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天文学,一场正在进行的“双向奔赴”

“我们可能正站在类似上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和本世纪初互联网的历史节点。”日前,谈起人工智能(AI)对天文学的影响时,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天眼(FAST)原首席科学家李菂,作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比喻。

4月7日-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之江实验室共同举办的“人工智能赋能的天文学开放科学会议”在浙江杭州开幕,为期三天的活动集聚了来自全球22个国家,240余位天文台、高校、研究机构等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

在多式多样的讨论中,AI将如何带来颠覆性变革,成为反复思考的议题。与此同时,国内外天文学家们正在探寻更紧密的合作,也成为会议传递出的一大积极信号。

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探寻宇宙的方式?让我们站上“前沿”,随着天文学家们的眼光,畅想未来。

AI与天文学,一场正在进行的“双向奔赴”

在之江实验室的楼顶,正矗立着一双仰望星空的AI“眼睛”——

李菂教授提出并和之江实验室团队共同研发的“相场望远镜”,已经进入系统调试和环境检测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前,会收集到首批天文信号。

据介绍,这只AI“眼睛”,看得快、看得远、看得广,还拥有自主判断和筛选的能力。

“在人类眨眼的瞬间,它可以记录下整个星空的变化。”李菂介绍。传统天文望远镜如同“狙击枪”,聚焦特定天区;相场望远镜则更像“广角镜头”,以亚毫秒级速度扫描全天四分之一区域,捕捉以快速射电暴为代表的等转瞬即逝的动态宇宙现象。

人工智能和天文学的“双向奔赴”,正体现在天文领域大量的数据处理需求。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天体物理研究所的天文学家Carlos Gutierrez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天文学与丰富多元的AI模型就是天作之合。”他解释,AI能够整合来自地面和太空望远镜的数据,极大提升了天文观测的效率。

以之江实验室研发的相场望远镜为例,在自主“摄影”时,它每秒都会产生数千张图像,远超人工处理极限。“过去,两个学生熬夜,可以分析一万张图,现在AI一天能处理百万张,且错误率更低。”李菂表示,“这样的‘高效助手’,能帮助我们抓住时间,拓展动态宇宙观测的时间前沿。”

颠覆性变革下,未来有哪些科学畅想?

“但AI的价值远不止于‘工具性辅助’,未来可能5年,可能10年,它会从‘助手’变为‘提问者’,带领人类触及未知维度。”李菂说道。

这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的想法不谋而合。开幕报告中,他提出,在AI时代,它不仅仅帮助我们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它还帮助我们生成以前从未解决过的问题。“这是新技术的美妙之处。”

而人工智能“提问者”角色的变化,正在模糊人类与机器合作的边界。“引发质变的,可能是我们没有预想过的设备或研究模式,甚至是‘新研究主体’的诞生。”李菂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预测,也许未来的研究机构可能由“人机混合体”主导,或是虚拟的AI集群,它们将提出人类难以构想的问题。

这种颠覆并非空谈。曾有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喂”给AI天体运动的数据,这位“二进制”领域的哥白尼,在未接受过经验知识教育的情况下,就能自主推导出“日心说”的模型。李菂笑言:“未来某篇论文的署名,也可以是一只猫,以及它背后的深度学习大模型。”

时代下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未来畅想下,当“好奇的猫”,也拥有了“认知平权”,有探索精神的年轻人们,也可以充分抓住机遇。

“AI可以把更多人带入科学领域,”利兹贝克特大学教授John Baruch表示,“有了AI的助力,年轻人们可以更‘轻松’地追求自己的兴趣。”

而对于如何面对AI带来的不确定性,李菂的回答很务实:恐惧毫无意义。越是年轻越要拥抱“工具”。他要求学生们在提交论文前,先通过几种大模型润色和修改。“不要忘记,手艺越好的工匠,运用‘工具’也会更得心应手。因为创造力、判断力和审美都属于人类。”

会议期间,之江实验室联合国家天文台共同研发的天文领域基础模型AstroOne、SpecCLIP恒星光谱基座模型、FALCO时域光变模型进行了集中“亮相”,平台、数据、模型、知识的全面共享将为天文领域科技合作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同期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的天文学开放科学白皮书》及“全球开放天文学研究计划”,进一步诠释了合作和开放的科研新范式——当各国天文学家们共同合作、资源共享,将合力探索更广袤的宇宙,保护原始的星空,以及为世界人民和广大青少年带来更多更有价值的科普资源……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1593.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12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4月12日 下午1:02

相关推荐

  • 海南大学夺冠!第三届“海科杯”海南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辩论赛圆满结束

    ; ; ; ; 12月22日,第三届“海科杯”海南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辩论赛决赛、琼渝高校辩论友谊赛暨颁奖仪式在海口圆满结束,经过决赛现场紧张而激烈的较量,最终,海南大学获得冠军,海南师范大学获得亚军,三亚学院获得季军。;;;; ; 辩论赛现场 ; ; ; ; 据了解,本届辩论赛以“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为主题。在琼高校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包括海南…

    2024年12月30日
    18400
  • 被称为“黑色黄金”,这种树在海南广泛种植→

    世界离不开橡胶 国防装备 航空航海 工农业生产 医疗卫生 …… 天然橡胶是四大工业原料中 ;;;; 唯一可再生的全球重要战略物资 ;;;; 被誉为“黑色黄金” ; 在海南 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橡胶林 据统计 海南的橡胶种植面积和 干胶产量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 橡胶树喜高温、高湿、静风和肥沃土壤,要求年平均温度26~27℃,…

    2024年12月14日
    20800
  • NASA等了11年的观测,竟被一根破裂的水管逼停了

    我们看过许多震撼的太阳图像,比如这张说不上是邪恶还是可爱的“太阳微笑.jpg”,以及很多动态高清的视频。 图片来源:NASA/GSFC/SDO 这些标志性的高清影像多来自太阳动力学观测台(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O)。自 2010 年升空以来,SDO 一直注视着太阳,它收集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大多存储在美国斯坦福的联合科学操作…

    2025年3月20日
    5200
  • 你敢相信吗?赤道附近也曾“寒冰刺骨”

    赤道附近的非洲安哥拉属热带草原气候,来到这里人们印象最深的是:热辣的太阳,空旷的稀树草原,强烈的紫外线和黝黑的居民——炎热,还伴有一点干旱。然而,就在这个现今十分炎热的地区,地质调查者发现了7.2亿年前冰川堆积形成的几百米厚的岩石—冰碛岩,仿佛讲述着这片靠近赤道的地方曾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极酷严寒,厚厚的冰雪曾覆盖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留下了它久远的活动遗迹。…

    2025年3月5日
    9400
  • 春季为何呼呼吹大风?来看三大天气“主演”联袂演出

    每年春季,我国各地经常会出现大风天气。由于冬春季降水较少,地表土沙附着力弱,大风天气还会造成北方等地出现沙尘天气。为何春季如此多风?大风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气象密码?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01 高空的“高速公路”变道了 如果把地球大气比作立体交通网,那么位于距离地表8-12千米高空的西风急流就是最繁忙的“空中高速路”。这条环绕北半球的强风带,冬季…

    2025年4月6日
    3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