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鼠看《黑客帝国》:科学家如何绘制迄今最详细大脑“接线图”

一只小鼠安静地坐在实验室里,眼前闪过《黑客帝国》中尼奥躲避子弹的经典镜头。它的视觉皮层中,成千上万的神经元随着画面的闪烁而被激活,如同夜空中接连亮起的星辰。

小鼠一立方毫米的脑组织中的 1,000 多个大脑神经元的渲染图。(图片来源:艾伦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这一幕不仅是科幻电影的再现,更是一场真实科学实验的起点,科学家们研究了完成这些“光影表演”的神经元,首次绘制了哺乳动物大脑的最大规模“接线图”。

哺乳动物的大脑结构具有高度保守性,虽然小鼠大脑与人类大脑之间存在差异,但其神经元的信号传递规则、层级处理架构与人类高度相似。通过研究小鼠是如何观看《黑客帝国》等影像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视觉是怎么在大脑中形成的。

小鼠大脑皮层中的锥体神经元图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人脑约由860亿个神经元构成,每个神经元通过平均1000个突触与其他神经元连接。神经元由三部分构成:树突负责接收信号(类似天线),细胞体整合信息(如同处理器),轴突传递信号(相当于光缆)。

当视觉信号从视网膜传入大脑时,初级视觉皮层可以检测图像的朝向信息、颜色、运动方向、视野中位置等信息,之后初级视觉皮层会经过至少6级神经元的接力传递将视觉信息分发给多个更高级的脑区,由这些高级脑区进行分工细致的后续处理。这些高级脑区又会和更多脑区联系,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

一立方毫米脑组织:

20万神经元与5亿突触的密码

该研究基于一个名为MICrONS的国际合作项目,项目涉及众多科研团队合作研究,旨在通过对大脑算法进行逆向工程来彻底改变机器学习,使用高通量成像技术绘制皮层回路的功能和连接性,目的是提供对皮层功能基础计算原理的见解,以推进下一代机器学习算法。

MICrONS项目开发的可视化工具Neuroglancer界面图。

而在本次小鼠实验中,科学家们利用一立方毫米的小鼠脑组织,定位了20万个脑细胞(其中8.2万为神经元)、5亿个突触及总长4公里的神经纤维。该 “接线图”还首次大规模记录了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标志着连接组学(connectomics)的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小鼠,这种基因会让神经元在活跃时发光。

艾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审查神经元重建图。

他们先让小鼠观看两小时视频,包括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体育、动画和自然的片段,使用激光显微镜记录了其视觉皮层7.6万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随后将脑组织切成2.5万多片30-40 纳米厚的切片。然后这些组织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大约20万倍拍摄,产生总共近1亿张高分辨率的图像,逐层成像并合成3D图谱;最终用AI标注神经元、分支及突触,并将结构与功能数据匹配,形成了这种宇宙星系般绚烂的大脑神经图谱。

从基因组计划到脑计划:

未来的无限可能

基于电子显微镜数据的渲染,显示神经元在大脑皮层片段中的位置。(图片来源:哈佛大学)

虽然当前图谱仅覆盖小鼠全脑的0.2%,已耗费数名科研人员数年时间,要绘制完整脑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项成果如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端,为未来探索脑疾病治疗奠定了基础。

这一庞大且公开的数据集将助力揭示认知与行为的神经网络本质。在未来,这类图谱可能会催生出革命性应用。例如脑际接口技术、神经调控技术、人工智能发展记忆存储等。

随着脑图谱逐渐完善,我们正站在前所未有的伦理十字路口。这项技术既能精准定位大脑病灶,也可能让大脑成为透明的“数据金库”。

我们不禁反思:完全解析大脑是否会像《弗兰肯斯坦》的故事那样带来伦理困境?如果某天能数字化人类意识,那个“副本”是否具备人权?我们既要惊叹神经回路的精妙,也要警惕技术对人性本质的挑战。

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剧照

正如《黑客帝国》中尼奥凝视着绿色数据流的本质世界,人类对大脑的探索正在揭开意识最深层的“源代码”。如果意识只是生物电信号的复杂组合,那么人类引以为傲的创造力与情感,是否终究是神经递质演绎的精密程序?在解码大脑的道路上,我们既是手握红色药丸的觉醒者,也是编写自身存在意义的程序员。(编译:杨雨鑫)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088-x

https://phys.org/news/2025-04-scientists-mouse-brain-complex-galaxy.html

https://www.microns-explorer.or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790-w

https://apnews.com/article/brain-map-neurons-alzheimers-autism-1a4e9db0a86c082e10da9c154546c59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uron

作者:杨雨鑫

策划:刘颖 张超 李培元 杨柳

审核:宋坤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230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21日 上午10:05
下一篇 2025年4月21日 上午10:05

相关推荐

  • 喝全脂牛奶容易长胖?原来一直都错了!正确喝牛奶应该这样做→

    流言:“喝全脂牛奶容易发胖,不利于控制体重。” 相比于脱脂牛奶,全脂牛奶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所以很多人认为喝全脂牛奶容易发胖,不利于控制体重。 流言分析:并非如此。 长胖的核心原因在于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无论摄入何种食物,只要总能量摄入在合理范围内,就不会直接导致长胖。 具体到全脂牛奶也是如此,只要人体摄入的总能量控制合理,正常饮用全脂牛奶并不会导致长…

    2025年4月16日
    2700
  • 未来农业的黑科技:绿色智能肥料如何让庄稼“吃饱不浪费”?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农民伯伯,每天扛着化肥袋子在田里挥汗如雨。但无论怎么施肥,总有一半肥料“不翼而飞”——要么被雨水冲进河里“喂鱼”,要么变成温室气体“上天”,甚至让土壤越来越“挑食”。这不仅是你的烦恼,更是全球农业的痛点。 不过,中国农业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搞了个大新闻!他们研发出一种“会思考”的肥料——绿色智能肥料。它能像“营养管家”一样,精准捕捉庄稼的需求…

    2025年3月16日
    9100
  • 北京提前花开了?现在开花,春天还能再开吗?

    审核专家:杨燕徽 北京海淀水务生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园林高工 这段时间在北京的公园里,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一些往常只有在春季才能看见的花,怎么现在就绽放了? 图片来源:千库网 在国家植物园内,往年应在元旦前后初放的腊梅“九英梅”,花期提前了约一个月。除了蜡梅,山桃、迎春等春花植物,也在这个有点温暖的初冬舒展花苞,这一现象,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拍照。 反季节开花是…

    2024年12月19日
    26900
  • 从设计默认值开始,给用户和产品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默认值是你的数字产品的默认基准设定值,这些填充设置的默认值虽然常常不多,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它更像是是设计师为设计作出一些基本的“决定”,帮助用户更快的让产品运行起来,上手使用。默认值对于产品和用户而言很重要,今天的文章,我们将会探讨设计师要如何设置默认值的样式、交互和字段细节,确保给用户和产品都能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2017年4月17日
    37603
  • “拉索”如何揭示银河系的超能一面?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系列文章,邀请各领域院士就我国当下热点科技问题给予权威解答,服务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提升科研科普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科普力量。#千万IP创科普 宇宙,这个浩瀚无垠的空间,自古以来就激发…

    2025年3月27日
    5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