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lsa Harvey
永生水母
灯塔水母可见于世界各地的温暖水域
在全球的温暖水域中,隐藏着一种令人惊叹的生物——灯塔水母(Turritopsis dohrnii),它们以“永生水母”的美誉,向世人展示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面对岁月的流逝,人类往往渴望“返老还童”,但遗憾的是,这一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然而,在自然界中,灯塔水母却以其独特的生命循环,颠覆了我们对生命老化的传统认知。
这些微小的钟形生物,虽然体型娇小,高度和宽度均不足5毫米,却拥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存能力。它们并不遵循单一的生命周期,而是能够不断重复循环,仿佛拥有多次重生的机会。这种能力让灯塔水母在生物界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早在1883年,科学家们就在地中海发现了这种神奇的水母。然而,直到1990年代中期,它们才因“永生水母”的称号而广为人知。实验室的研究揭示了灯塔水母永生的秘密:在特定条件下,它们能够略过受精阶段,直接回复到原始的水螅体型态。这种能力被认为是水母在应对紧急情况,如被局限在狭小空间时的一种生存策略。
灯塔水母的生命之旅始于卵的受精。当卵发育成实囊幼虫后,它们便会被释放到海洋中,开始短暂的游动阶段。随后,实囊幼虫会定居于海底,一端附着于坚硬表面,逐渐发展出水母的特征,如触手和口部。在这个过程中,实囊幼虫会转变为水螅体,通过不断的细胞分裂,复制出许多芽体,整体高度也随之增加。
经过数年的生长,水螅体会从柱顶层层脱落,形成可在海中移动的“碟状幼体”。这些幼体会逐渐长大成熟,换上成体水母的大型平滑伞膜。而当它们完全长成成体水母时,便拥有了完整的伞膜和发达的触手。此时,它们竟能通过修改自身细胞,重启大半的生命周期,再次回到年轻的状态。
灯塔水母的这种永生能力,无疑为我们揭开了自然界的一个神奇篇章。
鳞足螺
鳞足螺目前仅有三个已知族群
鳞足螺,这种独特的海螺目前仅被发现存在三个族群。它们生活在印度洋深海的热泉区域,那里的环境极端且充满挑战。为了应对这样的生存环境,鳞足螺演化出了一种特殊的防御机制——打造铁质螺壳来保护自己。这种螺壳结构独特,外层是坚硬的铁,能有效抵御螃蟹等掠食者的攻击;而内层则相对较软,可以缓冲对螺体的冲击。这一适应深海极端环境的演化策略,充分展示了自然界生物为了生存而展现出的惊人智慧。。
无脑的海鞘
有些种类的海鞘为群聚生活
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看似平凡却充满奇特的生物——海鞘。尽管它们常被误认为是海中的植物,但实际上,海鞘是一种动物。这些外形酷似马铃薯的生物,在发育成熟后,会以一种“无脑”的状态静静地固守在海底,然而,它们的生命历程远非如此简单。
海鞘的幼体阶段充满了活力与探索。出生时,它们形似拥有脊骨和强壮尾部的蝌蚪,能在海洋中自由游弋。这一阶段的幼海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寻找一个适合它度过余生的栖息地。借助头部特化的吸器,幼海鞘会在海床、船底甚至是螃蟹的背上寻找理想的附着点。
一旦找到了合适的附着表面,海鞘便开始了它们独特的生命转变。它们不再需要脑部来指导行动,因为此时的海鞘已经演化出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当海水流经它们的鳃部时,海鞘能够自动从中摄取养分,而它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释放出生殖细胞,以确保物种的延续。令人惊讶的是,在找到栖息地后不久,海鞘会主动吃掉自己的脑部,尾巴也会随之消失。
尽管失去了脑部,海鞘却并未因此变得脆弱不堪。相反,它们发展出了一种高效的防御机制。当受到外界触碰时,海鞘会迅速喷出水和废物,以此来吓退潜在的掠食者。这种反应已经变得完全自主,仅仅需要特殊的神经细胞来完成,无需脑部的控制。
那么,在没有脑部的情况下,海鞘又是如何维持生命活动的呢?答案就在于它们体内一群特殊的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能够感知外界的触碰,并触发喷水反应。此外,海鞘还拥有精妙的消化系统和水循环系统。它们通过体内的发状结构形成水流,从而有效地滤取海水中的养分。同时,一个厚实的保护层紧紧地包裹着海鞘的内脏,为它们提供了必要的保护。
海鞘的心脏虽然形状长而细,却能够高效地将血液泵送至全身各个角落。它们的胃与人类相似,能够利用酶来分解食物。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海鞘同时具备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但它们却无法独自完成繁殖过程。它们的卵需要在体内等待另一个海鞘的到来,以完成受精的使命。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0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