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说的自尊并非自尊本“尊”?喜欢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们常常说到自尊,可是心理学上的自尊和我们日常口语中的自尊,意思有点不一样。

口语中的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其意思比较接近的一个词语是自爱,二者都比较强调自己和他人互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种姿态。虽然口语中的自尊也和“心理状态”有关,但和心理学上的自尊还是很不同的。

在心理学领域,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比较笼统的评价,事关自己有多喜欢自己、认可自己和接纳自己。

显然,心理学领域的自尊更侧重于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是自我评价的结果。一个人离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模样越近,自尊就就越高,也越可能觉得自己有价值;一个人离自己不想成为的人的模样越近,则自尊越低,就越难以接受自己。

01自尊的主观性

自尊不仅牵涉到一个人认为目前自己是什么样子(现实的自己),还与自己想要成为(理想的自己)或者避免成为的样子有关。因此,自尊不完全跟自己目前的客观状态有关。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外人看来还不错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高,甚至觉得自己很失败。

首先,他对自己的认识不一定客观,不一定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其次,他想要成为的目标可能太高远。我们会觉得一个从6岁开始求学,到30岁时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人是一个不错的人——他智商不低、勤奋刻苦、能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

然而,拿到博士学位的一刻,他的自尊也可能会遭受极大的挑战——因为他发现自己完成了学业之后,没法求得一个稳定的教职。而且如果选择遵从于自己的兴趣继续从事科研,那么会面对的将是日渐提高的考核标准和并不高的薪水。

如果要选择其他工作岗位,可能会发现年复一年的科研训练使得他的“情商”和周围人相比似乎存在距离。他甚至可能去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当初的坚持是否值得。

同理,一个在外人眼里成功的音乐人可能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并不高,难以忍受自己,甚至可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02

低自尊是一个问题

高自尊有时也是一个问题

低自尊不仅与糟糕的健康状况以及更多的反社会问题有关,还与更高水平的抑郁症状有关。

其实自尊和抑郁的关系特别好理解,因为低自尊的核心——自我评价过低,本身也是抑郁的典型症状。

低自尊还与其他心理问题有密切的联系:低自尊的个体还会使用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负性情绪,比如使用大量的食物来“安慰”自己,这会提高他们罹患进食障碍的可能性。由于对自己的价值没有信心,低自尊者往往对社交情境中与拒绝有关的信息比较敏感,甚至把一些模糊的线索视作拒绝。

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个熟人看了我们一眼,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这种“视而不见”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他人根本没有注意到我们,还是对方确实不想理会我们?低自尊的个体可能不会向对方挥挥手,试图引起对方的注意,而是默认后一种可能性。太容易把一些模糊的信息视为拒绝,会对真实的人际交往产生阻碍。

低自尊确实是一个问题,然而自尊是不是越高越好也很难说清。

心理学上一度认为自尊越高越好:高自尊意味着更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有关,更好的职业成就和学习成绩,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更好的耐挫折性。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自尊的高低也有个度,也不一定越高越好:一些高自尊的人,往往在被激怒的时候,容易动手来捍卫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从而展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一些把因为学业水平和同伴相比“遥遥领先”的高自尊的小学生,可能进入初中之后就感到挫败,甚至不愿意去学校。父母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学习明明跟得上还不愿去上学。

因为这个孩子已经习惯了那个和同龄人相比“遥遥领先”的自己,当学科的任务变得繁重,当“遥遥领先”变得不那么容易甚至不可能的时候,他们会非常挫败。有的会选择逃避——沉迷于电子游戏就是一种,索性不去则是另一种。

03自尊的相关领域

自尊虽然说是对自我的笼统的评价,但是这种笼统的评价通常也是基于工作或者学习能力、社会接纳程度、运动能力、身体外貌和行为举止等。

由于我国的教育过分强调了学习成绩,会导致青少年中(甚至不少成年人中也是如此)存在一种很少公开谈论却广为接受的链条,好的成绩——好的中学——好的大学——好的工作——好的伴侣——好的人生。在这一条从好到好的链条上,学习成绩似乎是起点,因而学生名次也和同龄人中的“地位”息息相关。

这种认知会让成绩处于中下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达标”,会让成绩处于上游的孩子惴惴不安,生怕成绩下滑。这种想法,会损害所有认同这个链条的孩子学习知识的兴趣,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因此,不建议家长过分强调学习名次的重要性,努力让孩子把对自己的良好感觉建立在自己“爱学习”这个特点上。

社会交往对人类的可能性可能要比其他物种重要得多。一只蜗牛沿着葡萄藤一点一点地往上爬,最终会吃到葡萄,它好像不怎么需要社交。在人类社会中,我们需要与人交往,与人有合适的交往也是心理健康的保障。

在成年人中,限制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往往是一种惩罚,比如说被关禁闭。社会交往也是一个需要学习和锻炼的过程,越是不参加社会交往的人,可能社交能力越是低下。和在线的社交相比,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更加具有暖和劲儿,让彼此更加满足。

在屏幕时代,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在通过屏幕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习惯独来独往,从而形成一种并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动能力不仅对运动员重要,对每个人都很重要。适度的运动能提升身体素质,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是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前提。

运动的过程中,我们运用我们的身体,去实现某种目标。这种目标可能是运动成绩,可能是享受运动的过程。一个代表班级参加跑步比赛的孩子,虽然拿到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让她记忆深刻的可能是同班同学在为自己加油的美好瞬间。

