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当城市逐渐沉寂,我们的心脏却仍在不知疲倦地跳动。你是否曾想过,睡眠与心脏之间其实存在着一场密切的“对话”?长期睡眠不佳可能会让心脏“疲惫不堪”,而心脏疾病也可能悄然扰乱你的睡眠。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睡眠与心脏健康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密切。
一、暗夜中的危机:睡眠不足如何损害心脏
在深夜难以入眠时,我们的身体正经历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化战争”。深睡眠时,血压会自然下降10-20%,这是心脏的“自我修复时间”。然而,若睡眠不足或频繁夜醒,血压则无法有效降低。同时,睡眠不足还会导致体内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研究显示,长期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群,高血压风险增加20%,冠心病发病率是正常睡眠者的2.3倍。夜间反复觉醒还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夜间发生房颤的概率是普通人的4倍,而房颤会使中风风险增加5倍。在65岁以上人群中,睡眠与心脏健康的关系尤为显著,他们的心脏如同需要定期保养的老钟表,更需要规律睡眠的滋润。
二、睡眠障碍与心脏病的“共舞”
据统计,38%的心脏病患者合并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这一沉默的杀手常在夜间作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会导致身体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打鼾、呼吸暂停、血氧骤降、血压飙升、心肌缺氧。这一链条每日可能重复数百次,当呼吸暂停超过10秒时,血氧饱和度可能骤降至80%以下,心肌细胞如同被掐住喉咙,在缺氧中艰难跳动,最终导致心脏重构。未经治疗的OSA患者,10年内心梗风险增加30%。此外,一些心脏病患者因担心心脏疾病而产生焦虑失眠,而失眠又会加重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心肌,形成“心理-心脏-睡眠”的恶性循环。
三、心脏疾病:偷走你睡眠的“元凶”
心脏问题不仅是睡眠障碍的“果”,也可能是其“因”。心力衰竭的患者平躺时回心血量增加,可能诱发端坐呼吸,迫使患者整夜反复坐起,形成“碎片化睡眠”。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常在凌晨因心肌缺血被胸痛惊醒,这种疼痛甚至可能被误认为是噩梦。此外,部分药物的副作用,如利尿剂导致夜尿增多、β受体阻滞剂引发失眠或多梦等,也会干扰睡眠。
四、护心先安眠:改善睡眠的黄金处方
1.警惕睡眠红灯信号:包括每天醒来仍感疲惫、伴侣抱怨你打鼾或呼吸暂停、夜间频繁心悸惊醒等。出现这些情况时,建议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或家庭血氧监测。
2. 睡眠卫生与环境优化
①环境处方:将卧室温度控制在18-22℃,湿度保持在40%-60%,这是心肌最喜欢的"睡眠气候"。使用遮光窗帘营造完全黑暗环境,以促进褪黑素的分泌,这种激素不仅能助眠,还是强大的抗氧化剂。
②饮食注意:睡前3小时完成晚餐,晚餐避免高盐(加重水肿)、酒精(加重呼吸暂停)摄入。
③觉醒节律训练:固定晨起时间,即使周末也不赖床超过1小时。午后1-3点可进行20分钟的“充电小憩”,既能补充精力,又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④睡姿调整:心衰患者建议高枕卧位(30-45度),OSA患者尝试侧卧,减少舌后坠。
五、医疗干预与专业指导
1. OSA患者可通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使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38%。
2.心衰合并失眠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利尿剂用药时间,避免夜间频繁排尿。
3.焦虑失眠者可进行认知行为疗法(CBT-I),该疗法对心脏病患者的失眠改善率达60%,且无药物副作用。
结语
心脏与睡眠的对话从未停歇。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读懂身体在深夜发出的信号,毕竟,一颗健康的心脏始于每一个不被惊扰的夜晚。而最好的心内科医生,可能就藏在我们规律的生物钟里。通过改善睡眠,我们可以为心脏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作者:
朱林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主管护师
夏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副主任护师
马芳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主管护师
审核:杨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出品:科普中国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