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被野菜“放倒”了,这次是“一支箭”

春夏时节,不少野菜生长于户外,热衷于去户外“打野”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手握“野菜图鉴”,结伴“扫荡”公园、绿地,甚至催生了“挖野菜搭子”和付费体验活动。

结伴挖野菜:

这到底能不能吃啊?

4月初,在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草地上,一群年轻人三三两两地蹲在草丛间。他们手持小铲和篮子,拨开草丛,不时拿出手机里的“野菜图鉴”比对甄别。

“这棵个头儿可真大!这是蒲公英吗?它的叶子看起来不太像……”一个小伙子成功挖出一棵野菜,赶忙呼唤旁边的朋友一起来辨认。同行的几人纷纷掏出手机,打开不同的识别软件,竟然得出了4种不同的结果:野莴苣、蒲公英、苦苣菜、还阳参。

“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吃啊?”几个人一头雾水地商量着。

“这是苦菜,吃起来带点儿苦味。”一位大妈手提塑料袋,一边动作娴熟地挖着野菜,一边给出了答案。让大妈觉得有意思的是:“以前挖野菜的都是老头儿老太太,现在倒好,年轻人比我们还积极,也不管认不认识。”

“我们**组建了‘北京挖野菜群’,群里有70多人。**大家会分享挖野菜的点位,哪儿野菜多,我们就去哪儿‘打野’。”正在挖野菜的李女士说,“现在年轻人压力大,挖野菜既能接触自然,又能认识新朋友。上周我们在温榆河边收获颇丰,我还用挖的野菜包了一顿饺子呢。”

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在社交平台上,“挖野菜”已成为热门话题。某社交平台显示,近一个月跟“挖野菜”相关的笔记量激增,用户自发分享“城市野菜地图”“挖野菜攻略”,贴心地标注了公园、河岸、绿地、菜地的位置图,甚至还详细列出了最佳采摘时间。

用“一支箭”炖鸡汤

重庆一女子多脏器受损

一种名为“一支箭”的小草也是大众“打野”的目标之一。

不过,记者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近期收治了一名“一支箭”急性中毒患者,并因此导致横纹肌综合征、心脏及肝脏等多脏器受损,患者张女士中毒前食用了约150克“一支箭”炖煮的鸡汤。

据了解,其母亲也有食用,但吃得比较少,没有出现中毒症状。在经过相关治疗后,目前张女士的身体情况已经得到明显好转。

记者还通过新闻报道发现一些其他中毒事件:

“五指毛桃”

近日广东佛山的张婶(化名)一家6口喝了“五指毛桃煲鸡汤”。不料喝下“鸡汤”后1小时左右,全家人都出现视物模糊、头晕、乏力等症状,最终确定为断肠草中毒。断肠草全株有毒,之前有分别把它错认为“鸡血藤”“海风藤”“五指毛桃”“金银花”等食用导致中毒的事件发生。

洋金花

近日广州一对母子在路边小商贩处购买的中药煲汤,食用后中毒被送往医院,最终确认为洋金花中毒,洋金花就是曼陀罗。据王永义介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在几年前也收治过市民误食曼陀罗中毒的病人。记者留意到,有不少关于曼陀罗中毒的新闻报道,还有把曼陀罗籽泡酒后服用导致中毒的事件。

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来自广东省疾控局公布的消息,今年3月深圳市有人误食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发病1例,死亡1例,目前正是野生蘑菇的生长旺季,但也暗藏杀机,因此建议市民不要采摘、购买、食用野生蘑菇,一旦误食毒蘑菇中毒,务必立刻前往医院就诊。

“可食用野菜”被随意标注

城市野菜或有重金属

在社交平台上,部分帖子为追求流量,随意标注“可食用野菜”,却未提供任何专业指导。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史军提醒,挖野菜时对植物的识别务必谨慎。很多人依赖网上信息或手机识别软件来辨认野菜,很可能造成误判。

以荠菜为例,荠菜的叶形变化多,即便在野外同一处,开着相同花朵的荠菜植株,叶形也可能呈现多种形态。

史军说,更为关键的是,一些有毒植物与常见野菜在外观上相似,一旦误采误食,后果不堪设想。此前就曾发生过有人误把乌头草当作野芹菜食用,导致中毒身亡的悲剧。

“许多人奔着追求健康的目的去挖野菜,可实际上野菜所含的营养素未必优于普通蔬菜。相反,食用野菜存在诸多风险。”史军说,一些野菜中含有大量光敏物质、生物碱,若处理不当,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比如灰灰菜中含有光敏性物质,食用后可能引发严重的光敏皮炎。

