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鼠安静地坐在实验室里,眼前闪过《黑客帝国》中尼奥躲避子弹的经典镜头。它的视觉皮层中,成千上万的神经元随着画面的闪烁而被激活,如同夜空中接连亮起的星辰。
小鼠一立方毫米的脑组织中的 1,000 多个大脑神经元的渲染图。(图片来源:艾伦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这一幕不仅是科幻电影的再现,更是一场真实科学实验的起点,科学家们研究了完成这些“光影表演”的神经元,首次绘制了哺乳动物大脑的最大规模“接线图”。
哺乳动物的大脑结构具有高度保守性,虽然小鼠大脑与人类大脑之间存在差异,但其神经元的信号传递规则、层级处理架构与人类高度相似。通过研究小鼠是如何观看《黑客帝国》等影像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视觉是怎么在大脑中形成的。
小鼠大脑皮层中的锥体神经元图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人脑约由860亿个神经元构成,每个神经元通过平均1000个突触与其他神经元连接。神经元由三部分构成:树突负责接收信号(类似天线),细胞体整合信息(如同处理器),轴突传递信号(相当于光缆)。
当视觉信号从视网膜传入大脑时,初级视觉皮层可以检测图像的朝向信息、颜色、运动方向、视野中位置等信息,之后初级视觉皮层会经过至少6级神经元的接力传递将视觉信息分发给多个更高级的脑区,由这些高级脑区进行分工细致的后续处理。这些高级脑区又会和更多脑区联系,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
一立方毫米脑组织:
20万神经元与5亿突触的密码
该研究基于一个名为MICrONS的国际合作项目,项目涉及众多科研团队合作研究,旨在通过对大脑算法进行逆向工程来彻底改变机器学习,使用高通量成像技术绘制皮层回路的功能和连接性,目的是提供对皮层功能基础计算原理的见解,以推进下一代机器学习算法。
MICrONS项目开发的可视化工具Neuroglancer界面图。
而在本次小鼠实验中,科学家们利用一立方毫米的小鼠脑组织,定位了20万个脑细胞(其中8.2万为神经元)、5亿个突触及总长4公里的神经纤维。该 “接线图”还首次大规模记录了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标志着连接组学(connectomics)的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小鼠,这种基因会让神经元在活跃时发光。
艾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审查神经元重建图。
他们先让小鼠观看两小时视频,包括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体育、动画和自然的片段,使用激光显微镜记录了其视觉皮层7.6万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随后将脑组织切成2.5万多片30-40 纳米厚的切片。然后这些组织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大约20万倍拍摄,产生总共近1亿张高分辨率的图像,逐层成像并合成3D图谱;最终用AI标注神经元、分支及突触,并将结构与功能数据匹配,形成了这种宇宙星系般绚烂的大脑神经图谱。
从基因组计划到脑计划:
未来的无限可能
基于电子显微镜数据的渲染,显示神经元在大脑皮层片段中的位置。(图片来源:哈佛大学)
虽然当前图谱仅覆盖小鼠全脑的0.2%,已耗费数名科研人员数年时间,要绘制完整脑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项成果如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端,为未来探索脑疾病治疗奠定了基础。
这一庞大且公开的数据集将助力揭示认知与行为的神经网络本质。在未来,这类图谱可能会催生出革命性应用。例如脑际接口技术、神经调控技术、人工智能发展记忆存储等。
随着脑图谱逐渐完善,我们正站在前所未有的伦理十字路口。这项技术既能精准定位大脑病灶,也可能让大脑成为透明的“数据金库”。
我们不禁反思:完全解析大脑是否会像《弗兰肯斯坦》的故事那样带来伦理困境?如果某天能数字化人类意识,那个“副本”是否具备人权?我们既要惊叹神经回路的精妙,也要警惕技术对人性本质的挑战。
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剧照
正如《黑客帝国》中尼奥凝视着绿色数据流的本质世界,人类对大脑的探索正在揭开意识最深层的“源代码”。如果意识只是生物电信号的复杂组合,那么人类引以为傲的创造力与情感,是否终究是神经递质演绎的精密程序?在解码大脑的道路上,我们既是手握红色药丸的觉醒者,也是编写自身存在意义的程序员。(编译:杨雨鑫)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088-x
https://phys.org/news/2025-04-scientists-mouse-brain-complex-galaxy.html
https://www.microns-explorer.or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790-w
https://apnews.com/article/brain-map-neurons-alzheimers-autism-1a4e9db0a86c082e10da9c154546c59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uron
作者:杨雨鑫
策划:刘颖 张超 李培元 杨柳
审核:宋坤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2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