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新规来了!事关每个人以后买东西这样看标签→

2025 年 3 月 27 日,国家卫健委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 50 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 9 项标准修改单。

其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这两项跟大家平时饮食和生活相关度最高,今天咱们就来分几个角度,聊聊其中那些亮点和最值得消费者关注的地方。

“零添加”禁用,标签更规范方便

很多食品企业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声称吸引消费者购买。但这实际上误导了消费者,污名化了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行业。

新标准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食品添加剂、污染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中规定的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或不应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不得使用“无”“不含”等词汇及其同义语进行声称。

可能有朋友会有疑问,为什么说“食品添加剂”零添加也不行?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点:首先,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合规使用并没有食品安全问题。而大多数食品的生产都不可能完全脱离食品添加剂。最后,“零添加”的提法,容易避重就轻,让人忽略真正影响健康的成分,严重误导和干扰消费者选择,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详情可参考《国家出手了!食品宣传不允许再使用“零添加”“不添加”》。

除了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误导性用语,这次修改强化了定量标示要求,如食品名称中提及的配料或成分需在食品标签里标示含量。新标准的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有效规范行业乱象,减少对消费者的误导,以后大家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的坑能少一些。

这次修改还推出了数字标签,以后买食品的时候,可以用手机扫一扫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食品数字标签,同时可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多种功能了解食品信息。这样就不用担心字体小、看不清食品标签的问题了,尤其是老年人。

保质期标示更直观

大家买食品的时候都习惯看保质期,但很多时候包装上往往只会写个生产日期,我们得去标签找到保质期,然后还要自己计算,相当麻烦。而此次新标准则要求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直接以到期日的形式标示,如“保质期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这样保质期信息展示更为直观,就不用消费者自己去计算了。

这比以前那种生产日期+保质期天数的方式更清晰简单了,也更方便大家直观判断食品可食用期限。同时规定保质期 6 个月以上的食品可不标示生产日期,仅标示食品保质期和保质期到期日。

此外,新标准还规定了食品生产者可根据食品属性、食用特征等自愿标示预包装食品的“消费保存期”,供消费者参考。那么,这个“保存期”跟“保质期”有什么区别呢?原来,保质期是品质最佳食用期,而保存期是食品的最后食用日期,简单来说就是“过了保质期不好吃,过了保存期不能吃”。大家以后可以根据“消费保存期”来判断食品的最后食用日期。

不过,也要特别提醒大家,一定要按照标签标示的贮存条件存放食品,不恰当的贮存会缩短食品保质期,影响食品安全和质量。

更体贴特殊人群

部分人群,对食品有着特殊需求,这次很多修改也照顾到了这些消费者。

首先是增加了强制标示食品中的 8 大致敏物质信息。新标准要求,当预包装食品使用含麸质的谷物、甲壳纲类、鱼类、蛋类、花生、大豆、乳、坚果八大类食品及其制品作为食品配料时,需要在配料表中以加粗、下划线等强调方式,或在配料表下方通过致敏物质提示语,提示食品中含有的致敏物质。有相应食物过敏史的人群,以后可以特别关注食品标签上致敏物质的提示信息。

不过也要提醒大家,现在有一些产品在打“无敏食品”的概念。但此次标准中只是明确了这 8 种致敏食物。现在一些“无敏食品”也仅是说没有这几种过敏原。但是依然可能存在导致其他人过敏的其他过敏原,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吃了所谓的“无敏食物”就不会过敏了。实际上,绝对“无敏”并不存在,因为过敏源种类繁多,且每个人的过敏反应存在个体差异,目前全球范围内也尚未对“无敏食品”有明确定义。

除了过敏方面的内容,本次修订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还新增了生酮配方、防反流配方、脂肪代谢异常配方等 6 个产品类别,以服务有特殊需求婴儿,同时也覆盖了部分罕见病的婴儿群体,体现了对特殊人群的关怀。

强制营养成分的标示更全面

强制标示的营养素从“1+4”,即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扩展为“1+6”,增加饱和脂肪(酸)和糖两项,同时增加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