而在城市公园、路边绿地里生长的野菜,由于环境因素,还可能含有重金属、农药残留。由此可见,挖野菜所带来的收益,与人们需要承担的风险相比,实在不成正比。

乱挖野菜破坏生态环境

还可能被罚款

除了食用安全问题,挖野菜的行为还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造成了破坏。荠菜、蒲公英、苦菜等野菜本身也是植被,在稳定区域土壤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若大量野菜被挖掉,其保土保水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大风天气极易引发扬尘。

北京农学院蔬菜专业副教授刘超杰说:“野菜之所以没有广泛种植,产量也不高,其口感、品质不佳是主要原因。此外,不建议市民去公园里挖野菜,有些公园浇灌用水是中水,未达到饮用水标准,食用后存在风险。”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因为挖野菜会破坏植被,也可能误伤绿化植物,多数公园其实都明令禁止挖野菜。按照《北京市公园管理条例》规定,游人游览公园禁止采挖植物等行为,一经发现执法人员可对其处以50元到100元的罚款。

对此,年轻人态度分化:有人坚持“体验至上”;也有人开始转向正规农庄或植物科普活动。这场从社交平台发酵的“野菜热”,也反映出在快节奏生活中,年轻人对自然的渴望。但如何与自然相处,还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

内容来源:央视网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2312.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21日 上午10:05
下一篇 2025年4月21日 下午1:00

相关推荐

  • 1秒钟,人体内就有100万个细胞死亡!“死法”还不一样…

    死亡似乎是一种纯粹的失去,但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大到细胞层面,死亡便呈现出不同且更为微妙的意义。单单定义什么才使一个细胞“存活”或“死亡”,就是一个挑战。 今天,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理解细胞消失的各种方式和原因,以及这些过程对生物系统意味着什么。细胞生物学家沙伊·沙哈姆(Shai Shaham)与播客主持人斯蒂芬·斯托加茨(Steven Strogatz)讨论了细胞…

    2025年2月18日
    13300
  • 这“懒洋洋”的叶片,如何转出巨大的电能?

    在广阔的田野上,浩荡的海水里,洁白的风车笔直挺拔,三个像飞机机翼一样的扇叶悠闲地转动。这慢悠悠的速度却能为整个地区供电,它是怎么实现的呢? 风力发电机的原理 以水平轴式三叶片风轮为例。 风车前端的三个大型叶片受风力作用开始转动,带动轮毂连着主轴,将扭矩传给齿轮箱,大齿轮缓慢转动,又带动小齿轮快速转动,产生增速作用,小齿轮驱动发电机中的转子在一个线圈内旋转而切…

    2025年4月7日
    5400
  • 养鸟人必看:养鸟注意这件事,鸟好,人也好!

    养鸟是一种充满乐趣的爱好,但同时也需要养鸟人付出耐心和细心。鸟儿的健康和幸福不仅取决于它们的生活环境,还与养鸟人的日常行为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养鸟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环境清洁与卫生。 一、清洁环境,为鸟儿打造健康家园 鸟儿的生存环境是它们健康的基础。一个干净、整洁的鸟笼是鸟儿生活的“小天地”,也是它们保持健康的关键。鸟笼的清洁工…

    2025年4月17日
    2100
  • 孩子咳嗽发烧,除了流感、支原体,这些病毒也要警惕!

    冬季儿童易患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除了比较常见的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病毒在流行。各类病原体感染后主要有哪些症状?该如何应对?出现了呼吸道混合感染该怎么办?孩子出现发热、咳嗽,哪些情况需要到医院就诊?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中心主任医师秦强一一解答。

    2024年12月14日
    19300
  • 因为困住无数船只,它“漫游”的水域叫“魔藻之海”

    马尾藻是漂浮生活的大型藻类,马尾藻属于褐藻门马尾藻科,是最大型的藻类,也是唯一能在开阔水域上自主生长的藻类。马尾藻不同于固定在海底岩石或其他物体上的海藻,它不喜欢冷水,以大“木筏”的形式漂浮在大洋中,直接在海水中摄取养分,并通过分裂成片,再继续以独立生长的方式蔓延开来,它们借助海水的力量,在海洋中漫游。 大量马尾藻聚集形成的马尾藻海位于大西洋,这片海域有三个…

    2024年12月31日
    19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