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21日,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如期而至,主题为“科学防癌,健康生活”。癌症,这个令人心生畏惧的词汇,如今已成为全球健康的重大挑战。然而,癌症并非不可战胜。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防控理念的普及,我们逐渐揭开了癌症背后的真相:它并非单纯的命运捉弄,而是一个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
从科学认知到健康践行,从早期预防到规范化诊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这个宣传周,让我们一起聚焦癌症防治的核心知识,学习科学防癌的方法,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用知识驱散恐惧,用行动守护生命。这份宣传单将为您的健康导航,携手共筑抗癌防线,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一、癌症的基本知识
定义:癌症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 350 万,死亡病例超过 200 万,防控形势严峻。
常见类型:我国最常见的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子宫颈癌、甲状腺癌等。近年来,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等发病呈显著上升趋势,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发病原因:癌症的发生是人体细胞在外界因素长期作用下,基因损伤和改变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从正常细胞发展到癌细胞通常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致癌因素十分复杂,包括化学、物理和慢性感染等外部因素以及遗传、免疫、年龄、生活方式等自身因素。
二、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损害。如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情舒畅等,避免接触致癌化学物质,做好防晒措施等,可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通过定期体检、防癌筛查等手段,能够在癌症的早期发现病变,此时进行治疗,效果更好,生存率更高。对于高风险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吸烟者、有癌症家族史等人群,更应重视定期筛查。
三级预防:即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对癌症患者实施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同时注重心理疏导、营养支持和康复锻炼,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预防复发转移。
三、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
饮食方面: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全谷物和膳食纤维,减少精制糖摄入;避免油炸、腌制、烟熏等不健康烹饪方式,少吃高脂肪、高盐食物;控制肉类摄入,尤其是红肉和加工肉类,可适当多吃鱼、禽等白肉;避免食用霉变、过期食物,防止摄入黄曲霉毒素等致癌物。
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或者至少 7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跳绳、球类运动等,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肌肉力量训练,如仰卧起坐、俯卧撑、举重物等。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还能帮助控制体重,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
作息方面: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 7-8 小时的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因为长期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免疫力和内分泌系统,增加患癌风险。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期的精神压力。
戒烟限酒方面:吸烟是导致肺癌、膀胱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的主要原因,而过量饮酒则与肝癌、食管癌、胃癌等密切相关。因此,吸烟者应尽早戒烟,饮酒者应限量饮酒,男性一天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两个标准饮酒单位,女性减半。
四、癌症筛查的重要性及常见癌症的筛查方法
肺癌: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有肺癌家族史等)可进行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
乳腺癌:女性一般从 40 岁开始,每 1-2 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同时可结合乳腺超声检查。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女性,筛查年龄可适当提前,还可考虑进行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宫颈癌:已婚或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涂片检查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一般建议每 3 年进行一次宫颈涂片检查,每 5 年进行一次 HPV 检测。
结直肠癌:50 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一般每 5-10 年一次;此外,还可进行粪便潜血试验,每年一次,若结果阳性,则需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
五、总结
癌症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参与。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的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以及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我们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科学的方法为健康助力,共筑抗癌防线!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