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与胸外科多学科团队通过机器人辅助手术,成功为一名甲状腺癌纵膈转移患者实施精准微创治疗。
20余岁的小李在首次甲状腺癌手术后出现颈部及纵膈多发淋巴结转移,传统手术面临创伤大、风险高等难题。
王朝晖教授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诊疗(MDT),联合胸外科庄翔教授制定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方案,在三维成像与机械臂精准操控下,完整清扫颈部及纵膈转移淋巴结,并成功保护胸骨与大血管,实现肿瘤根治与微创目标。
术后患者无并发症,3天拔管出院,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势,更彰显了机器人手术在复杂病灶处理中的技术能力,以及川肿多学科协作与微创理念深度融合的精准医疗实力。
·多学科会诊:锁定“纵膈雷区”
20多岁的小李(化名)怎么也没想到,一年前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在当地医院接受了“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以及2次放射性碘治疗和内分泌治疗后,颈部和胸腔纵膈都出现了转移淋巴结。癌细胞像一串“隐形炸弹”潜伏在小李的颈部、胸部,这让他与家人都倍感紧张,最终他们选择来到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王朝晖教授的诊室寻求进一步的治疗。
王朝晖教授迅速组织多学科团队(MDT)对病情进行评估,头颈外科、胸外科、影像科、核医学科、病理科等专家围绕小李的病情进行了深入讨论。患者小李的纵膈淋巴结病灶位于主动脉弓前方,也就是正中胸骨处,大血管、神经、气管在此交错。传统手术需劈开胸骨,创伤大、恢复慢;而做腔镜又会担心“做不干净”。在排除肺转移、骨转移之后,多学科团队决定采用机器人辅助腔镜下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对癌细胞进行“彻底清扫”,在“血管迷宫”中完成精准剥离的同时,达到微创、保容的目的。
甲状腺癌根据病理类型被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甲状腺髓样癌和甲状腺未分化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因预后好、生存率高,常被称为"幸福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纵膈转移较为少见。纵膈区域又分为上纵膈和下纵膈,其中下纵膈转移更为罕见。下纵膈区域因密布大血管、气管及神经束,被喻为人体"生命中枢"。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下纵膈转移后,治疗面临严峻挑战。患者小李就属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部和下纵膈淋巴结的转移。
PET/CT提示颈部及纵膈淋巴结转移
“即使是预后良好的恶性肿瘤,罕见转移也会导致治疗难度大大增长,”王朝晖教授指出,“我们的价值,正是通过精准评估与个体化治疗方案,将这类'不幸福'的临床风险降至最低。”
·手术台上的“精密刀功”:机器人破局血管迷宫
手术当天,头颈外科王朝晖教授率先完成颈部淋巴结清扫,为后续操作扫清障碍。随后胸外科庄翔教授团队为小李实施了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纵膈淋巴结清扫。
“机器人辅助操作的优点:一是将组织局部细节放得更大,让血管纹理纤毫毕现,相比于腔镜视野能更宽广,更容易观察到一些微小的结构细节;二是,机械臂的旋转度活动度更高,更容易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对病人创伤也更小。”庄翔教授介绍道,小李的纵膈淋巴结转移灶与周围血管黏连,普通腔镜下手术存在血管损伤的风险,而机器人辅助手术则成功避免了这一风险,实现了微创与根治的双重目标。
清扫的纵隔组织内发现6个淋巴结,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历经8小时,转移淋巴结终被彻底清除,机器人手术将出血量从两百毫升降至几十毫升。术中患者的神经和大血管保护良好,术后无任何并发症。相比于传统胸骨劈开手术,小李仅颈部留下了一条疤痕,保护了胸骨的完整性,免去了骨愈合过程的时间和痛苦,住院时间大大缩短。小李术后3天拔管,顺利出院。
·优势与挑战并存:机器人手术的未来之路
“机器人不是冷冰冰的钢铁,而是医生手的延伸。”这场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四川省肿瘤医院在甲状腺癌纵膈转移治疗领域的先进突破。
尽管机器人手术在甲状腺癌纵膈转移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其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机械臂无法传递组织的软硬度感知,医生仅能通过手术量和训练经验判断,靠经验积累来控制力度大小,避免损伤。因此机器人辅助也是一项“精细活儿”。触感反馈是机器人辅助手术一个未来努力的方向。未来有望研发触觉传感技术,结合AI算法模拟组织力学反馈,实现“看得见”也“摸得着”。
庄翔教授表示,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凭借其微创性、术后恢复快及精准度高等显著优势,已渐渐在胸外科领域广泛应用,成为肿瘤清扫手术的首选方案。但当术前评估及其他微创技术尝试后仍无法彻底清除病灶时,胸骨劈开术作为终极解决方案,在确保肿瘤根治效果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
“伤口很小,希望很大。”这句话或许正是对医者匠心最好的诠释——用技术突破禁区,用温度治愈人心。医学的进步,永远是精密计算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抵达。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0806.html