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秋菊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王全桂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所有的孩子出生后,在有条件的地区必须要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目的是希望能够早期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以便进行早期干预。
所以一般在出生后48-72小时之内进行听力筛查,在出生后42天还可以进行听力复筛。然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在不同的月龄也可以进行听力学的诊断。
新生儿在出生的时候,实际上他的听觉系统已经基本上发育完成了,所以在新生儿出生48-72小时,就可以进行听力筛查。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新生儿听力筛查一般选用耳声发射(OAE),耳声发射产生于耳蜗,主要反映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如果耳声发射能够引出,就基本上认为孩子的听力是正常的。
同时我们还要通过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检测他的听觉传导通路。AABR技术的出现和使用,目的在于与OAE技术联合应用于筛查工作,全面检查新生儿耳蜗、听神经传导通路、脑干的功能状态。
这两种筛查结果都用“通过”或“未通过”来表示。一般而言,准确率都非常高,但仅使用耳声发射检测时,只能检测外毛细胞,发现不了内毛细胞、听觉传导通路的病变。若结合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准确度可以达到90%以上。
当然,新生儿听力筛查没通过,未必一定是耳聋。因为新生儿刚出生时耳道非常小,里面有很多羊水,且耳道通常处于关闭状态,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所以如果耳道有积液或中耳有积液,耳声发射就会表现为不通过,但这种不通过不一定意味着有耳聋的情况。
第一阶段的筛查可能是不通过的,孩子出生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然后进行复筛,可能就通过了。
因此,不通过并不意味着一定是耳聋,需要家长做到的就是密切关注他的问题,及时进行复筛。
在最早的时候,只做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从2007年开始倡导,新生儿要做听力和基因的联合筛查。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即使通过了听力筛查,随后到了三四岁、四五岁,也可能出现听力问题。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后来发现,比如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孩子,比如还有一些携带线粒体突变母系遗传基因的孩子,做物理的听力筛查是不能发现的。所以在做物理筛查的同时,取孩子的血样做基因检测,通过联合筛查就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所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通过几百万例的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发现,在物理筛查漏诊的孩子当中,能够帮助一部分孩子做到早期明确诊断,便于我们对这样的孩子给予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靶向干预和指导。
所以联合筛查已经成为我国的筛查模式,国际上也非常认可。
如果明确孩子有遗传性耳聋的情况,就要对他的耳聋程度进行分类,是轻度的、中度的,还是重度和极重度的,因为不同程度的耳聋,对语言发育的影响不同。
对于极重度的孩子,要及早进行干预,比如早期戴上助听器,3个月、6个月就可以戴上助听器,到8个月,或者按照标准,应该在12个月左右进行人工耳蜗植入,使他能够听到正常的声音,促进语言发育,这样不至于最终出现因聋致哑的情况,仍然可以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这是比较早期的一种干预方式。
如果这个孩子出生之后,他的听力还可以,语言也能进行发育,但是会有口齿不清的情况。即轻中度的耳聋,若对语言发育的清晰度有影响,就要进行言语康复。
还有一些耳聋,出现波动性听力下降,在医生指导下可能会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2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