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深处的时光胶囊:科学家发现两座远古“超级地幔岛”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巨大的洋葱,人类至今才勉强剥开它的最外层。

在薄薄的地壳之下,隐藏着厚达2900公里的地幔层——这里没有岩浆翻滚的炽热地狱,也没有科幻电影中的地心文明,有的只是缓慢蠕动的固态岩石。

科学家曾长期认为其质地如同均匀搅拌的浓稠焦糖,但近年发现其中存在未充分混合的巨型区域,犹如曲奇饼中未融化的巧克力块。最新研究正逐步揭开这些地质“团块”的神秘面纱。

地壳之下数千公里处有两座“超级地幔岛”,分别位于非洲和太平洋下方,该图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推断出的“超级地幔岛”LLSVPs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地幔深处的 “超级地幔岛”

在地球地幔深处,潜藏着两块巨型“岛屿”,每块面积堪比大陆。乌得勒支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这些区域不仅比周围已知俯冲板块的其他结构更热,且历史极为悠久,可能已有 10 亿年历史。这表明地球的地幔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运作,流动速度可能没有预期的那么快,混合程度也可能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超级地幔岛”LLSVPs 的位置以及地震波速度和衰减的地球横截面示意图。左图颜色从冷到暖代表温度的从低到高;右图中颜色从冷到暖代表地震波的速度降低的从多到少。(图片来源:乌得勒支大学)

故事要从50年前说起。当地震学家分析全球强震数据时,发现了一个诡异现象:当强烈地震产生的震波穿越地球时,某些穿过地球的地震波会在非洲和太平洋下方突然“腿软”,速度显著减缓2%,仿佛踩进了看不见的泥潭。

科学界因此将这些区域命名为大型剪切波低速体(large low shear velocity provinces, LLSVPs)。

经过数十年观测表明,这些古老被埋藏的“超级地幔岛”被发现隐藏在非洲和太平洋之下,距离地球表面约2900公里。

而波速减缓是因为LLSVPs温度更高,就像炎热天气中跑步速度会变慢一样,但关于其成分、沉降时间及对地幔对流的影响,科学家们对此知之甚少

三维衰减模型突破

近期,研究团队采用创新方法分析“超级地幔岛”LLSVPs的组成与活动特性。除波速外,他们首次系统测量了地震波穿过地幔时的衰减(能量损耗)强度。结合波速与衰减数据,研究者得以窥见LLSVPs的深层特征。

板块俯冲过程示意图以及从 LLSVP 升起的地幔柱。图中右边LLSVP的矿物颗粒比左边俯冲板块中的矿物颗粒大。(图片来源:乌得勒支大学)

地幔主要由橄榄石等矿物构成,这些矿物的晶粒大小决定了岩石的“性格”。从俯冲带沉入地幔的冰冷板块,就像被丢进碎纸机的文件,在高温高压下碎成细密晶粒。

地幔深处除“超级地幔岛”外,周边还分布着由俯冲板块构成的俯冲板块积聚,这些区域温度较低,地震波传播更快。

但新模型显示,“超级地幔岛”LLSVPs虽使波速降低,却未造成明显能量损耗;相比之下,周边积聚区域表现出强烈衰减。

这种差异源于构造年龄。随着岩石在上下地幔边界沉降,矿物晶体经历压缩与重结晶,形成细小晶粒并随时间缓慢生长。

细晶结构因晶界密集会显著削弱波能,年轻区域因晶粒细小会导致强衰减,而“超级地幔岛”LLSVPs的低衰减特性揭示其晶粒尺寸远超周边区域,暗示其形成年代远早于周边积聚区域。

因为这种粗晶结构赋予超级地幔岛刚性,使其脱离地幔对流运动。研究证实“超级地幔岛”LLSVPs是至少存在5亿年的长期稳定构造,这意味着地幔并非充分混合体。

电影《地心历险记(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剧照

从凡尔纳笔下的地心冒险,到今日科学家解读地震波密码,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想象从未停歇。这两座超级地幔岛的发现,让我们得以窥见地球史诗的冰山一角。