饱和脂肪摄入过多不利心血管健康。但是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对饱和脂肪酸及其与健康的关系认知仍然模糊,接近 70%的人不知道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不利健康,这与专业界的认知存在很大距离。

这次在标准中增加了标示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落实减盐、减油、减糖“三减”健康生活方式,减少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率。

新标准的发布,对于食品行业及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相信这会更科学地指引食品行业的发展及消费者的饮食。对于未来,建议要注意两点:

· 作为食品企业应规范宣传,营销别耍“小聪明”。从这次最新标准的更新情况来看,食品标签的规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国家也在尽量通过完善标准将一些误导宣传从根源上消灭掉。严格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也将倒逼食品生产企业规范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

·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当稍微花一点精力学会看标签。因为新标准的发布只是第一步。消费者真的会看标签会选择食品才是关键,后续大家要主动学习食品标签信息,学会辨别食品的真实属性,从而更科学、更自主地选择食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策划制作

作者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审核丨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策划丨林林

责编丨丁崝

审校丨徐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1076.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7日 上午10:02
下一篇 2025年4月7日 上午10:05

相关推荐

  • “AI医生”上岗了,我们能信任它吗?

    深夜,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的智能终端前,新手妈妈扫描孩子的检查报告,几秒钟后,屏幕上的诊疗建议与半小时前值班医生的诊断完全吻合…… 最近,由DeepSeek引发的AI应用热潮席卷医疗领域,智慧医疗话题再度引发热议。日前,北京儿童医院的“AI儿科医生”正式上岗,更是让人们对智慧医疗的认知变得更加具象。 当AI“穿上”白大褂,看病这件事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2025年2月25日
    9900
  • 豆制品吃对了补肾,吃不对伤肾!医生最推荐的是这4类

    1.豆腐堪称“优选之首”,在制作工艺中,大量的嘌呤与植酸被去除,不仅易消化,优质蛋白含量还相当可观。像清蒸豆腐的原汁原味,或是白菜炖豆腐的家常鲜美,都是绝佳搭配,肾病患者每周安排 2 - 3 次,美味与健康兼得。 2.豆浆也能适量“登场”,处于肾病早期的朋友,每日一杯 200 - 250ml 的纯豆浆,恰似为身体注入活力源泉,补充优质蛋白。切记,千万别加糖,…

    2025年1月9日
    18200
  • 阿司匹林:我和酒不是好朋友

    作为医药界赫赫有名的经典老药之一,阿司匹林自问世起便被广泛应用,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诞生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897年才发现它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极好,近年来又发现它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表现也是棒棒哒,成为不少家庭的常备药之一。目前,临床上将它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比如说预防中风、心肌梗死、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等。 所以说阿司匹林虽老…

    2025年3月3日
    10300
  • 狐狸不是狸,扬子鳄不是鳄?古人是怎么给动物起名字的?

    汉代的《淮南子》中曾记载,长江里的鼍不会害人,而南海的鳄却是吃人的恶兽。 如果问大家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有的人会回答小猫、小狗,也有的人会回答狮子、老虎这样威风凛凛的猛兽,还有的人会回答矫健的鹰隼或是灵巧的蛇。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报出几个朗朗上口的动物名字不在话下。 虽然这些动物名字朗朗上口,但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一个名字也许并不是一种动物的名字,而是…

    2025年2月27日
    9000
  • 为什么开始降尿酸后痛风发作的更频繁?

    现在生活饮食结构比较丰富,很多人出现了“痛风”,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和科普,大家也知道了痛风的真实原因是高尿酸引起的,大家也会去找医生使用药物降尿酸,但是有部分人却出现使用了降尿酸的药物期间,痛风发作却更加频繁,甚至比没吃降尿酸药物的时候发作还频繁,然后就导致对降尿酸药物很抗拒,最后导致降尿酸失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真实原因,让大家对这个特殊的…

    2025年3月26日
    4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