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功为一名12岁患极罕见“肾上腺皮质癌”伴肝转移的男童实施了高难度肿瘤切除手术,创造了医学上的又一奇迹。这一儿童发病率仅为千万分之一的病例,不仅展现了我国医疗团队的精湛技术,更引发了公众对儿童罕见肿瘤的关注。
什么是肾上腺皮质癌?
肾上腺皮质癌是一种起源于肾上腺皮质的高度恶性肿瘤,肾上腺是位于两侧肾脏上方的三角形内分泌腺体,重量5~10 g,分泌着包括皮质醇、醛固酮和性激素在内的多种重要激素。当肾上腺的细胞发生恶性病变,不仅会形成迅速增长的肿瘤,还会因激素分泌紊乱引发一系列复杂症状。
统计数据显示,肾上腺皮质癌的年发病率约为0.5/百万~2/百万,在儿童群体中低至0.2/百万~0.3/百万,名副其实的“千万分之一”。这种肿瘤具有明显的年龄双峰分布特征——第一个高峰出现在5岁以下的儿童期,第二个高峰则在40~50岁的成年人期。儿童病例中约60%~80%属于功能性肿瘤(即能够分泌激素),常表现为性早熟、库欣综合征或男性化/女性化特征。
肾上腺皮质癌在儿童中多数初发症状表现为:体重异常增加或减少、血压升高、毛发异常生长、青春发育提前或延迟等,这些都很容易被家长甚至基层医生误认为是普通的生长发育问题。研究表明,从症状出现到确诊平均需要3~6个月时间,而这对于一种倍增时间短、进展迅速的恶性肿瘤来说,意味着可能错过最佳治疗窗口。
如何治愈肾上腺皮质癌?
手术切除是目前肾上腺皮质癌唯一可能实现治愈的手段,如本例所示,当肿瘤直径达15 cm并伴有肝转移和下腔静脉侵犯时,表明疾病已进入晚期阶段,治疗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手术难度堪称“刀尖上的舞蹈”。肾上腺位于身体深处,周围密布着大血管和重要器官——上方是膈肌和肺,内侧是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前侧是胰腺和十二指肠,下方则是肾脏。肿瘤增大后会挤压甚至包绕这些结构,使得分离过程如同在雷区“排雷”。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团队此次成功完成了三项关键操作:整块切除原发肿瘤、切除肝转移灶以及重建受损的下腔静脉。下腔静脉作为人体最大的静脉干,一旦破裂可能导致致命性大出血,而儿童血管更为纤细脆弱,对缝合技术要求极高。手术团队凭借丰富经验和精湛技术,成功将肿瘤精准剥离,后又完成了破损下腔静脉的重建。
尽管手术成功,肾上腺皮质癌的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不同于常见的儿童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对化疗的高度敏感性,肾上腺皮质癌对传统化疗药物反应率不足30%。米托坦作为唯一获批的靶向药物,虽能抑制皮质醇合成并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但存在治疗窗窄、不良反应多等问题,儿童用药经验尤为有限。放射治疗在肾上腺皮质癌中的应用也存在争议,主要作为姑息治疗或切缘阳性患者的辅助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儿童肿瘤与成人肿瘤在生物学特性上存在本质差异。儿童肿瘤多源于胚胎残留组织或发育异常,生长迅速但对治疗敏感;成人肿瘤则多为环境因素长期作用导致的基因突变累积结果。这种差异使得儿童罕见肿瘤的治疗不能简单套用成人方案,需要专门的儿童肿瘤中心进行评估。我国目前已建立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等在内的多家儿童肿瘤诊治中心,为这类特殊患者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服务。
如何警惕儿童罕见肿瘤的早期信号?
以下症状需要特别关注:持续性或无法解释的疼痛(尤其是夜间痛);体重减轻或增长停滞;异常出血或瘀斑;眼部出现白色瞳孔反射(白瞳症);持续发热无感染证据;平衡能力或行为突然改变;发育速度异常(过早或过迟)。这些“警示信号”虽非肿瘤特有,但若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并考虑进行深入检查。建议家长定期为孩子测量身高体重并记录发育情况,这些基础数据在发现异常时极具参考价值。
回望这个12岁男孩的救治故事,我们既为现代医学的进步感到振奋,也应清醒认识到罕见病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每一次“千万分之一”的成功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医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也考验着医疗体系对弱势群体的守护能力。对于公众而言,提高健康素养、了解疾病信号、保持科学态度,才能在面对健康危机时做出最优决策。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