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扶持畜牧业、渔业稳定发展”“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深远海养殖是树立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的重要途径,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指出:挺进深蓝,良种先行。
图1 雷霁霖院士引进大菱鲆带动海水养殖第四次浪潮(黄海水产研究所供图)
图2早期海上养殖网箱 黄海水产研究所提供
三十年跨越,面积、产量双突破
我国海水鱼良种培育工作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尽管起步较晚,但经过科技工作者近30年的努力和付出,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8年引进挪威重力式网箱后,经过“十三五”期间的技术积累,“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水养殖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技术成熟、经济适用的重力式网箱为主,桁架类网箱为辅,养殖工船为探索的发展格局,深蓝生产体系日渐形成。
据渔业年鉴统计,2023年,全国深远海养殖水体达5660万立方米,产量47万吨,分别是“十三五”初期的5.5倍和4倍。深远海养殖产量占海水鱼类养殖产量的1/4。“十四五”期间深远海养殖产量保持年均26%的增幅高速增长,远超其他任何一种养殖模式,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引擎。
图3 蓝钻1号深海养殖网箱
(山东海洋明波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刘成磊供图)
图4 经海1号深海智能网箱 黄海水产研究所提供
2024年海水鱼养殖新品种达到23个,加上虾、蟹、藻、贝类等,我国自主培育的水产新品种已有300多个,包括大黄鱼“甬岱1号”“富发1号”、金鲳“晨海1号”以及石斑鱼“金虎杂交斑”等。这些新品种已成功进入市场,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与此同时,养殖模式不断优化,多地采用陆基育苗、海陆接力养殖模式,使养殖品种始终处于最适宜环境,实现全年高效养殖。
图5 金虎杂交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田永胜研究员提供)
目前,我国已审定和推广水产新品种283个,建立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900多家,培育水产种业生产主体2.1万余家,年提供苗种6万亿尾(粒)以上,种业产值800多亿元,初步建立了“保育测繁推”相结合的现代水产种业体系。
良种先行,构建现代水产种业体系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是渔业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尽管我国深远海养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适养品种偏少、种源进口依赖度高等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源头抓起,实施“蓝色种源”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强海水鱼类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保存,挖掘优异种质资源,为良种培育提供种质基础。
立足当下,如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
一是实施“蓝色种源”保护工程。建设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对地理标志品种开展基因图谱绘制和种质特性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在主要养殖区设立原位保护区;推动成立水产种业创新联盟,共建共享种质资源数据库。
二是深化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强水产种业创新攻关,自主选育大黄鱼、虹鳟等适宜深远海养殖的水产良种。
图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库(黄海水产研究所杨晓萌老师供图)
三是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化、现代化的种苗繁育基地。加强繁育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提高种苗繁育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渔业种业产业园、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建立种业质量追溯体系。
近年来,我国在水产种业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殿昌的团队培育的卵形鲳鲹“鲳丰1号”新品系,厦门大学教授柯才焕团队培育的绿盘鲍新品种,被誉为“中国大鲍”,已实现部分出口。
图7 厦门大学教授柯才焕团队培育的绿盘鲍新品种
(厦门大学游伟伟老师供图)
政府也正加大对水产种业的资金投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引导。同时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培育优良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水产新品种。
未来,希望在水产种业创新捷报频传,让“蓝色粮仓”建设成果更丰硕,百姓菜篮子的高质水产品更丰盈。
作者:刘雅丹 研究员 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科学性审核:杜美荣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
策划:武玥彤
编辑:田新宇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