品种来看,很明显所说花信风更适合我国长江以南的江南地区,应该是从这一地区发展起来的。这一区域冬季才有梅花、山茶等植物花开,而同时期北方正处于隆冬,万物萧瑟,还没有任何春天的迹象呢。而随着春回大地,到了暮春的清明谷雨前后时,我国南北方温度差距大幅度减少,这时候北方也牡丹盛开,“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已经是中原地区的盛况了。
二十四番花信风在我国也有上千年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那时候的《荆楚岁时记》这本书已经提到“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二十四番花信风所说的“信”,是“诚信、守信”的意思,指的是应花期而来的风。古人认为,风会按时带来花卉开放的消息,就像信使一样准时,因此称为“花信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因为意境比较美,诗词歌赋中经常出现,例如晏殊“春寒欲尽复未尽,二十四番花信风。”陆游“风信报梅开”等。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连花和风都有“信”,所以在春光烂漫的季节里,看着花思念错过约期的其他人,那可就是以花和风思人或者抱怨人了。
信风:全球的风信
说完花信风,我们再聊聊“信风”。信风可不是普通的风,它是一种全球性的气候现象。从南北纬30°左右的副热带吹向赤道地区,在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因为非常规律,我们古人称其为信风,明朝时,郑和的宝船借助东北信风穿越印度洋。到了大航海时代,哥伦布等也是借助信风实现航海大发现。世界各地的商人借助信风实现款样贸易,所以信风的英文名为trade wind。
信风的产生有赖于地球自转与太阳辐射,热带地区受热上升,两个副热带地区空气补充而来,在地球自转作用下,北半球从北风变成东北风,南半球从南风变成东南风。
信风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信风的强度变化会引起大规模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变化,从而导致著名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从而搅动起全球的气候波动,这可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们以后再和大家讨论。
不过除了热带的信风以外,我国古代文献里经常会提到信风指的却是我国夏季的季风,对应的英文单词为Monsoon。我们国家处于东亚季风区,每年夏季都受季风降雨的影响。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东南信风至,则桐始华",在竺可桢先生1916年《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提到“信风者,季风也。陆地与海水之比热不同,大陆较海洋为易热亦易冷,是故在夏则大陆较海洋为热,冬季则反是”。根据竺可桢先生的考证,信风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例如,《风俗通》谓“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
苏东坡《舶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玉芝堂谈荟》 “南中六月则有东南长风号黄雀风”
这里的落梅风、舶棹风、黄雀风都是古代对信风的称呼,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谓的东亚夏季风。
三者的异同:自然的交响乐
今天我们和大家讨论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番花信风和信风,各自表示的涵义不同,节气以年为单位刻画季节轮回,花信风聚焦三个月的生物节律,而信风则呈现持续的大气环流,三者虽然概念不同,但是还是有联系的。随着节气的演变,到春天时,二十四番花轮流盛开,等花信风过后进入夏季,我国的季风,即东亚夏季风就会席卷我国大江南北,带来雨露甘霖,使我国成为全球同纬度水资源最多的地区,这也是我国东部鱼米之乡的基础。
站在气候变化的当代视角,这些传统智慧显现出新的价值。物候观测数据显示,近30年北京山桃初花期平均提前6.4天,布谷鸟到来的事件每10年提前3天,古老的物候规律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很多节气与所匹配的物候现象开始有脱离的迹象,这写都需要我们持续监测与研究。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番花信风和信风的世界。这些看似简单的自然规律,其实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智慧。二十四节气让我们知道时间的流转,花信风让我们感受到花与风的浪漫约定,信风则让我们明白自然界的神奇力量。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的刻度,花信风是花与风的约定,信风则是全球气候的调节器。
春天到来,你所在的地方正在盛开哪种花,请在评论区留下时间、地点和花的种类,我们一起来感受春天吧。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魏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审核:戴云伟 中国气象局 高级工程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2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