随着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发展,我们有望建立更精确的地幔模型,这些研究可能解锁地球的 “自我修复” 机制,帮助我们预测并控制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或许在本世纪末,人类将首次绘制出完整的地球内部结构图。

未来某日,或许人类永远造不出《星际迷航》中的曲速引擎,但能读懂脚下2900公里处的地震波密码,何尝不是另一种星际穿越?这些沉睡的超级地幔岛提醒着我们:最伟大的冒险,未必在星辰之间。

参考资料:

https://scitechdaily.com/buried-continents-ancient-mega-islands-discovered-deep-beneath-earths-surface/

https://www.newsweek.com/earth-buried-supercontinents-llvp-seismology-geomagnetic-field-2038738

https://igg.cas.cn/xwzx/cutting_edge/202205/t20220505_6442589.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rge_low-shear-velocity_provinces

编译:杨雨鑫

策划:刘颖 张超

李培元 杨柳

审核: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董淼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1017.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6日 上午10:04
下一篇 2025年4月7日 上午10:01

相关推荐

  • “探索科技奥秘,放飞创新梦想” 第二届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举办

    4月3日,由省科技活动中心、澄迈县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的“探索科技奥秘,放飞创新梦想”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海南外国语学校第二届科技节开幕式活动举行,300余名师生参与。 活动通过科普大篷车科普展品展示、3D科普展、AI绘画展、车模船模表演、科学秀表演以及动手实践等丰富的形式,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集互动性、趣味性与科普性于一体的科技盛宴,激发了学生们爱科学的兴趣,…

    2025年4月10日
    1500
  • 2025电视看直播节目下什么软件?智能电视看直播哪个软件好?

      面对琳琅满目的软件市场,到底电视看直播节目下什么软件?智能电视看直播哪个软件好?这成了困扰不少朋友的难题。别担心,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剖析当下热门且实用的三款直播软件,让你轻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畅享精彩直播内容。   2025电视看直播节目软件推荐   1、央视频 TV 版   内容资源:作为央视推出的官方应用,全面汇聚了 CCTV全频道的直播与点播…

    2025年1月20日
    51300
  • 顶尖科学家讲坛 | 方滨兴作《方班研讨厅:一种互动式教学的新模式》主题报告

    12月13日下午,由海南省科协联合海南大学举办的2024年顶尖科学家讲坛(第13期)在海南大学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名誉院长方滨兴作题为《方班研讨厅:一种互动式教学的新模式》的主题报告。 ; 方滨兴院士分享了方班研讨厅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要素与成功经验,通过从费曼学习法视角提出方班研讨厅的四个核心要素-选定目标、化繁为简、发现不足、…

    2024年12月30日
    19100
  • 因为困住无数船只,它“漫游”的水域叫“魔藻之海”

    马尾藻是漂浮生活的大型藻类,马尾藻属于褐藻门马尾藻科,是最大型的藻类,也是唯一能在开阔水域上自主生长的藻类。马尾藻不同于固定在海底岩石或其他物体上的海藻,它不喜欢冷水,以大“木筏”的形式漂浮在大洋中,直接在海水中摄取养分,并通过分裂成片,再继续以独立生长的方式蔓延开来,它们借助海水的力量,在海洋中漫游。 大量马尾藻聚集形成的马尾藻海位于大西洋,这片海域有三个…

    2024年12月31日
    15800
  • 当黑洞靠近地球时,会发生什么?

    想象一下,假如有一个天体,它的引力强大到了极致,就像一个宇宙中的吞噬者,无论是什么东西靠近它,都会被无情地一口吞下,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呢?没错,就是黑洞,一个连时间和空间都能随意摆弄的宇宙 “大魔王”。 通常来说,科学界可以把黑洞分成两种,一种是“恒星级黑洞”,另外一种是“超大质量黑洞”。 我们知道,恒星之所以能源源不断的燃烧,依靠的是…

    2025年2月22日
    14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