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腺体,承担着解毒、代谢、储存能量等重要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器官。然而,生活中却流传着许多关于肝脏的谣言,误导着人们对肝脏健康的认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谣言的真相,守护肝脏健康。
谣言一:胖人才会得脂肪肝
很多人认为脂肪肝是胖人的“专利”,其实不然。脂肪肝并非仅与肥胖有关,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除了肥胖人群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外,长期节食、素食或吸收不良引起的营养不良,也会使肝脏合成载脂蛋白不足,无法将肝脏内脂肪转运出去,从而引发脂肪肝。此外,一些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以及存在代谢问题的人群,也容易患上脂肪肝。因此,无论是胖人还是瘦人,都应警惕脂肪肝的威胁。
谣言二:吃“护肝片”可以护肝
“护肝片”曾一度成为加班族、熬夜党及饮酒者的常备物品,但依赖“护肝片”来实现肝脏保健并非明智之举。肝脏问题多源于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熬夜等,而“护肝片”在保肝降酶方面的效果是有限的,无法抵消这些不良习惯对肝脏造成的损害。真正的护肝之道在于摒弃这些损害肝脏的不良习惯,比如避免酗酒、减少熬夜、增加身体活动等。对于已经存在肝脏问题的人群,应当及时就医,明确病情根源,并接受针对性治疗。
谣言三:肝功能正常肝脏就健康
很多人以为常规肝功能检测结果正常,就代表肝脏毫无问题,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肝脏具有极强的代偿能力,即使有三分之一的正常肝细胞损失,仍然可以维持基本功能。这意味着即使肝功能测试结果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肝病的风险。因此,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慢性肝炎患者、肥胖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人,定期检查肝脏状态是必要的。
谣言四:肝血管瘤会演变为肝癌
肝血管瘤是肝脏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与肝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肝血管瘤多为良性,不少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肝血管瘤而感到紧张,但它其实较为常见且大多数不需特殊处理。肝血管瘤不会演变为肝癌,因此,发现肝血管瘤后保持观察和合理的医学监测即可。
谣言五:喝酒脸红的人不伤肝
饮酒后面部发红的人,其实肝脏更容易受到损害。这种脸红现象是因为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导致酒精分解的第二步出现异常,乙醛长时间存留体内,不能很好代谢,进而对机体产生损害。因此,即使饮酒后脸色红润,也不能改变饮酒对肝脏的伤害,应尽量避免饮酒。
谣言六:得了肝癌一定会疼痛
肝癌并不一定会导致疼痛,疼痛的出现与肿瘤的位置和侵蚀能力密切相关。如果肿瘤生长在肝脏内部,且距离肝脏外部较远,患者可能在初期没有任何疼痛或不适感。因此,不能依赖身体的疼痛信号来判断肝脏健康,定期体检对于早期发现肝癌等肝脏疾病至关重要。
谣言七:甲胎蛋白升高就是肝癌
甲胎蛋白升高并不等于患上肝癌,但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癌症指标。肝炎、孕期等也会导致甲胎蛋白水平的升高。因此,在判断肝癌时,医生会综合考虑甲胎蛋白的水平及其他检查结果。
肝脏健康关乎生命,我们应摒弃这些错误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肝脏检查,真正守护好我们的肝脏。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