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发表题为“The raising and westward expansion of central Tibet”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重建了青藏高原东部的隆升历史和环境影响,通过沉积地层研究、火山灰锆石U-Pb年代学、植物化石和稳定同位素古高度计等综合方法,揭示早始新世(5400万年至4600万年前)以洛隆盆地为代表的藏东地区海拔还很低,约为600米,气候炎热干旱;中始新世(约4400万年前)洛隆盆地快速抬升至2900米,气候变为温暖湿润。中始新世地层中保存大量精美的植物化石、昆虫和古鱼类化石,通过与同时期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古高度及气候对比,指出青藏高原内部洛隆-伦坡拉一带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香格里拉谷地,且呈现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结合岩浆活动时空变化和深部地球物理结构,提出拉萨岩石圈拆沉是驱动中央谷地自东向西隆升的深部动力学机制。该成果为探索高原生长过程及环境影响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
洛隆盆地隆升历史研究
洛隆盆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洛隆县内,地处班公怒江缝合带东部地区,怒江河流从盆地南部流过(图1)。该研究基于沉积学、火山灰锆石U-Pb年代学、植物化石叶相多变量分析、团簇同位素、孢粉学等多种手段,发现洛隆盆地新生代沉积了一套厚度1000多米的河湖相-湖相-河流相沉积地层。研究结果显示,在5400万年至4600万年前,湖相灰岩氧同位素古高度计及团簇同位素温度计指示洛隆盆地海拔高度仅600米,孢粉分析表明盆地为干旱沙漠环境,主要分布着以麻黄属为代表的耐旱灌木。约4400万年前,植物化石叶形古气候指标表明盆地快速抬升至约2900米,气候转变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中海式森林环境,孕育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落叶阔叶混交林。
图1 洛隆盆地位置和区域地质图
始新世时期的香格里拉谷地
研究团队首次在洛隆盆地的始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套动植物化石群,包括植物叶片、花朵、果实,以及精美的古鱼类、昆虫等化石(图2)。其中,植物叶片化石最为丰富(洛隆植物群),涵盖漆树科、樟科、桃金娘科、壳斗科、杨柳科、蔷薇科、榆科、梧桐科、锦葵科、桑科、鼠李科、豆科、棕榈和旱梅等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植物类型,共计20科24余属。该植物群与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班戈、尼玛等地发现的植物化石虽在具体种属的演化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的植物类型上表现出较多相似性,表明约4400万年前中央谷地分布于从青藏高原东部的洛隆地区到中部的伦坡拉等地,形成一片动植物繁盛、气候温和湿润的香格里拉生态系统。
图2 洛隆典型动植物化石
岩石圈地幔拆沉驱动中央谷地向西隆升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板片持续向北俯冲作用,高原东部地区吸收了上千公里尺度的地壳缩短变形、同时也发生了约50°的顺时针旋转。在强烈的地壳汇聚和旋转作用下,高原东部深部岩石圈地幔在变形最剧烈的区域首先发生撕裂并逐步下沉到软流圈地幔中,同时引发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大规模岩浆活动,最终导致地表强烈隆升。结合中央谷地内岩浆活动和古高度重建时空差异,该研究提出,中央谷地东部地区隆升早于中部,其隆升受控于拉萨岩石圈地幔自东向西的多阶段拆沉和软流圈上涌过程(图3)。最终,中央谷地可能在2500万年前隆升至目前的高度,形成早期的原始高原。随着喜马拉雅山和藏北昆仑山在中新世的隆升才逐步演化为现代统一的高原地貌格局。
图3 中央谷地隆升的过程及动力学机制
亮点
该研究全面解析了青藏高原中央谷地隆升的时空演变及深部动力学机制,为探索高原生长与环境影响提供了新的科学支撑。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