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4月15—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为进一步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本刊特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开展征文活动,并遴选优秀文章,以飨读者。
老张最近吃饭总感觉“噎得慌”,尤其是吃馒头、米饭时,食物仿佛卡在胸口下不去。起初他以为是年纪大了消化不好,直到连喝水都困难时才去医院检查,结果被诊断为食管癌中期。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食管癌早期症状隐蔽,很多人误以为是“胃病”或“咽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食管癌的面纱,教您如何识别风险、科学预防。
▉ 这些症状可能是食管癌“警报”
吃干饭、馒头时需要喝水帮助吞咽?经常感觉胸口后面有东西堵着?反酸水次数比去年明显增多?最近3个月体重莫名下降超过2.5 kg?吃饭时总感觉食物下得很慢?如果已经中招2条以上,建议尽快到消化内科就诊。早期发现食管癌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 八大高危因素,你占了几条
1.高温饮食伤害:65℃以上的热饮会直接灼伤食管黏膜(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65℃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火锅、热汤、现泡热茶是常见隐患,长期反复烫伤可能诱发癌变。
2.腌制食品危害:咸鱼、腊肉、泡菜含大量亚硝酸盐,烧烤、熏制食品含苯并芘等致癌物,建议每周食用不超过1次。
3.烟酒双重打击:吸烟者患病风险增加3~8倍,酒精会溶解烟草中的致癌物,两者协同作用危害更大。
4.不良饮食习惯:进食过快增加食管负担,暴饮暴食导致胃酸反流,睡前3小时内进食危害大。
5.反流性疾病:胃酸反复刺激食管下段,可能发展为Barrett食管(癌前病变),夜间反流尤其危险。
6.营养失衡:缺乏维生素A、B2、C、E,微量元素硒、锌不足,新鲜蔬果摄入过少。
7.口腔卫生差:龋齿、牙周病增加细菌感染风险,口腔细菌可能随食物进入食管,所以建议每半年洗牙1次。
8.遗传易感性:有家族史者风险增加3~4倍,尤其某些基因突变携带者,高发地区居民需特别注意。
▉ 确诊食管癌需要做哪些检查
1.胃镜+活检:诊断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病变并取组织化验。
2.钡餐造影:喝下钡剂后拍X线片,显示食管狭窄或充盈缺损。
3.CT/PET-CT:评估肿瘤侵犯范围和转移情况。
4.超声内镜:判断肿瘤浸润深度。
▉ 科学预防,守护食管健康
1.饮食篇:不要追求“趁热吃”,确保入口食物<60℃,热汤热茶晾5 min再喝,吃火锅时准备个“降温碗”。用新鲜香菇代替腊肉提鲜,自制低盐泡菜(盐量减半,加蒜杀菌),烧烤时先用柠檬汁腌制,减少致癌物。
2.生活习惯篇:减少抽烟,每周设立“无烟日”。细嚼慢咽,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睡前3小时不进食。
3.筛查篇:40岁以上建议胃镜检查,高危人群每年1次胃镜检查+食管脱落细胞检查,出现症状及时就医不拖延。
健康从“食”开始,食管癌虽凶险,但可防可治。记住持续的吞咽不适绝不是小事!早筛查、早诊断,就能多一份治愈的希望。
(作者: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 方芳)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2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