对一般人而言,运动能力往往是锻炼的结果。怎样才能坚持锻炼从而提升运动水平?那就是尽量去享受锻炼过程的快乐,而不是把运动当作一个达成某种目的的苦差事——比如减肥。把锻炼当作工具,很难坚持。

身体外貌也是自尊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意思的是身体外貌在东方的学生中可能比在西方更重要。在我们国家的青少年中,当大家分派集体劳动的时候,会倾向于把比较轻松的活派给那些外貌上具有优势的同学。

遗憾的是,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生和大学生可能并不觉得自己好看。我们的数据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至少一项“难以忍受的外貌缺陷”。男大学生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有些人难以忍受自己的单眼皮,觉得显得眼睛小;有些人难以忍受自己的双眼皮,觉得太大众,缺乏个性。

从一个中年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滑稽的结果——这些孩子们在他们花儿一样的年龄,人生中最朝气蓬勃的阶段,却不怎么喜欢自己的外貌。一个通常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外貌的要求太高了。有意思的是,他们不拿自己的外貌和普通人比,却偷偷拿自己的外貌和自己认为特别好看的人相比,从而得出自己“太丑了”的结论。

行为举止也是自尊的一个方面。做了好事之后,受到他人的表扬,我们会发自内心地骄傲。即便没有因此而受到他人的表扬。自己也会觉得自己是不错的人,这就是一种内在的酬赏。一个健康的个体,也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做一个好人,这个不仅是道德层面的要求,还会让我们的自我感觉更好。在人生中,算账是一件很复杂也很长远的事情,收益并不单纯表现在经济或者物质上。一个好心情或者去认可自己,都是不错的收益。

04

不需要面面俱到

才能有合适的自尊

能力、社会接纳程度、运动能力、身体外貌和行为举止是比较常见的自我评估的领域。完美的情况是,我们在所有的这些维度,都认为自己不错。

然而,想要健康的生活,就需要有意识去和想要“完美”的想法抗争。在心理学上看,完美的想法本身就是心理疾病的温床。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关注的点可能不一样,一个为自己在篮球场长投中三分球而自豪的人可能不那么介意自己的发型,另一些介意自己外貌的人可能并不对能不能投中三分球感兴趣。

尽管如此,还是有研究表明,把自尊建立在内在(如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特质)而非外在维度(成绩、长相、金钱和他人认可)维度的人拥有更好的健康状况。

作者:王葵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学博士、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

责编:谷沛遥

审核:刘颖 李培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0997.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6日 上午10:02
下一篇 2025年4月6日 上午10:04

相关推荐

  • “豺狼虎豹”中的“豺”,不仅出镜率极低,还常被和狼混为一谈!

    我第一次遇见北方豺是在中国大西北的祁连山,那是2023年春节期间的一天。我们日常开车进山,然后突然一个转弯,就看见前面两个豺。 这就是豺。我非常惊讶,因为此前从来没有想到真的能在野外见到它们。这两只豺正在吃岩羊,体型较小的那只比较谨慎,见到我们就跑到了岩石后面,而体型稍大的这只可能有点舍不得刚捕获的猎物,即便发现了我们也没有离开,还是壮着胆子在吃。 我们就在…

    2025年2月19日
    10100
  • 大隐隐于市:藏身在人造林中的神秘动物荒漠猫

    荒漠猫的耳尖有明显的毛簇,眼睛呈现淡淡的灰蓝色,鼻头一般是肉粉色的。毛色以褐色到黄褐色为主,腹部与下颌毛色较浅,尾巴的特征非常明显,它有4~6条黑色的环状条纹,尾尖呈现黑色。一只成年的荒漠猫,它的体重在4-8kg之间。 虽然可能长相看起来有些普通,但它们是全世界野生猫科动物中唯一的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评定为易危等级(VU)…

    2025年2月26日
    8200
  • 这10个饮食习惯,正在悄悄偷走你的寿命!很多人还不知道

    你的一天是不是这样开始的:清晨匆忙出门,顺手抓一块饼干当早餐; 中午赶工扒拉几口饭,5 分钟解决战斗; 深夜加班后,再来一顿重口味宵夜…… 这些看似“当代生存标配”的饮食习惯,可能正悄悄偷走你的寿命。《柳叶刀》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不良饮食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 1100 万[1] 。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 10 个折寿饮食习惯,用科学证据告诉你:有些“吃法”,可能比…

    2025年4月1日
    1900
  • 为啥「3个agent」没水吃?科学家发现了14个失败原因

    2025 年是 agent 爆发之年。 基于处理复杂、多步骤任务以及与不同环境实时互动的能力,由大语言模型(LLM)驱动的 agent 系统,尤其是多 agent 系统(MAS),被认为非常适合用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也因此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如软件工程、药物发现、科学模拟,以及通用 agent 系统。 然而,相比于单个 agent 系统甚至更简…

    2025年3月26日
    5100
  • 几个体温计测出来的温度不一样,我到底发烧了吗?

    冬春季是每年流感的高发季,不少人出现感冒症状就开始担心自己是否发烧。于是,家里的各种体温计派上了用场——额温枪、耳温枪、电子体温计,甚至还有那根“老古董”水银体温计。 然而,测出来的温度却各不相同:额温枪显示36.8℃,耳温枪显示37.5℃,水银体温计又显示37.2℃……这下让人更头疼了,到底哪个才是准确的?自己到底有没有发烧? 图源:摄图网 01、为什么不…

    2025年3月6日
    6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