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季|你以为的“菜鸟”,可能真的不菜

在观鸟爱好者的圈子里,通常会用“菜鸟”指代那些十分常见的鸟类。“菜鸟”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并不畏人,但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它们。大多数情况下,“菜鸟”因为太过常见以至于我们会主动忽略它们的存在。面对人类的习以为常,“菜鸟”们或许并不感到遗憾。

相较于被我们关注,它们更喜欢观察我们:早上八点,一群麻雀已经在地铁站口附近的栏杆上等候多时,快要迟到的上班族大口吃着早餐,而掉在地上的碎屑下一秒就被麻雀们哄抢而光,这熟悉的一幕丝毫不会引起人群的注意,麻雀们就在我们眼皮底下闷声发着“大财”。

城市“菜鸟”:麻雀;图片©原野

当大多数鸟类还在将人类视作威胁,唯恐避之不及时,麻雀们却反其道行之,主动打起了人类的主意,这种策略显然更适合在城市化的时代进程中更好地生存下去,麻雀的种群数量由此得到发展,继而成为城市中最常见的“菜鸟”之一。(保护城市鸟类,从数数开始)

“菜鸟”的“菜”代表的是物种演化过程中的一次巨大成功,只有那些能够快速适应全然不同且日新月异的城市环境的物种,才能拥有“菜”的称号。

“菜鸟”之才

现代化城市的出现只有不到300年的历史,而物种演化动辄要以万年为单位,物种演化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环境的剧变。况且城市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对于其他生物而言可能不太友好,因此适应城市生活对于包括鸟类在内的野生动植物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从来不缺少新的机遇,而成为“菜鸟”的关键就是能够在新环境中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实现种群的快速发展

城市环境中的珠颈斑鸠;图片©原野

同麻雀一样,珠颈斑鸠也是城市鸟类里的“菜”中“菜”,它们暗灰色的羽毛在城市环境中已经不能再低调了,唯一称得上华丽的珍珠“披肩”不仔细看也很难发现。绝佳的保护色让珠颈斑鸠可以自信大胆地出现在以水泥灰为主调的城市里的各个角落,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资源。

阳台筑巢的珠颈斑鸠;图源网络

珠颈斑鸠以“随地大小蛋”著称,它们的巢可能会出现在任何意想不到的位置:阳台的防盗窗、窗台的花盆、空调外机的缝隙,甚至是挂阳台上忘记收回来的衣服里……几根树枝搭建的“毛坯房”就能满足珠颈斑鸠繁育的基本需求,这种低成本的投入能够有效抵御城市中不确定性的风险,实现高效的繁殖。

珠颈斑鸠在阳台衣服中的巢;图源网络

灰椋鸟丝光椋鸟在城市中也很常见。椋鸟是一类群居性的鸟类,通常在树洞中繁殖。然而城市中并没有太多自然的树洞,椋鸟们开始探索和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城市建筑外墙上预留的空调孔及通风口尺寸大小刚好满足椋鸟繁殖的需求,而且不同朝向、不同楼层可供选择数量很多,可供集体入住。居民小区很快就成了城市中椋鸟们重要的繁殖区域。

利用建筑外墙空调孔洞筑巢的灰椋鸟;图源网络

类似的还有城市中较为常见的红隼游隼,在自然条件下它们通常会在高耸的崖壁平台上筑巢,而在城市中,它们会利用高层建筑的楼顶以及外墙放置空调设备的平台筑巢繁殖。

高层建筑平台繁殖的红隼;图源见水印

除了巢址,很多城市“菜鸟”在巢材的选择上也做出了改变。白头鹎一般会选择较细较软的植物纤维编制碗状的巢,而喜鹊更喜欢较粗的干枯树枝搭建球状的巢。

白头鹎“碗状”鸟巢;图源:博物

但在城市中,人工材料比自然材料更为丰富,人们发现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区域的白头鹎会更多选择塑料膜、化学纤维作为巢材,而喜鹊会选择晾衣架、铁丝等人工材料。(Avian Res | 城市中的生存智慧:白头鹎对人工巢材的利用)

利用塑料、纸片等人工材料的白头鹎鸟巢; 图源:Avian Research

繁殖是生物的头等大事,它们理应选择最稳妥的方式保证繁殖的顺利进行,可是城市“菜鸟”们却选择不断做出改变以应对新的挑战,并且尝试与人类共存。

这样冒险的做法不禁让人联想到《共生关系》中描述的“南美洲生活的一些鹳为了防范浣熊等天敌的捕食,会将巢建在有鳄鱼生活的沼泽里,即便鳄鱼也会吃掉一些跌落的幼鸟”。鸟儿选择与人类比邻而居是出于权衡利害后的主动选择,还是迫于城市环境的匮乏而做出的无奈之举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这种冒险的繁殖方式确实在城市中获得了成功。

那我们如何为鸟儿提供帮助,让它们少一些在城市中的冒险繁殖呢?

