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防霉、保健康:告诉你最全的回南天生存指南

图虫创意

每年春季,我国南方地区都会迎来一种让人又爱又恨的天气现象——“回南天”。这种天气通常出现在2月至4月,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是“重灾区”,在福建多称为“南风天”,江西多称为“回潮天”。回南天的到来,仿佛给整个南方地区披上了一层湿漉漉的“魔法外衣”。墙壁、地板、玻璃窗上挂满了水珠,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水帘洞”。

回南天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衣物晾不干,家具受潮发霉,电器设备因湿度大而短路,食物也容易霉变。更糟糕的是,这种高湿度环境还容易滋生霉菌和细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呼吸道疾病、皮肤病、关节炎等在回南天期间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可以说,回南天可是华南地区春季最大的“敌人”。

回南天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突发性和持续性。它往往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降临,且持续时间较长,让人防不胜防。此外,回南天的湿度极高,空气中的水汽仿佛无处不在,让人感觉无论走到哪里,都像是在与湿气作斗争。

回南天是如何产生的?

回南天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长时间的低温,日平均气温低于12℃,至少持续3天,让地面、墙壁、家具、电器等足够冰凉;二是天气发生突变,从长期低温突然变得暖湿。当冷空气过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空气湿度加大,气温回升,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形成回南天。对于华南地区而言,暖湿气流主要来自南海,所以“回南天”的“南”对应的是温暖湿润的南风。

类似“回南天”的高湿天气并非我国南方独有的现象,在国内外都有出现,尤其是在冬春之交时,例如西北欧地区和美国东南部的墨西哥湾沿岸。在北欧、英国和法国北部,通常出现在春季,当暖湿气流从大西洋向东推进时,与冷空气相遇,导致空气湿度增加,形成潮湿的天气,也会导致墙壁、地板和衣物等表面出现水珠,空气湿度接近饱和,能见度降低,路面湿滑。

在亚洲季风区的雨季盛期,也会出现高湿天气,在东亚梅雨期,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季风期,暖湿气流都会导致空气湿度急剧上升,形成高湿天气。这种现象与回南天类似,都会导致墙壁、地板和衣物等表面出现水珠,空气湿度接近饱和,能见度降低,路面湿滑。

因为回南天是华南地区春季经常会出现的天气,所以应对回南天得未雨绸缪从房屋设计就开始,建筑商在房屋设计时,应该选择阳光充裕、通风良好的地段,避免湿气积聚,建筑布局应尽量简洁,减少阴角空间,防止湿气侵袭。地面和墙体施工中,铺设防潮层,房屋要有足够空间,保证通风良好。内墙装饰材料应选择多微孔材料,有一定吸湿作用。所以买房子和租房子的时候,得做点功课,看建筑商有没有针对高湿天气有专门设计。

回南天到来的时候,建议使用空调的除湿模式,或者使用除湿机,与空调相比,除湿机更为高效,并且不会大幅改变室内温度。回南天期间,衣服不好晾晒,可以选择洗烘一体的洗衣机,或者用吹风机吹干衣物。米、面等粮食尽量放在密封容器中,避免受潮变质。

电器防潮很重要,要避免受潮短路,所以要使用防潮插座、防潮开关等。当然了,还有不少生活小妙招可以选择,比如每天早晨和晚上时段关闭窗户,防止水汽大面积渗入室内,如果要通风,尽量选择温度最高的午后。干燥剂也很管用,可以考虑在衣柜、电视柜等家具的角落里放置干燥剂,可以吸收湿气,防止霉菌滋生。

还有“安全第一”很重要,有人家里像是“水帘洞”,水滴掉到瓷砖地面上非常湿滑,这时候记得在地面铺设防滑垫或废旧报纸,防止因地面湿滑而摔倒。

回南天虽让人头疼,但我们应对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出现越来越多的防潮技术和设备,各种智能设备、智能电器、建筑材料等,还有气象预报也越来越精准化,再加上各种生活小妙招,回南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正逐渐减小,春天慢慢不再那么“湿意盎然”了。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魏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审核:戴云伟 中国气象局 高级工程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2511.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22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4月22日 下午4:01

相关推荐

  • 根本没有“假胯宽”!女性胯部最宽的位置,就是大腿根儿

    审核专家:彭国球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 “明明不胖,但你这‘假胯宽’让视线下移,显得腿又短又粗。每天跟我练就能消掉,还你一双长直腿!” 我们常常会在社交平台看到这样的话术,他们常常会说“真胯”在骨盆上部,如果这里最宽,会显得线条流畅、腿长;而大腿根位置最宽属于“假胯宽”,是需要纠正的缺陷。 但实际上,女性“胯”最宽的位置,本来就应该在大…

    2025年2月17日
    16000
  • 甲流合并乙流去世,年仅41岁!得了甲流为何还会得乙流?

    2月15日,《新周刊》官网等平台发布《无声守护<新周刊>16年的你,一路走好 | 告别玉燕》一文,披露了现年41岁的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吴玉燕近日患上严重的甲流合并乙流,已于2025年2月4日离世。 文章称,吴玉燕生于1984年,广东茂名化州人,是家中的长女、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家都叫她“玉燕”或“阿燕”。2009年,刚毕业的吴玉燕进入新周刊,一直从…

    2025年2月17日
    15000
  • 多地强风来袭,局地可达13级!谨防城市高楼间的“狭管效应”

    中央气象台4月11日06时继续发布大风橙色预警: 预计,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青海北部、甘肃北部和东部、宁夏、陕西中北部、内蒙古大部及东北地区中南部、华北、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四川盆地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5~7级大风,阵风8~10级,其中,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等地局地阵风风力可达12~13级;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海域、东海大部海域将有7~8级、阵风…

    2025年4月11日
    3800
  • 大众要投资建设覆盖全美的充电站网络,特斯拉也没闲着

    这是传统车企与新兴车企在充电设施上的对决。

    2017年4月17日
    47132
  • 最新研究发现“砂糖橘不能再吃了”?真相……

    流言:“‘最新研究发现:砂糖橘不能吃了’” 今天微博一条关于“砂糖橘真的不能再吃了”的消息“炸”了,消息称,《自然》上有研究表明:果糖会促进肿瘤生长,而砂糖橘中含有大量果糖;并且现在种植的砂糖橘是打了脱酸剂增甜,这种物质是含有重金属的致毒性物质。这条消息发出后广泛传播,并引起了不少人对沙糖橘的恐慌。 流言分析: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首先,消息中提到的论文确…

    2024年12月26日
    17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