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17日,我国科学家正式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其最大深度达到5382米。位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当江水流经西藏派乡后,河道显著收窄,并围绕南伽巴瓦峰形成壮观的马蹄形大拐弯。江水在此处急流而下,最终注入印度境内。
为纪念这一自然奇观,国务院于1998年10月正式命名从西藏派乡至青藏高原南麓的峡谷段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国科学家在探索这一世界最深峡谷的过程中,历经艰辛,取得了显著成果。
探险之路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至今保持着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即地球最深的峡谷。在青藏高原这一世界屋脊之上,既矗立着世界最高峰,亦藏着世界最深的河流峡谷,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奇观。
据国家测绘局1999年公布的数据,雅鲁藏布大峡谷平均长度为504.64千米,深度达2268米,谷底最深处更是惊人地达到6009米,而平均宽度为113米,最窄处仅有35米。这一壮观的峡谷地貌,实则在一万年前便已形成当前规模。然而,其深邃、险峻、狭窄且多雨的特点,给科学考察带来了极大挑战。
早在1973年,以关志华、杨逸畴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从西藏派乡启程,拉开了大峡谷地区科学考察的序幕。面对陡峭山势,科学家们不得不翻山越岭,最终抵达扎曲。此后,中国科学家多次深入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
1994年4月17日,我国科学家依据过往考察资料,经过严谨计算与分析,首次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并由新华社向全球宣布了这一重大科学发现。为进一步证实其无与伦比的地位,科研人员以南迦巴瓦峰(7782米)和佳拉白垒峰(7234米)之间的峡谷为基准,结合一比五万地形图和航测图,进行了标准剖面与两条比较性剖面的测量。结果显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切开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深度超过5000米,最深处更是达到5382米。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高登义指出,在1973年至1994年间,先后有近两百名科学家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考察,取得了诸多成就。然而,峡谷中的一处大拐弯地段,两端约一百至二百公里范围内地形极为陡峭,仍需进一步探索。该险峻的峡谷拐弯处,作为其核心河段,因地势极为复杂,至今人类未能踏足,其内含的科学奥秘也一直是个未知。1998年,科学家高登义及其团队对这片神秘地带抱有浓厚兴趣。
怀揣着开创中国人探险新纪录的情怀与梦想,从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他们精心组织并实施了从白马狗熊至甘代沿河谷的考察活动。整个考察队细分为三支小队及一个瀑布专项分队,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圆满完成了这次意义非凡的探险任务。此次探险壮举,因其科学价值与开创性,被评选为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之一。
大峡谷的奥秘
高登义强调,此次穿越对科学研究而言意义非凡。首先,大峡谷作为中国的三大基因库之一,其科研价值无可估量。其次,这一地区的水汽输送机制对气候环境及人类活动有着深远影响,是科学研究的宝库。再者,大峡谷内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大峡谷内部环境纯净,景色壮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点,使其成为青藏高原向内陆输送水汽的关键通道。印度洋的暖湿水汽,随着西南季风源源不断地涌入,为藏东南地区带来了独特的气候特征。
尽管北半球热带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北界通常位于北纬23.5度,但在大峡谷地区,这些气候带和自然带却向北推进了5.5度,直至北纬29度,堪称世界之最。这一水汽通道作用,使得大峡谷的高山南北坡均呈现出从热带到北极的多样化气候带和自然带分布,叶笃正院士更是将其誉为“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缩影”。
此外,水汽通道还滋养了季风性海洋性冰川,使得冰川与森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大峡谷还是古老物种的庇护所,这里保存了大量古老物种,如苔藓植物藻苔、裸子植物百日青等,被誉为“活化石”的宝库。
在水资源方面,大峡谷所在河流是我国第五大河,其水力资源蕴藏量仅次于长江,位居全国第二。这里的天然水蕴藏量高达6881万千瓦,单位河段水能蕴藏量更是达到13.86万千瓦/公里,稳居世界同类河流之首。
大峡谷内动植物、微生物等物种资源繁多,堪称“五种资源的宝库”与“植物类型的天然博物馆”,其科研价值与生态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来源:《光明日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官网、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官微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