我们可以尝试为城市里的鸟类提供一些相对更自然的巢材,例如将棉麻纤维、宠物绒毛等收集起来放置在阳台或小区花园,供筑巢鸟类选择。

灰喜鹊使用志愿者提供的人工巢材;图片©红山森林动物园“菜鸟”调查

“菜鸟”们的成功案例让我们看到了物种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以及自然生物与人类社会共存的可能。与此同时,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即便是“菜鸟”当影响生存的关键因素发生质的改变也会面临种群的快速消失。

但是目前我们对于城市鸟类繁殖行为的研究并不充分,城市中有哪些种类的鸟类筑巢繁殖,不同鸟类选择巢址、巢材的偏好,不同鸟类繁殖育幼的自然行为都是亟待研究和了解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试着梳理和总结“菜鸟”的成功经验,这或许可以为城市化对鸟类繁殖有哪些影响,哪些城市空间可以被更多的鸟类利用,如何为更多鸟类创造更友好的生存和繁衍的环境等更宏观的问题提供灵感和思路,进而推进城市鸟类多样性构建和保护。

不“菜”的鸟也很重要

并非所有的鸟类都能适应城市生活,其实大多数的野生鸟类都不能。许多依赖单一生境的鸟类,例如在湿地芦苇环境中生活的震旦鸦雀、依赖山林生境的仙八色鸫、在芡实水塘中繁殖的水雉以及喜欢在农田中生活的黄胸鹀,它们注定无法像“菜鸟”一样在高度人工化的城市环境中生存。

芦苇丛生境中的震旦鸦雀;图片©原野

面对城市持续的建设和扩张,会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的物种要面对城市生存的严峻挑战,它们将何去何从?

鸟类在努力适应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城市的发展也应该去适应鸟类的需求,双向奔赴才是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之道。因此城市的发展需要保留自然的湿地、完整的山林和健康的农田,复杂性是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稳定的重要因素。野生动物在城市中的繁衍无疑是健康城市的重要指标,丰富的环境类型对于鸟类和我们自己都有好处。

城市已经成为陆地上最显著,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城市是一种自然之中而不是自然之外的存在。当自然生态系承受巨大压力时,我们的城市可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没错,就是现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195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16日 上午10:07
下一篇 2025年4月16日 上午10:07

相关推荐

  • 这种“红包”又痛又肿,硬挤真的很危险!了解这些少跑医院→

    要说痛得印象深刻的皮肤问题,除了带状疱疹外,估计就是火疖子了。 火疖子是常见的皮肤感染,发作很快,有的几小时就出现了,有的几天内会初具规模。得过火疖子的人,都不想再碰到它了。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火疖子是个什么问题以及怎么用科学的手段拿捏它。 火疖子是什么? 是皮肤上火吗? 有人会认为,火疖子顾名思义就是皮肤上火后长的疖子,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不要望文生义…

    2025年4月2日
    4400
  • 它的曾曾曾曾曾曾孙又长回了它的模样?这片湖里的生物,一直被困在同一年里

    每年的 2 月 2 日,北美地区都会迎来传统节日——土拨鼠日(Groundhog Day)。人们通过观察土拨鼠是否看到自己的影子,来预测春天何时到来。而在电影《土拨鼠之日》中,男主角菲尔·康纳斯(Phil Connors)陷入了时间循环,无论如何努力,每天醒来都会回到这一天。 这种“鬼打墙”般的经历听起来像是电影中的荒诞设定,然而,大自然中其实也有类似的现象…

    2025年2月14日
    9800
  • 粗细不及头发十分之一,但它们的缺陷科学家“一照便知”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张昊(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在爱迪生的故事中,我们熟知他通过千百次的实验,终于发现了耐用的灯丝,为近代工业文明带来了第一束“光”。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实验中使用绵竹纤维烧成的碳丝,在无意中揭开了近代新材料——碳纤维的篇章。 爱迪生与灯泡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碳纤维是什么? 碳纤维是由有机纤…

    2024年12月17日
    20000
  • 这10个饮食习惯,正在悄悄偷走你的寿命!很多人还不知道

    你的一天是不是这样开始的:清晨匆忙出门,顺手抓一块饼干当早餐; 中午赶工扒拉几口饭,5 分钟解决战斗; 深夜加班后,再来一顿重口味宵夜…… 这些看似“当代生存标配”的饮食习惯,可能正悄悄偷走你的寿命。《柳叶刀》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不良饮食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 1100 万[1] 。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 10 个折寿饮食习惯,用科学证据告诉你:有些“吃法”,可能比…

    2025年4月1日
    4500
  • 这“懒洋洋”的叶片,如何转出巨大的电能?

    在广阔的田野上,浩荡的海水里,洁白的风车笔直挺拔,三个像飞机机翼一样的扇叶悠闲地转动。这慢悠悠的速度却能为整个地区供电,它是怎么实现的呢? 风力发电机的原理 以水平轴式三叶片风轮为例。 风车前端的三个大型叶片受风力作用开始转动,带动轮毂连着主轴,将扭矩传给齿轮箱,大齿轮缓慢转动,又带动小齿轮快速转动,产生增速作用,小齿轮驱动发电机中的转子在一个线圈内旋转而切…

    2025年4月7日
    3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