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路过我们本土区农田时,时常能听见游客们发出疑问:“这动物园里怎么还种葱啊??”
是呀~我们的农田里不但种了葱,还有香菜油菜马兰头,还有大蒜茴香雪里蕻。因为这里是本土区的农田,农田就是得长这样~
本土区为什么要种农田?
农田是人类生产食材的地方,也是许多野生动物的家。我们希望通过展示农田和随农田而来的农田生态系统,能让更多公众有机会了解到那些生活在农田中的野生动物们。
去年秋天播种的黑麦草已在今春丰收,成为了动物们的口粮。
这个春天,我们准备把这片腾出的土地种成一片瓜田——丝瓜、南瓜、西葫芦、蜜瓜等这些葫芦科的爬藤类的作物。
在种植之前,我们要先把这片土地翻整一番。
翻整土地的作用,一方面是使用底肥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也把本土区堆肥场里的有机质重新归还给了土壤。
把本土区堆肥场归还给土壤
我们先在地上挖一条沟,然后把堆肥放到沟里面,然后把两边的土挖起来,盖到沟上面,这样就把这条沟变成了垄。
垄底是缓慢分解的堆肥,上层是疏松的土壤,作物根系向下延伸时,便能持续吸收养分。
农田种植中......
我们再把旁边的两条沟里填好堆肥,再用两边的土盖上,这样我们又有了新的沟。如此反复,挖沟、填肥、覆土成垄……
一年两次,我们用人力去季节性地翻动这片土地,来提升这片土壤里的有机质的含量,这样更加遵循自然规律的方式,也能够为这片土地温和地带来扰动。
泽陆蛙
这种农田的季节性的翻动给这些野生动物提供了很多机会。就像一棵树倒掉之后会带来新的生机一样,当一片原始的自然被人类缓慢改造,也自然会有很多物种在这样的变化中找到机会。
比如说在秋天翻土就会给泽陆蛙带来机会。它们会在土壤翻动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缝隙,通过缝隙钻到土壤里更深的地方去过冬。
同时,这样的变化年复一年地缓慢进行着,这些野生动物也适应了这种农田耕作的节律,适应了它们的生活里边就需要这样固定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尺度里我们和野生动物之间相互适应的一个过程。
我们遵循了这种传统农耕的种植规律,也就保护了农田与身处其中的野生动物之间共存的关系。
多样种植不仅能撑起一顿火锅,还能撑起一片农田
在一小块农田里,我们种了很多种不同的作物。
菊花脑、雪菜、蚕豆、香菜、茴香……各种作物交错生长,像一块五彩斑斓的生态拼图。
分版块种植不同种类作物
之所以选择多作物种植,一方面是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种类的食材,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农耕智慧的回归。
这样的种植方式,其实和我们传统农家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很像——不是整齐划一的单一作物大田,而是各种蔬菜作物混合种植的版块形状。
为不同种类作物做指示牌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单一作物的种植会需要更多的管理才能维持农田的稳定。比如说,如果一块地全都种植同一种作物,就很容易长虫子,土壤也很容易营养不平衡。因为植物它也是有偏好的,它喜欢吸收哪种营养,它就总是吸收这种营养,土地里的这种营养就会越来越少。
而当我们让多种作物轮换种植时,就像给土地安排了一份营养均衡的"食谱",避免了单一养分过度消耗的问题。同时,多样化的作物本身也对改善土壤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之前我们会在这片农田里种植一些豆科植物,它们能把空气中的氮固定到自己的身体里边,再反馈到土壤里,成为土壤恢复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我们在本土区的农田里复制了这种更传统的种植模式。这种“版块化”种植,恰恰是野生动物更熟悉的农田景观。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观察它们如何适应和利用这样的环境。
看似凌乱,实际是未知的秩序
在这片农田里,除了给野生动物友好外,我们也留出了一些小的版块,让野生植物自由生长,长出来什么就是什么。
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野草,实际上在我们的农田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形成了交错的花期序列,极大地丰富了农田的昆虫多样性。比如早春开花的野草,就可以为三月份苏醒的昆虫提供关键的食物来源,而夏季开花的种类则会继续延续这份生机。
这种持续的花期保障了各类昆虫的生存需求。我们必须有更多样的植物才能承载更多样的昆虫,从而才能形成一个更复杂的系统。
越复杂的系统,就越稳定,就越安全。
随着昆虫种类的增加,自然天敌也随之而来:青蛙、蜈蚣、鸟类都会来觅食。这些捕食者的存在形成了天然的"生物防控网",把虫害控制在了安全的水平范围内。
这种生态平衡的关键在于"多样性带来稳定性"的原理。当农田生态系统足够丰富时,各物种之间会形成复杂的制约关系。害虫不会完全消失,但也不会爆发成灾;益虫不会独占资源,而是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存。
多种多样的作物以及野生植物就是这个系统的基石,它们不仅为昆虫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更通过延长花期、丰富生境等方式,维系着整个农田生态网络的健康运转。
当我们友好地对待土地时
在荒野的保护中,我们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保护策略——就像保护雪豹这样的顶级掠食者,自然就能连带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但在农田和城市这样的人工环境中,情况截然不同:这里原本就不存在完整的生态金字塔,我们需要从零开始构建它。
而在这个构建过程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认识到:生态金字塔的底座不是鸟类或其他动物,而是土地本身。就像建造房屋要先打好地基一样,我们必须首先友好地对待土地。当我们友好地对待了土地,我们就拥有了生态金字塔最坚实的基座。
只要底座稳固,上层的生态结构往往会自然形成。健康的土地会自发吸引微生物、植物、昆虫,继而吸引更高级的如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这个过程不需要人为刻意引进物种,就像我们无法强行"建造"一座森林一样。土地拥有惊人的自我修复和自组织能力,只要给予适当的条件,生态金字塔的各层级就会像雨后春笋般自然涌现。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2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